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伴來找我談話,聊的是與先生之間的關係。
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情?她說,結婚三十年,兩人之間總有一種隔閡感,先生不理解她的喜好、心情;兩人出門旅遊,總是一前一後,各自行動,詢問她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夥伴說,想要跟先生感可以更好。
這個回答很誠實、也很真實。先不論一段關係是否走入婚姻、婚齡長短,我認為擁有一段和諧的伴侶關係,是每個人剛開始走入親密關係時,皆會嚮往的,然而隨著時間,人們漸漸遺忘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及需要。
我在前一段的婚姻經驗也是如此。逾十年的婚姻歷程,從一開始的兩人生活、到小孩出生、家庭角色經營,裡頭有各個階段的時空背景,一開始兩人眼中還有彼此,後來為了小孩跟生存,爭執變多,索性不再跟對方表達自己的需要。我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強大,一切就會平靜祥和,伴侶之間也不會因為需求不被滿足而有所爭執。
我從反思離婚的歷程理解到,過往的思維會讓自己很堅強,同時會讓自己感到無比孤單,因為當我已經強大到沒有任何需要,對方就無法從關係中理解到自己的重要。
這次我與夥伴聊聊,聆聽她的心情跟苦楚,同時嘗試釐清她對於“跟先生感情變好”的具體需要。我這邊說的具體,是充滿細節的討論,畢竟當我問她,你有跟先生表達過你喜歡什麼嗎?她說:「沒有!但先生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想,先生不一定知道太太想要怎麼樣的相處模式,畢竟我們每個人需求不同,像是對於物品的選擇及看法、每個人心中各有主觀差異。夥伴心中所謂的被愛,先生不一定知道,先生要的被愛,夥伴也不一定理解。舉例來說,當夥伴期待先生多陪她出門旅遊,我問:「妳的“多”,怎樣叫做多?」當她說:「希望先生下班早點回家」,我說:「“早點”是幾點呢?」;當她說:「希望先生講話口氣好」,我問她:「什麼樣是妳心中“好”的口氣呢?」
這幾次對談下來,我自己格外有體會。當我們期待伴侶來滿足我的需要,期待對方做些什麼,讓自己被愛、被重視,或許需求的深處是一種低自我價值感、也許是生存焦慮在作祟,驅動我們去要求對方改變、要求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在尚未釐清自己的內在需求之前,未必是伴侶不願意滿足我、不重視我,或許只是對方還不理解我的需要、也或許只是我的需求不切實際。
要如何優先照顧自己的需要,同時也讓伴侶理解自己的需要,關係中維持親密同時保有尊重,那就是自我照顧跟溝通的課題了。
#散步看見繡球花好喜歡
#談話分享經夥伴同意
⎯
➤ 預約談話陪伴表單:https://forms.gle/VmGmQ1Q7sTwdKf6n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