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um 文章兩年多來乏人問津,只能先想方設法多開點管道,方便讀者(如果有的話)看到「NGO 推進器」的文章。猜想可能 Medium 演算法不利免費使用者文章過於頻繁出現在登入用戶網頁或 APP 首頁( 今天才發現發入 Medium 可以直接從以下url 看到自己訂閱追蹤的出版品或帳號近期文章列表 https://medium.com/stream/network),想試試另闢蹊徑,看看平板電腦使者用是否會更偏好 Flipboard 雜誌訂閱方式,遂另開了一個文章收錄管道(謎之音:重點根本不是管道的存在與否,而是內容的親和實用吧)。 兩三年沒好好利用 Flipboard 讀網頁文章,對雜誌主人而言,它的不便處在於並未支援第三方 API 接合支援,只能用"手動"把網頁文章一筆筆翻動加入到某份雜誌,這是我未予青睞的主因。但就讀者角度,在 7吋以上的觸控式螢幕閱讀載具個使用體驗還算不錯,姑妄試之。
想不到什麼響亮的名號,一開始只打算將週五的系列文章命名為「非營利組織資訊週報」,正是二年前開始在 Medium 寫文時取的沒創意出版品名稱。準備際之郵箱收到各式黑色星期五的跳樓特價廣告信,既然試刊號正好在黑色星期五過後的第一個星期五發佈,那乾脆取名沒什麼涵意無厘頭的「灰暗星期五」好了。 目前分享的內容有三大類:1) NGO/NPO 相關的文章摘要;2)實用工具: 一些粗粗用過但未仔細體驗的網路工具或服務;3)雜項: 關乎每位網路公民重要的數位資訊素養,關於隱私、資訊安全與網路自由等課題。
NGO/NPO 相關
“Twelve steps to organisational structural change” PIRC ( Public Interest Research Center) 是英國一家提供倡議故事策略諮詢的非營利組織,這篇文章分享了它們如何從一個科層化但卻機能失調的 NGO, 刻苦地轉型成為扁平化、開放分散但系統化、機能強健的組織。嗯,坊間市場有不少營利企業轉型的故事,但討論 NGO/NPO 組織轉型的文章卻很少見(重點是這類落水狗醜小鴨變成英雄天鵝的故事都很好看啊!)
“Activism on Social Media: A Curated Guide”, 本文從「個人資料」角度來談社會行動者在使用社交媒體的資訊安全考量,我想既然是一名「社會行動者」就算自身坦蕩蕩無地不在意被揭隱私,至少也該多一份尊重任何其它人的包容體貼與警覺吧。一個最簡單的動作是拍照前應先詢問被拍攝者意願、上傳照片前先刪除照片的 EXIF 等詮釋資料……
“ 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year of BUILD ”, “BUILD” 是福特基會自 2016年啟動六年 10億美元計畫,這項專案除了用於資助全球 1百多個非營利組織發展有益實踐社會公平、永續經營的計畫外,本身還帶一個反饋檢討要求,希望能從這套過程中提煉經一點經驗,作為提供獎助基金會未來如何決定資金投助的提醒。顯然從 grant-maker 角度對於台灣大多數 NGO/NPO 的實用性有限,本處僅聊備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