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重建記憶:六四三十週年的主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明年,就是中國 1989 年民主運動被中共當局血腥鎮壓(史稱「六四事件」)的 30 週年了。

這場事件因為不僅是中國當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影響到冷戰結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因此,30 週年的紀念理應、也勢必引起外界重大的關注。歐美的一些主流媒體提前一年就已經在進行相關的準備,那麼,作為當年那場學生運動的參與者——我們——要為明年的六四紀念活動做什麼樣的準備呢?

坦率講,六四紀念活動已經進行了三十年,從紀念活動的形式上講,確實已經很難有更加新穎的空間。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紀念活動已經進行了三十年,我倒是認為有一個主題,可以作為明年紀念活動的主軸之一,那就是:

重建記憶。

以重建記憶為主軸,首先是因為三十年過去,即使是當事人也很容易逐漸淡忘,或者是記憶模糊;更不用說在中國國內,由於當局的嚴密信息封鎖,30 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對於當年發生的事情,已經完全不知道了,或者即便知道也不是非常了解。

就算是在具備言論自由的西方世界,由於這個事件已經過去太久,相關的討論和紀念也都已經大幅度減少。這些說起來都是正常的現象,畢竟,時間本身就會逐漸磨滅很多事情的痕跡。但是於此同時,這些也是我們必須去正視和處理的問題,因為六四事件,遠遠還沒有到可以不再被記憶的時候。相反,今天中國的發展,與三十年前那場運動和那場鎮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要正確認識中國,離不開對於六四事件的深刻認知。因此,重建記憶,不僅是倫理性質的行為,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重建記憶,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延續八九民運精神的一種體現。中國著名公共知識份子徐賁在他的《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一書中曾經指出過:「在對人道災難的記憶中,最能幫助受害者重新找回生命意義和做人尊嚴的就是『見證』。」他進一步分析說:

「在『是見證』和『作見證』之間並不存在著自然的等同關係。『是見證』的是那些因為曾在災難現場,親身經歷災難而見識過或了解災難的人們。『作見證』的則是用文字或行動來講述災難,並把災難保存的公共記憶中的人們。第一種人只是災難的消極旁觀者,只有第二種人才是災難的積極干預者。

從『是見證』到『作見證』,是一種主體意識,道德責任感和個人行動的質的轉變。在一個苦難見證者眾多,但卻很少有人站出來作見證的社會裡,增強『作見證』的意識便更加是培養公民人格和發揮公民作用的重要內容。」

按照徐賁的觀點,建立歷史記憶,是一種積極的行動,是發展民主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公民積極地重建各種本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記憶,有助於這個社會的道德意識的健全發展。換句話說,重建歷史記憶,本身就是民主建設的一部分。

30 年前,我們這批大學生走上街頭,目的就是推動中國的民主化。今天,如果重建記憶也是民主化進程的一部分,對於我們來說,這無疑是紀念六四活動的重要的意義之一。此外,極權政府,通常會通過封鎖信息,讓人民失去記憶。因此,重建歷史記憶,有時候也可以成為對國家暴力的反抗。

通過重建記憶,我們將繼續我們三十年前的理想,讓八九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90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王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4
在太子黨中,鄧樸方算是與自由派知識分子聯繫比較多的一個。我當然不認為他屬於民主派,但是他周圍的一些人,是希望中國變革的。在這些受到鄧樸方信任的人中,有一個人,在八十年代的所謂「精英」圈中大名鼎鼎,他,就是何維凌。
Thumbnail
2020/06/04
在太子黨中,鄧樸方算是與自由派知識分子聯繫比較多的一個。我當然不認為他屬於民主派,但是他周圍的一些人,是希望中國變革的。在這些受到鄧樸方信任的人中,有一個人,在八十年代的所謂「精英」圈中大名鼎鼎,他,就是何維凌。
Thumbnail
2019/10/22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國力強大,統治技巧提高,成為「韌性的威權主義」的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本來,中國要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趙紫陽道路」。
Thumbnail
2019/10/22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國力強大,統治技巧提高,成為「韌性的威權主義」的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本來,中國要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趙紫陽道路」。
Thumbnail
2019/06/03
5月18日到20日,華人民主書院和香港支聯會在台北召開「六四事件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我呼籲:在六四事件過去30年後的今天,是到了建立一門「八九六四學」的時候了。
Thumbnail
2019/06/03
5月18日到20日,華人民主書院和香港支聯會在台北召開「六四事件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我呼籲:在六四事件過去30年後的今天,是到了建立一門「八九六四學」的時候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今年四月十九日,剛看完《重返天安門》還有BBC紀錄片,寫下來這篇或許有點激進、有點偏頗的文章。 雖然常常遲到沒在上課,但我好喜歡我的歷史老師,他是那種可以讓學生不會只為了想要考好分數、答對題目,才認真聽他上課的人。 學歷史。 像老師、爸媽、體制說的,總應該先學會一個架
Thumbnail
今年四月十九日,剛看完《重返天安門》還有BBC紀錄片,寫下來這篇或許有點激進、有點偏頗的文章。 雖然常常遲到沒在上課,但我好喜歡我的歷史老師,他是那種可以讓學生不會只為了想要考好分數、答對題目,才認真聽他上課的人。 學歷史。 像老師、爸媽、體制說的,總應該先學會一個架
Thumbnail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Thumbnail
回顧台灣歷史,至今仍有許多尚未被好好探討、釐清的事件與創傷,但在探究真相的同時,如何讓這些相對嚴肅的議題更加親近人群,或許是另一個台灣歷史教育必須面臨的難題。「漫談台灣 —— 通往黎明的路上」系列,大概可以算是這方面的先行者,藉由漫畫的敘事,企圖喚醒台灣社會塵封已久的那些「不能說的秘密」。
Thumbnail
如果真有心讓二二八成為全民有感(且非休閒感)的一個符號,就必須超越以「單一真相」為主要訴求。
Thumbnail
如果真有心讓二二八成為全民有感(且非休閒感)的一個符號,就必須超越以「單一真相」為主要訴求。
Thumbnail
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作為一種「社會記憶」,所呈現的「過去」並非是「全部的過去」,而是選擇性的過去,不是所有人的過去,而是部分人的過去。
Thumbnail
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作為一種「社會記憶」,所呈現的「過去」並非是「全部的過去」,而是選擇性的過去,不是所有人的過去,而是部分人的過去。
Thumbnail
此消彼長之下,歷史的消失、扭曲和承傳,比自己之前的估計,來得更快。
Thumbnail
此消彼長之下,歷史的消失、扭曲和承傳,比自己之前的估計,來得更快。
Thumbnail
《香港地方志》編纂成書。這本書來頭不少,由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牽頭,獲特區政府支持,結合不同歷史專業的專家學者撰寫,相信將會成為今後中小學教授香港史的根據。全書標榜「全面、系統、客觀」,著重「述而不論」,看上去也不錯,但深入到一些關鍵位,問題就浮現,在反修例風波翌年出版這麼一部大書,亦彷彿存有一番特
Thumbnail
《香港地方志》編纂成書。這本書來頭不少,由董建華的團結香港基金牽頭,獲特區政府支持,結合不同歷史專業的專家學者撰寫,相信將會成為今後中小學教授香港史的根據。全書標榜「全面、系統、客觀」,著重「述而不論」,看上去也不錯,但深入到一些關鍵位,問題就浮現,在反修例風波翌年出版這麼一部大書,亦彷彿存有一番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