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和美軍,誰離台灣比較近?

解放軍和美軍,誰離台灣比較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時候,誰距離比較近其實是由「情報」、以及平常的準備來決定的,而不是看誰開車過來的里程比較近。

raw-image


美國在西太平洋屯駐大批的軍火,而台灣就位於這個軍火庫的旁邊,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戰略地圖。(引自上文)

其實引文中所說的這些,都是認真一點的軍事觀察者知道的事情(但當然不會是大多數人知道的事情)。至於說到「解放軍跟美軍誰離台灣近」,有時候並不是地理距離的問題,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量(後面會提到)。

純就時間順序來看,如果要再細分一點,還可以從幾個因素來看:

以下都假設美國願意介入台海戰爭、也先假設沒有人使用核子武器。
  1. 沖繩的空軍機抵達,進行空優作戰和阻絕登陸所需的時間:幾小時;
  2. 可就近由日本、韓國、以及其他太平洋基地調派的美國海軍艦隊(包括航空母艦戰鬥群、潛艇封鎖周圍海域、陸戰隊小規模部隊抵達):幾小時到幾天;
  3. 有哪些設備可以先空運或空投抵達部署(例如彈藥、輕型火砲、移動式飛彈陣地等等):幾小時到幾天;
  4. 陸軍快速反應部隊抵達(例如82和101空降師):幾天;
  5. 周邊國家駐軍調派抵達(日、韓、甚至中東):幾天至幾星期;
  6. 引文中說的「陸軍重裝師一個月抵達」應該是指從美國本土、或是歐洲之類的地方調派。不過說實在話,無論勝負,除非演變成全面戰爭(老共發射飛彈打美國本土之類的),一個月後戰爭應該已經結束了。

如果老共要打台灣,用飛機和飛彈進行飽和突襲是有可能的,也必定會收到一定程度的戰果;先前的例子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德國打波蘭的閃電戰。

但如果要以大部隊跨海或空降登陸,最大的問題在於事先準備和集結的消息一定會走漏(幾萬人以上的調動、集結、物資準備、機艦準備很難不被衛星、預警雷達、以及情報單位偵知)。

即使是準備用飛機和飛彈飽和突襲,也需要準備和調度,情報也多半會外洩,只是守方能掌握的反應時間,會比攻方以人員登陸進攻要短很多。離現在比較近的例子,則是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集結,攻打1990年被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以及之後的伊拉克本土。

而這一點就是前面說的「不是地理距離的問題」:雖然距離很近,但可能在跨出第一步之前就已經打草驚蛇。

這一點是作為攻擊一方比較吃虧的地方:如果對方(包含台灣、以及美國和其盟國)已經知道你要過來、而且已經有隨時可動員的常備武裝,就只是必須思考要不要「先下手為強」而已。

就政治層面來說,其實這才是最難的部分;而一般的解法會是在另一方的「道德勸說」之下以「大局為重」,姿態表達清楚之後各自回家休息,明天再電話聯絡。

在已經偵知對方動態的前提下,守方如果決定先出手,無論最後勝負如何,攻方必定會付出非常大的代價;例如登陸船艦集結區遭到飛機和飛彈的先制轟炸,造成大量兵員傷亡,甚至導致整個攻擊計畫必須取消或延後。

當初偷襲珍珠港或閃電戰,都是在守方只有諜報人員(事實上都有人報過信)的情況下,才能達到奇襲效果;但在現今衛星隨時從頭頂上通過的狀況下(是說衛星兩邊都有),聯合艦隊突擊、或是諾曼第登陸風格的大部隊作戰,大概都不可能再有神來一筆的奇效了。

簡言之,如果台海真的有動靜、而且美國決定會介入(這一點沒人敢打包票;但即使是就美國自己的戰略利益來看,介入的機會很高),這一場仗的勝負是從第一發子彈射出之前就已經開始,而且很可能在美軍陸戰隊登陸之前就已經決定結果。

參考閱讀

avatar-img
傅瑞德的沙龍
785會員
258內容數
生涯橫跨科技、出版、行銷顧問業;曾創立過多家數位媒體,並擔任雜誌總編輯與社長。專注商管、網路、科技、語言、軍事等領域;曾任教大學中文系,並擔任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目前為企業與新創公司媒體策略、產品行銷、語言應用顧問,提供品牌再造與中英文文案教學等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傅瑞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跟人聊天的時候,提到幾十年前的企業危機處理經典案例:美國某感冒藥吃死人的事件。
最近看太多跟我差不多年齡的人掛掉;有錢的也好、普通人也好、超養生的、吃素的、喝酒的、不喝的、抽煙的、不抽的,統統都死了。
長官平常跟你相安無事,但用得到你的時候,一拉粽子就是一大串,平常做什麼生意都有紀錄呈堂證供;除非你平常生意不要做、至少不要跟長官做,不然一切都在長官的筆記本裡。
這兩天,我編了一系列三篇「北美市場微型網紅研究報告」文章;雖然裡面有些是已經看過的現象,但過去並沒有系統化的瞭解。編完這三篇、也看了一些其中的數字和研究結果之後,心裡有點感概。
在網路上無意中看到這張電影海報圖片,但馬上吸引到我眼光的,並不是那排大牌正妹的卡司陣容。
我很討厭最近政治人物拿「北漂」當話題來炒作。這個名詞來自對岸,至今他們也還沒有解決;事實上,只要有「商業中心」存在,工作人口往中心聚集的問題就不會解決。
前陣子跟人聊天的時候,提到幾十年前的企業危機處理經典案例:美國某感冒藥吃死人的事件。
最近看太多跟我差不多年齡的人掛掉;有錢的也好、普通人也好、超養生的、吃素的、喝酒的、不喝的、抽煙的、不抽的,統統都死了。
長官平常跟你相安無事,但用得到你的時候,一拉粽子就是一大串,平常做什麼生意都有紀錄呈堂證供;除非你平常生意不要做、至少不要跟長官做,不然一切都在長官的筆記本裡。
這兩天,我編了一系列三篇「北美市場微型網紅研究報告」文章;雖然裡面有些是已經看過的現象,但過去並沒有系統化的瞭解。編完這三篇、也看了一些其中的數字和研究結果之後,心裡有點感概。
在網路上無意中看到這張電影海報圖片,但馬上吸引到我眼光的,並不是那排大牌正妹的卡司陣容。
我很討厭最近政治人物拿「北漂」當話題來炒作。這個名詞來自對岸,至今他們也還沒有解決;事實上,只要有「商業中心」存在,工作人口往中心聚集的問題就不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