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派所代表的反移民主義席捲歐洲大陸,早非屬於2018年的新聞,然而過去多數人未曾料到的是各國極右派政黨能夠如此迅速掌握國會多數席次或甚當選最高行政首長。瑞典右翼民主黨躍升為國會第三大黨、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一度逼近總統大位、英國獨立黨的成功脫歐公投,這些政治結果都是人們意料之外的結果。
回顧2018年,德國總理梅克爾雖勉強得以繼續總理之職,她所屬的基民黨(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得票率卻不斷下滑。2018的德國地方選舉,基民黨的得票率來到了自二戰以來的最低點,甚至連帶影響與之共組聯合政府的社民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反觀極右翼反移民政黨「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的得票率卻從2013年的4.1%一舉晉升到13.2%,並在全德16個邦議會中各佔得一席。
乍看之下,總理梅克爾的2018年似乎是有驚無險地度過了。其實不然,基民黨與社民黨所組的聯合政府民調持續下滑,除了反映在兩黨的期中選舉得票率外,亦使得基民黨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隨著代表中間力量的綠黨(Green Party)贏走基民黨的中間選民和極左右翼政黨的瓜分,德國政壇的大洗牌已然成為定局。
梅克爾不斷下滑的民調,卻不能全歸咎於廣納移民的政策。起初梅克爾挺身同意接納移民時,因為歷史背景的因素獲得了舉國同意,甚至為她贏得了「德國母親」的美譽。然而,熱情燃盡之時,擁抱移民的政策就像是一把雙面刀,截至2018年底幾乎讓梅克爾賠上了所有的政治資本。不過時至今日,多數德國國民仍然支持這些移民開放政策。讓多數選民導向綠黨的原因,是因為人民有感基民黨過度強調移民政策,多年來已然忽略了國內的教育、環保和房價等民生議題。
如今,梅克爾宣布不再競選連任黨主席和總理等職位,昭示著梅克爾時代最晚終將在2021年結束。失去民心是梅克爾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卻不能單就移民政策的成敗來論定德國鐵娘子一生的政治成就。一來,移民政策的效益需時間來證明,一朝的挫敗不足以推論移民政策本身的錯誤。充其量只能說,基民黨和梅克爾成了反對該政策人們最好的靶子。二來,掌權基民黨18年,梅克爾帶領該黨從2000年代的右派保守一路走到今日左傾的中間立場,一直維持著自己一貫跟隨理性民意的執政特色。雖被譏為牆頭草總理,卻總能達成至少一派人民對於執政府的期望。
德國身為歐盟最大經濟體、二戰後最倡導族群和諧的國家,雖還未走上民粹主義當道的歧路,卻也未能在歐洲極右主義漫延的時代裡獨善其身。相反地,它正在經歷二戰以來最大的政治意識改變。是否應該排外?是否要選擇孤立主義?是否應專注內政而非主導歐盟?這些問題無論是哪一個政黨主政都是必須面對的德國現況。梅克爾時代的尾聲,她要如何挽救基民黨在過去十多年來忽略的社會議題,是比移民政策更迫在眉睫的現實。
責任編輯:周庭羽 核稿編輯:劉家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