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釀影評|那隻試圖挑戰上帝的蒼蠅:《莒哈絲的漫長等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當出現一種情況是,一個被描寫的人向作者抗議:「那不是我。」時,我們會發現書寫的行為有時包含著剝削。書寫是暴力的,即使寫下的內容有其必要性或神聖的美。在一些情況裡作者寫自己、剝削自己,於是也可以說,寫作給作者與自己創造了距離,使他們能夠撕裂自己像撕裂他人。莒哈絲簡直是這種寫作狀態的最佳代表,她的作品總是談自己、談回憶、談再也回不去的印度支那和她的情人。她也清楚知道這「寫作的我」與「生活的我」之間的距離,她也用第三人稱寫自己,除了殘酷,當中有很高成分的自戀。

那種剝削也為謊言創造空間。不管有意還是無意,誰能夠在描述自己時不撒謊呢?作為變形後的懺情體,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裡面也曾諷刺這件事,他提到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認為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懺悔錄》(Les Confessions)裡面一定說了不少關於自己的謊,「因為虛榮」。這有幾分道理,但一位作者說謊的原因不總完全是虛榮,大部份時候是來自記憶的詭計。

raw-image

《莒哈絲的漫長等待》改編自莒哈絲在 1944 年寫的日記,關於她當時的先生羅貝特(Robert Antelme)因反納粹運動被放逐集中營,而莒哈絲為了探聽消息,與一位親德派人士交好的過程。80 年代她重新在成箱的手稿裡面找到了當時的日記,在朋友的鼓勵下成書發表,題名《痛苦》(La Douleur)。這段與二戰和當時巴黎的反納粹組織活動有絕對關係的歷史自然有其爭議性,當時的書評人、報章雜誌懷疑莒哈絲書寫的真實性──這也不能怪他們,莒哈絲時常在寫作中「說謊」,她從不否認記憶的創造性與模糊,其小說角色也常顯示這種紊亂與頭尾不接。

不過《莒哈絲傳》(Marguerite Duras, 1998)的作者阿德萊(Laure Adler)提到,之後公開展示的手稿證明那段歷史的部分真實性,其程度真實到即使事隔四十多年,這些日記的發表依然傷害了(或至少影響了)當時還活著的相關人。

於是這部手記被改編成電影的過程就使人十分感興趣。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Écrire, 1993)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71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莒哈絲迫切的書寫中,總是伴隨著慾望與死亡,揚也坦承她激發出自己原先沒有的暴力因子──愛到想把對方殺了,可是又無法想像對方死亡;難以接受存活於沒有她的世界,卻又相愛到忘記遇到她之前,自己是如何存在著。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莒哈絲迫切的書寫中,總是伴隨著慾望與死亡,揚也坦承她激發出自己原先沒有的暴力因子──愛到想把對方殺了,可是又無法想像對方死亡;難以接受存活於沒有她的世界,卻又相愛到忘記遇到她之前,自己是如何存在著。
Thumbnail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於十二月七日,於瑞典發表得獎演說。82歲的安妮·艾諾不改其女性主義的火力,於衣香鬢影的場合,提出「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我們可以發現,整場演講圍繞著女作家不斷發展的三個主題:階級、性別、解放。
Thumbnail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獲得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剛剛於十二月七日,於瑞典發表得獎演說。82歲的安妮·艾諾不改其女性主義的火力,於衣香鬢影的場合,提出「我為報復我的階級寫作。」我們可以發現,整場演講圍繞著女作家不斷發展的三個主題:階級、性別、解放。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Thumbnail
廣泛的文學作品裡,多數讀者讀的是作家的作品本身,而旁及書信、日記,偶爾讀讀,更少讀的是評論或研究作品,然而,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傳記或者研究文集,你會發現,這些作家本身跟作品印象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有些讀者會覺得,讀到這些傳記會造成偶像幻滅,但我總感覺到:幻滅,才是開始(大笑)。 講這麼一串打強心
Thumbnail
廣泛的文學作品裡,多數讀者讀的是作家的作品本身,而旁及書信、日記,偶爾讀讀,更少讀的是評論或研究作品,然而,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傳記或者研究文集,你會發現,這些作家本身跟作品印象會有一段不小的距離。有些讀者會覺得,讀到這些傳記會造成偶像幻滅,但我總感覺到:幻滅,才是開始(大笑)。 講這麼一串打強心
Thumbnail
恐懼在乾澀的輕笑裏顫慄。我不僅是為我一個人祈禱
Thumbnail
恐懼在乾澀的輕笑裏顫慄。我不僅是為我一個人祈禱
Thumbnail
  (圖片來源:http://bit.ly/38yphKZ) 不舍晝夜安靜的絕望 冷風驅散小徑上的低霧,拂曉的河流映照著清淺的天光,在隱淡的岩床上,堅決地擾動著、翻攪著、與低語著。記憶如口袋滿載的石塊那樣沉重,你不掙扎,讓奔流的河水把你帶向不可知的遠方。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這天清晨英國作
Thumbnail
  (圖片來源:http://bit.ly/38yphKZ) 不舍晝夜安靜的絕望 冷風驅散小徑上的低霧,拂曉的河流映照著清淺的天光,在隱淡的岩床上,堅決地擾動著、翻攪著、與低語著。記憶如口袋滿載的石塊那樣沉重,你不掙扎,讓奔流的河水把你帶向不可知的遠方。 1941年3月28日,星期五,這天清晨英國作
Thumbnail
「有錢人人誇,沒錢滾地爬。」 在巴黎這座鱷魚沼澤裡,人際的複雜、生活的無情、事實的殘酷,人人都是一隻潛伏在水面下、只露出一對黃色眼睛以搜索獵物的鱷魚,沒有人是無辜的,但也沒有人該死。
Thumbnail
「有錢人人誇,沒錢滾地爬。」 在巴黎這座鱷魚沼澤裡,人際的複雜、生活的無情、事實的殘酷,人人都是一隻潛伏在水面下、只露出一對黃色眼睛以搜索獵物的鱷魚,沒有人是無辜的,但也沒有人該死。
Thumbnail
逐步地,我們藉由分析《痛苦》中的重要段落、理解莒哈絲──那些可能被我們輕易定義為對德國投懷送抱、不潔身自愛、沒有愛國情操的女人之一──最終破譯德佔巴黎的神話。這對於莒哈絲、或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法國女人而言,無疑都是相當必要的。
Thumbnail
逐步地,我們藉由分析《痛苦》中的重要段落、理解莒哈絲──那些可能被我們輕易定義為對德國投懷送抱、不潔身自愛、沒有愛國情操的女人之一──最終破譯德佔巴黎的神話。這對於莒哈絲、或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法國女人而言,無疑都是相當必要的。
Thumbnail
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Thumbnail
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