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學習金字塔」 因人而異

【教與學】「學習金字塔」 因人而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我在過年前參加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永齡補救教學課輔教師」研習課程~國文科和數學科~時第一次見到,這是或許大多數體制內接受科班訓練出來的老師/教育工作者所耳熟能詳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Cone of Experience)」--學習者在參加課程兩週以後還能記得的學習內容,會因為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而有不一樣的學習效益。

初看時,大致認同;第二次瞧著仔細些,在我的腦海、心智中同時快速掃描過自己以及自己所知道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經驗,總覺得哪兒是內心十分不能認同的。

後來,我回家仔細從網路上搜尋相關圖片,再仔細深思,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理論並不完全可以適用在我的身上,也不能完全貼近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經驗。

多年前,我從學校教育休學以後,一直以來都是一邊謀生、一邊自學,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自學者」,有些好習慣已經逐漸養成,如「即知即行」的超強行動力/實踐力,因此,我只是聽講或閱讀,便能馬上運用所學來解決實際的人生難題或跳脫真實的人生困境,而我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並不是被動的,而是專注地去發掘講者或作者所傳遞的待人接物處事的人生智慧與生存哲學及可用的知識或資訊。這一些也可以在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人生經驗中得到見證。

如今,在因緣際會下,我一心投入從事「偏鄉教育」+「教育創新」,我是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

最後,我要說的是,個人的「學習方法(學)」或「教導策略(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下述的把握原則是永遠不變的:

raw-image
avatar-img
多語自學者
132會員
39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多語自學者 的其他內容
以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台灣社會現階段還未成熟到前衛進步價值的水平。當代我們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可以自由追尋的不少事物,在100多年前大多數世人並不接受及認同的,甚至會採取壓迫的行為,而如今這些人安在哉?
近年來,越來越多有自覺的台灣年輕世代紛紛往島外發展了!往中國、往東南亞、甚而到世界舞台……
以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台灣社會現階段還未成熟到前衛進步價值的水平。當代我們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可以自由追尋的不少事物,在100多年前大多數世人並不接受及認同的,甚至會採取壓迫的行為,而如今這些人安在哉?
近年來,越來越多有自覺的台灣年輕世代紛紛往島外發展了!往中國、往東南亞、甚而到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