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已經過去27年了,關於八九民運的是非功過,各種討論已經汗牛充棟。做為當事人,我覺得與其去討論、爭論是非,不如多從記憶中整理出一些史實,提供後人參考。畢竟,真正有資格說話的,其實是事實。而這一篇,我想就記憶回顧一下,自1989年5月13日學生走上廣場、開始絕食行動之後,曾有過幾次撤出廣場的機會。很多不了解事實的人,有的出於好意,有的處於惡意,都會疑惑或指責當年的學生為什麼不及時撤出廣場。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就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再下結論好了。
5月13日絕食一開始,從當局到知識份子,都一直有人建議和勸說學生撤出廣場;後來的事態發展中,也確實曾有幾次機會,是有可能撤出廣場的。
Photo Credit:看懂六四(天安門)事件
第一次機會,是根據趙紫陽的回憶錄記載。在他出訪北韓回來北京之後,曾表示對《人民日報》426社論的不滿,而「修改426社論」正是當時學生絕食提出的兩個條件之一。所以趙紫陽以總書記的身分,在中共政治局會議上提議,重新發表一篇社論,改變426社論對學生運動的「動亂」的定性,肯定學生的愛國熱情。眾所周知,這個建議被否定了,因為426社論是根據鄧小平講話的調子寫的,而否定鄧小平的意見,鄧小平是不可能答應的。但是,如果當時真的按照趙紫陽的意思修改了426社論,學生絕食的條件公開得到滿足,撤出廣場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第二次機會,是5月19日中共宣布戒嚴令。事態進一步惡化之後,在學者曹思源的積極活動之下,24位全國人大常委聯署,呼籲正在美國出訪的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緊急返回,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緊急會議,廢止戒嚴令。全國人大至少在名義上是中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如果萬里真的回國主持並要求國務院廢止戒嚴令,這不失為一次透過既有的權力機制解決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