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前就知道這部片的消息,幾個月前訪談影片與文字報導不停地被轉發,可能是過於期待,以至於看完之後覺得普普通通。
尋常夫妻事擺在鏡頭前面,雙方激辯之間我很希望他們可以抱著對方一邊說,不過在幸福定格的鏡頭裡並沒有發生。或許太過親暱的舉動在外人和機器面前不是容易的,這樣的談話某程度像把手邊的工作都拿到桌上一起開會。
看別人日常生活裡的抱怨,卻像有備而來的提案。想必太太們都把這些不滿放在心裡好多天,甚至好多年,藉著這個機會用力地說。
不過我很喜歡一開頭的那對中國的夫妻,兩人對導演的提問彷若外星語般不解,求婚、告白一概沒有,談戀愛是什麼也不像我們以為的定義,走到一塊兒就是一塊兒了。先生害羞地笑地說被你一問我還真覺得我們奇怪了,但你沒問我都沒想過。別人眼裡的不正常(或該說:不可能)在他身上卻是自自然然地,不需要多說多想多解釋,日子就這麼過下去。一旁的太太樂會(我覺得這名字真美),漫不經心逗著孩子、一邊盯著電視,兩隻腿腳晃啊晃,像在跟導演說你真無聊,到底在問些什麼呢。
「愛」與「在乎」、「感受」與「關係的連結」、「你不花時間跟我講話」,「為什麼要跟對方結婚?」、「他吸引你的點是什麼」、誰跟誰受了委屈,對照起來這些似乎是台灣人發明的詞彙,還專屬於中產階層的伴侶之間。
除了夫妻之間的對話之外,整部電影還剪了其中一對夫妻的婚禮片段貫穿整部片子(海報上抱著雙胞胎的那對),影片走到快尾端看到小夫妻裸體婚紗的大型布幕降下來真讓人覺得意味深長,一輩子最像明星的這一天從此刻絢爛浮誇歸於日常。
婚禮上新郎對著岳父致詞說,本來新娘子是不讓我穿這身白西裝的,因為她心目中白馬王子只有爸爸一個人。想到前陣子紛紛擾擾的性教育與情感教育風波,覺得這種淵遠情長的角色錯置真是奇妙。要說是愛,也非愛,要說精神上的role model,也有點違和。可能出於某種忌妒吧,畢竟能把爸爸當作戀愛/結婚對象標竿的女孩,在我身邊不是多數。
又有一對小夫妻,太太抱怨了半天,先生無厘頭地回以很黑色幽默的總結,把太太逗笑了。太太說,我就釋懷了,因為我現在會報復你。我給你吃過期的東西,肉啊、牛奶啊,過了保存期限的。但沒有壞,我有聞。
是什麼樣的愛會讓人要這麼捉弄對方呢?偷偷帶著一點點小小的惡意、帶著一點你賤你卑微的恨意,我其實不是很明白。
另一組教授夫妻,太太對先生的愛和崇拜其實很多很滿,但我看這位太太卻擔憂她的邏輯組織能力,幸好先生總是很理性地在很恰好的時機幫太太做出總結或提供關鍵詞彙;而在沙發上先生喝著酒的那對夫婦,太太拋出十分尖銳的情緒跟指控,先生輕搭著她的腳,輕輕地跟她說,我不是那個意思。覺得畫面裡的先生充滿愛。太太盈著眼淚說她沒有在忍耐,但應該包括先生—與觀眾我,都覺得太太忍耐得好用力、好努力。
另外一對年輕的夫婦,太太劈哩啪啦對著先生說,她擔心她對先生的激情會消失,對著先生說你的平常是這樣這樣,可是我是這~樣這樣。(平直的線暗示先生不起波瀾,而自己喜歡強烈高低起伏的節奏。)我想太太只是煩惱先生並不是用太太「使用」或「認為」的方式愛著她而已。
年少的時候,或許人都忙著了解自己,以至於很難有空間或時間好好地去了解另一個人,也許,等到有了能夠理解對方的餘裕跟能量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執著對方並沒有以自己理想的方式對待自己吧。
看完整部片我其實比較擔心的是太太坐在餐桌上的那對夫妻,先生說了好幾次:我理解你,我願意試著去喜歡你這個部份,但我希望你能了解,「我是男生」。
以性別為前提的框架很大,大得讓人不知道怎麼往下討論。太太似乎沒有試著追問下去,又或者問不出來。
幾次先生表示他需要性,太太則好幾次說他需要的只是擁抱,性是高空彈跳,不是需要的東西。接著談到對原生家庭的思念跟虧欠,與婚姻所需付出的成本太大,太太就哭了。和在沙發上的那對夫妻給我的感覺極相似。女性為了婚姻做了許多自知或不自知的忍耐,也許日常俗事發生得太快,情緒上還來不及反應,事情處理好以後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處處壓抑,甚至被提醒了之後也不覺得自己在忍著。或許女性們在照顧家庭的前提也能先照顧自己,避免靈肉分離,才是人生正念之道。
雖然不想幫性別貼標籤,但片中的女性對於不滿和抱怨的細節如數家珍、男性多半情緒較平淡地看待太太們的言語,時而幫迷失在隻字片段的太太們做上總結。我突然有種感覺,太太們對於情緒和感受的接收天線靈敏而廣泛,但表達的頻道卻和先生不好對上;先生們對於太太表露的話語不完全能明白,但對於整體情況卻時時在想辦法解決,但太太們表達的其實不是對生活的無力,而是表達「需要被你重視」。
戰爭時聲東而擊西是個好招,但現實生活的相處卻讓先天粗神經的苦勞男子們折損兵器。可是婚姻本來就不是爭個輸贏。先把盾牌軟化下來,先試著聽一下彼此的話語裡面表達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棄械不是為了投降,只為了讓溝通能夠延續下去。
看電影之前與朋友說,其實我不擔心大家看完這部電影會有什麼負面反應。一來這部電影討論的是中產階層的夫妻們,收入中等、生活無虞,已然剔除一些不討喜或更令人神傷的例子;二來這部電影的前提是找一些願意將自己對話提供給導演拍攝的夫妻,總已經好過彼此已經不願意或者不能對話的婚姻吧。甚至,這部紀錄片也讓你看見:即使生活被瑣事與帳單孩子占滿,即使停下來的時候只能滑一下手機,但只要稍稍能為彼此宣洩一些負面能量,擦乾眼淚,日子還是能夠繼續走下去。
p.s. 好幾次談話的張力開始升高,鏡頭就拉近到太太臉上,我很期待(被導引著期待)會出現什麼,但卻沒有。也許導演這樣的拍攝手法或習慣有甚麼用意吧,但如果能看到對方的表情或肢體語言我覺得更好一些,畢竟,要是對話,就是雙方的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