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正在指導像 Arkki 的學童說明區域的規畫
起因於雙北桃市府草率決定大舉拆除多座公園原有遊具並便宜行事換成低能化孩童的 PE 組合套裝遊具,一群「官逼民反」成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媽爸和孩子,11 月 27 日週五上午聚集台北市政府舉行了一場記者會。
這一群因共同信念相聚一起,把兒童身心發展、親子公民權利、台灣在地公園遊具現況、世界各地公園遊樂場景觀、全球國際遊樂場安全標準等議題研究得徹底,從尋常百姓搖身一變成為跨領域專家站出來召開的記者會,從聯盟形成緣由、依據國家標準保護孩童安全不等於公園遊樂場均一罐頭化、具多元特色的自然素材公園設施對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f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的兒童遊戲權及公共參與權,到最後拉高訴求至最優層級,希望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樂場,彰顯台灣公民已經成熟具備全面自發性的公民參政,能夠充分支援並引領公部門往「人民為核心、人民來作主」的真正民主社會前進。
而這次行動訴求的人民主體,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孩子。「兒童為核心、兒童來作主」早已是眾多歐洲先進國家長久以來的社會大眾共識和公共政策方向。
當把訴求層級自硬體推往軟體、自物質推上精神,提出終極期許「整個城市都是孩子遊樂場」的背後思維,最簡單來說,就是別忘了我們的孩子從出生那一刻就已成為這個社會的公民之一。把兒童當跟成人般的公民對待,不以保護主義之名而遂行隱形忽視兒童或成人威權控制之實,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盼望台灣整體逐漸形成的文化底蘊。
從硬體推往軟體、自物質推上精神,可以從以下三個他山之石面向開始參考和思考:
.
【一個公園的溫度】
台灣公園和遊樂場的「警告」告示標語常以由上向下威權口吻,充斥「嚴禁、請勿、限制、自行負責」等負面威脅恐嚇字眼。相較於許多歐美國家的安全宣導,同理口吻兼具幽默風格,像是美國聖地牙哥兒童醫院的「孩子到遊樂場就是想大玩特玩,若發現遊具無法使用,可能會出現歇斯底里症狀。請父母或監護人在遊玩前確保遊具狀態、妥善使用,以免親子情緒崩潰。」文化源自語言、語言形塑文化,這樣的溝通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從現在開始,請大家從生活細節就能練習和小小公民平等尊重地對話,來場「面對孩子好好說話」運動。
【一個城市的態度】
台灣城市公共建設的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常僅著眼「有行為能力」之成人使用者,並無設想同時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仍有一群具探索遊玩需求的小小公民。相較於許多歐美國家對基礎建設或公開場合裝置的要求,是將各年齡層使用者的各類使用方式皆納入考量,像是德國慕尼黑阿拉貝拉公園路邊一處結合石頭金屬材質的裝置藝術,總有許多孩子在攀爬跳躍,沒有個人或管理單位會端起「我是為了你安全」或「我是為了設施維護」的態度來干涉限制,因其具備面對各類使用族群的設計導向與安全範圍,就能使其人盡其需、物盡其用。從現在開始,也請大家在得知鄰里公設工程開發初期就積極參與、實地走跳公共空間當下就睜大雙眼,來場「監督機關好好施工」運動。
【一個國家的高度】
台灣國家公共政策制訂和執行,常秉持著一貫的家父官長成人思維,從未有站在體貼友善的角度和兒童權利的高度。相較於許多歐美國家對於兒童青少年參政的開放,是將公民參與的限制降到最低、將民主真義的核心植到最深,像是芬蘭赫爾辛基南區豌豆半島城市規劃,最年輕的參與者是一所兒少建築學園的三歲孩子。生活即政治、政治即生活,兒童能為自己的生活給予意見就是最基本的參政。最後,再請大家從現在開始,不要覺得自己或孩子的需求和冀望是奢求、奧客或刁民,為自己、兒童甚至身邊各種族群好好發聲,各種觀點立場,暢所欲言造成各方對話討論,促使公私部門為了真正的民眾福祉協力合作,來場「敦促政府好好執政」運動。
.
回到「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這次的親子行動,證實公民社會中「兒童被囊括、被看見、被聆聽和被尊重」是可行且易行的,大公民小公民攜手,我們真的能夠和許多成熟發展的民主社會一起走在人類發展的尖端,小至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的同理和愛,到公園遊樂場等公設的爭取,大至整個國家對兒童的重視。讓世界看見台灣準備好了,不用等待政府,身為公民的你我他都做得到。
照片來源:Photo by LIISA TAKALA/Helsingin Sano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