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數學:摺紙裡的學習密碼】

2019/02/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玩中學。學中玩。
說到摺紙與我的關係,是由戀愛產生的力量開始的。(自主學習的最高級啊啊啊)
摺星星是年少時期畢業禮物大熱門/紙玫瑰則是女生展現心意的手作最高級
學生時代的情人摺紙玫瑰;給朋(偶)友(像)的祈願星星(還罐裝);以及為了製造驚喜給當時還是男友身份的伴侶,年年的生日卡我都走手(省)作(錢)路線,最後的顛峰之作是摺出我們戀愛時期的各種印記(?!)
翻出八年前為當時還是男友的伴侶手作的最後一張生日卡(江郎才盡了...)
前陣子因為籌備冬令營的課程,再次接觸了摺紙。我想對孩子來說,拿出色紙並不會馬上聯想到「數學」(?)更多想到的是「美術」(?),在我看來摺紙是數學的一種感性表徵能用這種跳脫學科刻板印象的學習方式去認識數學,會不會是一種與數學產生關係裡,比較能感到愉快的其中一種呢?
因年前染上流感,婷婷老司放手一搏冬令營的私房課程不得已只好取消停辦(大崩潰),於是必需閉關在家的時間變得多很多,當心情煩躁時,我會想用摺紙靜心,而那些因教案而生的摺紙活動,便延伸成了我年節期間的安神儀式。
各門各派摺紙書的試作品/還有東南西北恰北北~(知道這個通關密語的請舉手!)
初一該走春,掂両著身體已康復了九成,索性往北晃遊踩新點感受過年的氣氛。通勤中準備了二項驅乏法寶一本書與一疊紙。(我單純想少滑點手機讓推拿師父與我的約會可以間隔時間久長些……)
因為書與主題無關暫且不談,但這個紙可威了,是我用於研發課程時試玩的單人桌遊,在2017年初購入。這之中我在不同時空的通勤日子裡,有時會想起帶上它驅乏於移動之間,但並不總是持續,間斷的玩到2019才破到第二階紫關的31題而已。但我在當下發現了自己以往在操作時所沒有的行為模式產生了!這一切要回顧到我之前因研發摺紙的開端談起。因為想了解摺紙與數學更深入的關係,我買了幾本日本與歐洲學者的摺紙書來研究,有些解構太艱深讓我直覺在看故宮文物的出土藝品讓人感到很有距離,但有些則淺而易懂的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嘗試不想停。
CP值超高的隨身手遊!長短途車程最佳良伴。
記得多年前還有力(心)操持手作賀卡的時期,GOOGLE了一個神奇的國外摺紙網站,分類細且每張圖除了有動態解構功能外,還附上YOUTUBE影片真人實境摺給你看(!),因為有了這個經驗,就能較容易判別那一類的的摺紙書解構出來的步驟是適合程(資)度(質)一(平)般(庸)的初學者使用,GOOGLE上國外的網站解構的步驟都能輕易的讓初學者產生無比的信心,不論是標示山谷摺亦或翻轉的面向,每個過場都順暢不已讓初學者第一次摺紙就上手的成功率幾乎百分百。所以當有這些基本的鑑別能力時,再去審視不同摺紙書裡的解構步驟,便能清楚感受每個作品在產生過程裡,帶給讀者的解讀吸收好感度處於什麼級別了。
但慢慢由易入難的閱讀經歷,會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夠清晰的解構圖時,調出過去的舊經驗去推敲這個作者在這個步驟中所可能要指示的訊息為何,當然一定有摺不出來而開始生氣的時候,我所能做的就是,放下它們,改日再戰。這並不只是休息而已,根據科學理論的實驗,如《大腦喜歡這樣學》一書中提及的,大腦在發散型模式時比較能放鬆找到原本沒想到的解方,太過投入於專注型模式,會循例固定的路線反倒會固化繼有的思考型態,而無法跳脫框架找尋出更多元可能性的答案。
結果在現實的生活中,許多次都讓我體現了這個事實,因為有時候腦會騙人,太操它其實不是件好事。

有時候不堅持到底,成了可以更接近成功的另類詮釋;
打鐵莫太熱,也開始成為有理的科學証明了。
回到主調,談起年節期間又重新啟動的單人桌遊摺紙習作。因為在這一年來我陸續接觸了不同的摺紙類型的練習書,而經驗都是處於保持胃口心情愉快的狀態中進行而來,所以我在重啟這個桌遊時,把過去摺不出來的題目再拿出來反覆推敲時發現,我用了不一樣的技法去解構原本的題目,因為經驗多了,所以嘗試的方法也變得廣泛,除了完成時間有明顯變短外,更重要的發現是,我學著用其他摺紙項目中獲得的經驗(失敗與成功的經驗),去用在以往我可能想不到可以這麼使用的題目上,於是曾經想不出來的現在卻想出來了!

不打壞胃口的學習步調,讓我在面對解題時的心是進取的愉悅的,這也是會想一試再試的關鍵之鑰。
於是我想起數學課裡的圖形單元,操作時學生過往的接觸經驗反應在完成度的高低快慢上,但在課後我總是向家長強調切勿打鐵趁熱的回去重覆操練同一種類型的圖形項目,那只會造成反效果,不但打壞胃口,更是加劇了思考的僵化程度。但可以多鼓勵孩子去把玩各式各樣的圖形玩具,像是樂高或拼圖,也都是認知幾何很好的玩具。
玩中學亂拼亂玩也能玩出數學力(對稱的恐龍城堡吔~嘶~嘶~)
不用刻意的要拼排出什麼才是學習,倒是把心力用在如何讓孩子想拿起來把玩比較是大人需要在意的,因為玩本身就是學習也就能帶動自主的去探索些什麼,這些學習都會發生在孩子把玩後,感受圖形在不同面向中被孩子感知到的「形感」,平面的立體的都會產生多重對於「形感」的感知經驗,而這些感知經驗在玩之中被不斷吸納在自己的操作經驗裡慢慢發酵。

“橫移以往那些看似大雜燴的學習經驗(大人眼中的隨便亂玩也是),都會再覆寫於腦內對於「形感」的認知系統中被收存起來,當孩子下次再玩到不同的圖形時,舊經驗(身心都是)會引領他找到與這個圖形的關係,玩出不同的樣態及翻轉方法,所謂的「能力」,也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堆疊上去被累積起來的。”

玩中學。學中玩。是本能也是最人性化的學習模式了。保持胃口永遠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阮靖婷(婷婷老司)
阮靖婷(婷婷老司)
體制外數學教育工作者/十五年教學經歷/非科班出身/入行前數學不好又討厭小孩(?!入行後一個意外的契機決定終身投入教育並成為一個熱愛教學的數學推廣者/分享自己教學現場-實境師生對話的閃亮時刻-數學各種好玩主題分享-實踐教育觀點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