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學習金字塔」 因人而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By Jeffrey Anderson - http://www.edutechie.ws/2007/10/09/cone-of-experience-media/, CC BY-SA 3.0, 圖片來源連結
這是我在過年前參加永齡・鴻海台灣希望小學「永齡補救教學課輔教師」研習課程~國文科和數學科~時第一次見到,這是或許大多數體制內接受科班訓練出來的老師/教育工作者所耳熟能詳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Cone of Experience)」--學習者在參加課程兩週以後還能記得的學習內容,會因為不同的教與學的方式而有不一樣的學習效益。
初看時,大致認同;第二次瞧著仔細些,在我的腦海、心智中同時快速掃描過自己以及自己所知道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經驗,總覺得哪兒是內心十分不能認同的。
後來,我回家仔細從網路上搜尋相關圖片,再仔細深思,得出一個結論:
這個理論並不完全可以適用在我的身上,也不能完全貼近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經驗。
多年前,我從學校教育休學以後,一直以來都是一邊謀生、一邊自學,我是一個貨真價實的「自學者」,有些好習慣已經逐漸養成,如「即知即行」的超強行動力/實踐力,因此,我只是聽講或閱讀,便能馬上運用所學來解決實際的人生難題或跳脫真實的人生困境,而我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並不是被動的,而是專注地去發掘講者或作者所傳遞的待人接物處事的人生智慧與生存哲學及可用的知識或資訊。這一些也可以在古今中外厲害的自學者的學習歷程和人生經驗中得到見證。
如今,在因緣際會下,我一心投入從事「偏鄉教育」+「教育創新」,我是一個體制外的教育工作者。
最後,我要說的是,個人的「學習方法(學)」或「教導策略(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下述的把握原則是永遠不變的: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9會員
38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語自學者 的其他內容
有「中文」基本能力的我們要學會「越南語」並不困難,「中文」底子及其語言能力越好,就更容易、快速、有效地學好「越南語」。世界各國的語言/語文在過去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交互融合、持續演變,而漸漸衍生出「語言家族」,具有歷史淵源和地緣關係,彼此間有著一定的規律和特點。
以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台灣社會現階段還未成熟到前衛進步價值的水平。當代我們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可以自由追尋的不少事物,在100多年前大多數世人並不接受及認同的,甚至會採取壓迫的行為,而如今這些人安在哉?
近年來,越來越多有自覺的台灣年輕世代紛紛往島外發展了!往中國、往東南亞、甚而到世界舞台……
有「中文」基本能力的我們要學會「越南語」並不困難,「中文」底子及其語言能力越好,就更容易、快速、有效地學好「越南語」。世界各國的語言/語文在過去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交互融合、持續演變,而漸漸衍生出「語言家族」,具有歷史淵源和地緣關係,彼此間有著一定的規律和特點。
以長遠的歷史視角來看,台灣社會現階段還未成熟到前衛進步價值的水平。當代我們稀鬆平常、理所當然可以自由追尋的不少事物,在100多年前大多數世人並不接受及認同的,甚至會採取壓迫的行為,而如今這些人安在哉?
近年來,越來越多有自覺的台灣年輕世代紛紛往島外發展了!往中國、往東南亞、甚而到世界舞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後的差異”。」 「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 這2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荒木博行[1]與海老沢潮[2]的著書, 《独学の地図 》[3]的第58頁。 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 真的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分享我兼職個別指導老師的教學經歷,包括遇到的四位學生,以及他們各自的學習歷程和成長。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以Tony老師分享的家教案例為引,我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當面對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Tony老師如何通過引導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孩子們在地震中的驚悸與喜悅帶給我什麼樣的喜悅與擔憂。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越來越覺得「自主學習」這個說法很奇怪。 每一種學習都是「自主」的,因為學習者如果不願意,再怎麼強迫都學習不來的。而意願絕對都是「自主」的,自己決定的。 從瑟谷模式教育,到夏山學校,到蒙特梭利,在在都顯示教育(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跟教導者之間的信任關係。因為有信任關係,才有可能去聆聽對方想說什麼
「學習,一言以蔽之,就是“體驗前與體驗後後的差異”。」 「體驗某件事以前的你,與體驗某件事後的你,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學習。」 這2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荒木博行[1]與海老沢潮[2]的著書, 《独学の地図 》[3]的第58頁。 透過「體驗前後的差異」來定義「學習」, 真的
學期即將結束,按照過往的慣例,我都會跟同學們分享一點我在學習上的心得。作為一個在學術界打混多年的學徒,有機會到大學的課堂上教授通識課,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歷,因為「通識課」的目標並非教導艱深的知識(不同於專門系所的課程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博通」(姑且無論通識課是否淪為營養學分的問題)。
Thumbnail
分享我兼職個別指導老師的教學經歷,包括遇到的四位學生,以及他們各自的學習歷程和成長。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在學習的這條路上總是形形色色,每個人當下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很有可能影響到往後的自己。
Thumbnail
以Tony老師分享的家教案例為引,我分享了自己的體會和想法。當面對孩子消極的學習態度,Tony老師如何通過引導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孩子們在地震中的驚悸與喜悅帶給我什麼樣的喜悅與擔憂。
Thumbnail
接續學習的本質(上),我想分享亮語社會課的實踐與我如何運用所學在自己的教學上。在實人,到縣史館參訪不是被動瀏覽,而是帶有強烈且共同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參加一個研習後的心得與省思,內容涵蓋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感受的反思,以及對於學校教師課程設計的看法。文章中透露了作者在活動中的焦慮不安感,並提到了對於情緒處理的重視。整篇文章將作者的個人經歷與對教育體制的看法相結合,提出教師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提醒。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