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已經忘記六四了嗎?關於中國三個「似是而非」的現象(3)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關於中國似是而非的現象很多,這也是外界常常誤判中國的原因之一。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案例就是:中國人真的淡忘「六四事件」了嗎?舉這個例子,是因為不到一個月,就是六四27週年了。

 

今天的中國,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談論六四;問問年輕一代,有不少人連六四是怎麼回事都不清楚。27年了,中國官方不允許任何與六四有關的討論公開進行,更不允許與六四相關的真相出現在公眾場合;但重點是,也很少有人願意站出來,公開為六四說話,再加上27年也確實是個漫長的時間──因此,說中國人已經淡忘六四,似乎順理成章。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仔細地分析一下。

 

首先,雖然27年過去了,但是當年的八九民運和六四鎮壓,是全國的事件;以當時的人口而言,至少2/3以上的中國人知道這些事情,而這些人,絕大部分應仍健在。換句話說,就算中國40歲以下的人都不知道六四,但40歲以上的人呢?除非這些人都得了老年癡呆或健忘症,否則,僅僅從生理上講,他們不可能忘記這麼大的一件事情。因此,說「中國人都忘記了六四」,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他們不是忘記,他們只是不說。不說不代表忘記,這個簡單的邏輯,應當沒什麼可以質疑的吧?

 

raw-image

Photo Credit:六四專訪

 

其次,表面上看,中國人確實迴避六四這個話題,是他們決定忘記嗎?至少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這一點。但我們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在今天的中國,即使是你在私宅裡紀念六四,都很有可能鋃鐺入獄,著名律師浦志強就是個例子。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所有的記憶都只能被深深地壓抑在心中──外界看不到中國人對六四的態度,不是因為這些態度不存在,而是因為它們被深深地壓抑。有心理學知識的人大概都會同意,如果要讓人忘記或放下陳年舊事,最好的方式是說出來;長期的壓抑,只能使人們內心深處更不容易刪除這段過去,而更加無法忘記。因此,說中國人淡忘了六四,完全是只看表面現象得出的結論,而這樣的結論是膚淺的。

 

最後,即使是40歲以下的中國人,那些在六四發生時尚未出生或懂事的世代;那些開始學習歷史時,就無法得到任何六四相關資訊的人,如果你私下調查就能發現,他們大都知道六四為何。典型的例子,就是來台灣唸書的中國學生。我私下問過很多同學,大多數都大概知道有這麼一件事,區別只是知道的不詳細,或不正確而已;完全不知道這件事的人也有,但只是少數。

 

對於這些年輕世代來說,他們一旦有機會到中國境外,上網看六四就是很多人的選擇,而這就要感謝共產黨的愚蠢了。他們封鎖有關六四的所有信息,但忘了一件事,就是年輕人一個很大的特點:喜歡探索未知的事情。你越是禁止,他們就越想知道。換句話說,只要中共持續封鎖有關六四的信息,讓六四「神秘化」,那麼年輕人的好奇心,就會使六四繼續成為被獵奇、探索的對象;只要六四不翻案,中國人想忘記都不可能。

 

最後,用一句網路流行語,可以準確地說明今天大部份中國人對六四的態度,那就是:「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延伸閱讀:

中國年輕人對政治冷漠?關於中國三個「似是而非」的現象(1)

中國人普遍支持中共政權?關於中國三個「似是而非」的現象(2)

 


 

封面圖片來源:看懂六四(天安門)事件

編輯:葉菀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丹的沙龍
390會員
247內容數
作為一個寫作者,「王丹隨筆」這個空間,能夠讓我書寫的內容不被媒體的意識形態或流量給綁架,不需為了追求點擊而譁眾取寵,真正深入書寫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給每位讀者。除此之外,我希望在這裡不是單純的「我寫你看」,能有更多機會與讀者們互動,接受讀者的要求,批評。(當然,表揚也可以XD)
王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04
在太子黨中,鄧樸方算是與自由派知識分子聯繫比較多的一個。我當然不認為他屬於民主派,但是他周圍的一些人,是希望中國變革的。在這些受到鄧樸方信任的人中,有一個人,在八十年代的所謂「精英」圈中大名鼎鼎,他,就是何維凌。
Thumbnail
2020/06/04
在太子黨中,鄧樸方算是與自由派知識分子聯繫比較多的一個。我當然不認為他屬於民主派,但是他周圍的一些人,是希望中國變革的。在這些受到鄧樸方信任的人中,有一個人,在八十年代的所謂「精英」圈中大名鼎鼎,他,就是何維凌。
Thumbnail
2019/10/22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國力強大,統治技巧提高,成為「韌性的威權主義」的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本來,中國要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趙紫陽道路」。
Thumbnail
2019/10/22
當我們看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國力強大,統治技巧提高,成為「韌性的威權主義」的同時,我們必須知道,本來,中國要走的,是另一條道路,我們可以姑且稱之為「趙紫陽道路」。
Thumbnail
2019/06/03
5月18日到20日,華人民主書院和香港支聯會在台北召開「六四事件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我呼籲:在六四事件過去30年後的今天,是到了建立一門「八九六四學」的時候了。
Thumbnail
2019/06/03
5月18日到20日,華人民主書院和香港支聯會在台北召開「六四事件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我呼籲:在六四事件過去30年後的今天,是到了建立一門「八九六四學」的時候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很多人在緬懷六四,我也是。自從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日開始,六月四號、天安門事件變成了令中共官方感到很敏感、很難啟齒、很不好向他人交代的名詞。 生活是線性的、歷史是線性的,它不像是1989/6/3到隔日的凌晨時臺灣這邊與北京的即時對話,說斷就斷。
Thumbnail
今天很多人在緬懷六四,我也是。自從一九八九年的六月四日開始,六月四號、天安門事件變成了令中共官方感到很敏感、很難啟齒、很不好向他人交代的名詞。 生活是線性的、歷史是線性的,它不像是1989/6/3到隔日的凌晨時臺灣這邊與北京的即時對話,說斷就斷。
Thumbnail
去年六四,因為疫情,集會被禁止。今年疫情稍為緩和,但集會仍不獲批,連紀念館都開不到。支聯會將被取締,維園再無燭光,標誌著香港變得不一樣,儘管這絕非剎那間的事,目睹箇中變遷,多少有點唏噓和感慨。不知司徒老先生泉下有知,對當下香港作何感想? 關於六四的詳情、細節,可以寫一部大書,《維基百科》也有不少資料
Thumbnail
去年六四,因為疫情,集會被禁止。今年疫情稍為緩和,但集會仍不獲批,連紀念館都開不到。支聯會將被取締,維園再無燭光,標誌著香港變得不一樣,儘管這絕非剎那間的事,目睹箇中變遷,多少有點唏噓和感慨。不知司徒老先生泉下有知,對當下香港作何感想? 關於六四的詳情、細節,可以寫一部大書,《維基百科》也有不少資料
Thumbnail
今天的中國,「六四」與一系列名詞,成了真正的敏感詞,難以言說卻又如芒刺在背。曾經以香港為核心,年復一年舉辦紀念六四事件的活動,如今也隨著一國兩制的瓦解,香港再也沒有公開紀念的可能性。而臺灣,則成為華人世界唯一仍能自由談論、紀念六四的國家。
Thumbnail
今天的中國,「六四」與一系列名詞,成了真正的敏感詞,難以言說卻又如芒刺在背。曾經以香港為核心,年復一年舉辦紀念六四事件的活動,如今也隨著一國兩制的瓦解,香港再也沒有公開紀念的可能性。而臺灣,則成為華人世界唯一仍能自由談論、紀念六四的國家。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Thumbnail
理性上我們不能忘了過去,那個過去是甚麼?六四事件,六四事件也是一個非常感動人心的事件,當年亦投射影響全世界。不過,這些創造了時代,「輸出革命」的人,有了最差的下場。最差的下場不是死去,也不是被捕,而是在大時代之下,一朝得志後卻成為了不重要,被鄙視的小角色,甚至是閉塞的未來妨礙者。
Thumbnail
理性上我們不能忘了過去,那個過去是甚麼?六四事件,六四事件也是一個非常感動人心的事件,當年亦投射影響全世界。不過,這些創造了時代,「輸出革命」的人,有了最差的下場。最差的下場不是死去,也不是被捕,而是在大時代之下,一朝得志後卻成為了不重要,被鄙視的小角色,甚至是閉塞的未來妨礙者。
Thumbnail
年復一年,我會寫點什麼紀念六四,通常我以為這樣就夠了,尤其是當我一次次看到香港維園的燭光,總以為這段歷史會永遠在一個城市永久流傳,然今年維園終究沒能迎來燭光。
Thumbnail
年復一年,我會寫點什麼紀念六四,通常我以為這樣就夠了,尤其是當我一次次看到香港維園的燭光,總以為這段歷史會永遠在一個城市永久流傳,然今年維園終究沒能迎來燭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