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從自己先開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去年開始的自學生活,先空了一段時間,除了讓孩子放掉學校環境給出來的框架,也讓自己重新整理對於學習這一件事情的面向。這一年來經常性地反覆問自己,這樣做究竟對孩子是好的嗎?!這種問題是父母永遠不會停下來的自問。看著小孩的笑容和能力,看著小孩的穩定和態度,好像都讓彼此相信這是對的,但教育真的就是這樣嗎?真的就只是這樣嗎?這樣就是最好的了嗎?!
過去的一年經常帶著小孩遠門,有的時候為課程,有的時候為旅行,也漸漸地好像更能夠理解"學習在生活裡"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每一個生活裡的細節都能夠連結學習的樣態,知識的、溝通的、肢體的、團體的、音韻的、甚至是哲學的...。如果把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強行分出一些類別,就很可能有歸類成某一些學問的科別,進而結果出一個可能職業的樣貌。但是在這個多元斜槓人生的世界,經驗、視角都不再單一,那麼職業、學習的方式不也必然如是。
在同樣的環境下所見所聞很可能也都不相同,注意到的細節可能不同,感受可能也不同,而這些不同會不會也就是學習更重要的一環---差異性。但在產生這些差異性最開始,是生活感在每個個體間的不同,所以用了不同的生命經驗在看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想同樣的條件,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這些差異用以與這個世界、這些人、這些環境的連結,包括其產生的差異,是不是就是我們在教育裡最初想讓孩子們了解的這世界的核心?
在學校裡的教育,即使最終目標是齊頭式的比拚,但在過程裡面的人,都真實地感受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先不論那些最終目標是不是個人所想,是不是更貼近內在,但在那個過程裡面,人都是會有人我差別的感受。我成績跟他不同,他數學好、我英文好、他跑很快,我爬很高...。雖然最終目標也許不在意某些差異,但是過程裡面還是有被看見這樣的事情。那麼,過程的差異,難道就不能是一個被看見的重要事嗎? 如果最終的目標一樣,我們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用了不同的進度,但最終留在孩子身上的,會不會其實也是一樣的??這個問題在這次出發之前,也已經自問過很多次,困惑依舊。
去了苗栗參加一個民主教育的工作坊,第一次聽見這個地方,大概也好多年前了。那個時候對於溫柔教養、民主教育、人權教育還不是很懂(現在其實也還是)。地點是個很深山的地方,大部分參加的人都選擇住宿,工作坊一開始便從”怎麼住”這個議題開啟對話。
從討論並且制定宿舍公約,所有的人都一起參與討論。大人與小孩是分開住,所以也分開各自討論制定。看起來這件事情與工作坊的課程安排無關,剛開始的時候對做這一件事情有許多的疑問,好像還沒有完全理解做這件事情的用意。靜靜地聽著大家在討論的過程裡,有人隨意(?)提出一個時間點,然後有人反對,有人又提出一個新的時間點;有人問了問題、有人說明了是不是要依據工作坊既定的課程時間...。當時我在想的是:需要怎樣的安靜環境?宿舍的安排與鄰近間的隔音究竟多差? 有沒有帶小孩和其實間的需求會一樣嗎?不同的樓層條件一樣嗎?大家的需求究竟有多少差異?好像這一些資訊都不多,那要討論甚麼?是不是要先"了解統計"一下大家的需求,再進行討論。在這樣想的同時,也看見自己被所謂的「會議的形式」框住,討論就是開會,開會就是要先說明,說明後再決議,然後就突然醒了。我們對於任何形式的框架,都應該要保有空間做改變,任何一種討論都可以是打破框架的開始,也可以是維護傳統的延續。討論就是這樣,沒有直線向著一個目標,但沿路都是民主教育的展現,那麼這就是最好的公民課。於是繼續聽,繼續看公約的討論。
經果半小時左右的討論,大人宿舍區的公約,之後沒有再被提起來。但小孩宿舍區的公約,在第二天又被重新討論了一番。再重新討論的原因是第一天晚上的公約沒有完全落實,而第二天的公約中,除了因為就寢後安靜的時間被討論之外;也有孩子提到"起床"的時間,聽說孩子說太早起床也是會影響到睡眠的安靜程度,因此也被當作一件重要事,被提出來在公約裡討論。從一個時間點,到一段時間;從入睡時間,到整個睡眠時間;從我的需求,到可以照顧所有人的需求,甚至是宿舍旁邊的教師。這個討論的過程裡面,每個小孩都在自己的狀態裡,也都在真實的狀態裡,更在我們在意的社會裡。沒有小孩對還要再討論一次感到厭煩,第二次的討論聽說比第一次更快進到"討論"的狀態裡,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是。我很慶幸這次不惜千里來到這裡,讓自己真正看見並且相信:
沒有太小的孩子,只有大人的自以為。
聽幸佳慧老師說過,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第一個身分就是公民。而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對人的公民教育是從甚麼時候才開始呢!? 我想,從一個生命的開始才是,一個胚胎的權利與權力,一個生命成長的權利與權力,一個在他還沒有成為誰之前,公民教育就應該有了,因為我們以為是為了教他的同時,我們正受教著。
有沒有打過沒關係,反正規則都是我們一起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何評量自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題的詢問度大概是僅次於「他不適應學校生活才自學嗎?」的提問,也是標準問題之一。 在想要不要、要怎麼評量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考試,但考試的結果不必然代表學生對於學習過程的成果,那麼評量要與學習者做甚麼樣的連結? 又想或者是除了考試(默背默寫)我們還能有甚麼其他方式
    今天看到上學好日子的這篇文章,這樣類似的對話與疑惑也有許多朋友感到好奇,有些朋友問過,通常幾句話解釋後也沒有再往下討論,有的時候我在想,是因為他們都不再有疑問了,還是說他們只是不想再多說甚麼。 跟小孩出門的時候遇上了朋友,她問小孩:「你已經在家自學了,不用上課吼~你會不會很開心」。正當我腦海裡還在咀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如何評量自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題的詢問度大概是僅次於「他不適應學校生活才自學嗎?」的提問,也是標準問題之一。 在想要不要、要怎麼評量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考試,但考試的結果不必然代表學生對於學習過程的成果,那麼評量要與學習者做甚麼樣的連結? 又想或者是除了考試(默背默寫)我們還能有甚麼其他方式
    今天看到上學好日子的這篇文章,這樣類似的對話與疑惑也有許多朋友感到好奇,有些朋友問過,通常幾句話解釋後也沒有再往下討論,有的時候我在想,是因為他們都不再有疑問了,還是說他們只是不想再多說甚麼。 跟小孩出門的時候遇上了朋友,她問小孩:「你已經在家自學了,不用上課吼~你會不會很開心」。正當我腦海裡還在咀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提到動物議題時,你直覺會想到什麼呢? 是近期新聞上出現走私到臺灣的154隻品種貓? 人道移除的外來種綠鬣蜥? 某農場的動物秀? 還是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正在播放的動物紀錄片呢? 又或者是在你生活周遭的動物呢? 歡迎了解這次的研習講座喔 :)
    Thumbnail
    人本教育的理念,與近代歐洲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聯。這邊講的「人文主義思潮」最核心的意義是指:當代社會從以權威為中心,轉移到以所有人為本的精神訴求。(這裡說的威權是任何形式的,例如:神權、君權、國家極權或是黨權等)這個過程稱為「典範轉移」,這也是至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延續至隨後兩百
    Thumbnail
    海佃國小的小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習環境教育知識,除了在教室內動手檢測水質外,更在每年寒暑假「為台灣而走」,守護台灣的河川。而在2017年一開始,小台江的過年就和別人很不一樣,結合了70位師生展開「台江百里溪行-愛鄉護水」騎巡活動。
    Thumbnail
    透過口罩跟紓困,學習體諒跟付出,這是我們朝向公民社會的重要一步,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我OK你先領」,而不是性別、族群跟公民議題都開倒車的「靠北蘇睏」。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日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自己無法做到時,絕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
    Thumbnail
    <p>有位在美國大型畜牧場的經營者在得了重病差點癱瘓後,挺身揭露了畜牧業的黑暗真相,並且深自反省:「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度過的一生呢?」</p>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提到動物議題時,你直覺會想到什麼呢? 是近期新聞上出現走私到臺灣的154隻品種貓? 人道移除的外來種綠鬣蜥? 某農場的動物秀? 還是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正在播放的動物紀錄片呢? 又或者是在你生活周遭的動物呢? 歡迎了解這次的研習講座喔 :)
    Thumbnail
    人本教育的理念,與近代歐洲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聯。這邊講的「人文主義思潮」最核心的意義是指:當代社會從以權威為中心,轉移到以所有人為本的精神訴求。(這裡說的威權是任何形式的,例如:神權、君權、國家極權或是黨權等)這個過程稱為「典範轉移」,這也是至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延續至隨後兩百
    Thumbnail
    海佃國小的小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習環境教育知識,除了在教室內動手檢測水質外,更在每年寒暑假「為台灣而走」,守護台灣的河川。而在2017年一開始,小台江的過年就和別人很不一樣,結合了70位師生展開「台江百里溪行-愛鄉護水」騎巡活動。
    Thumbnail
    透過口罩跟紓困,學習體諒跟付出,這是我們朝向公民社會的重要一步,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我OK你先領」,而不是性別、族群跟公民議題都開倒車的「靠北蘇睏」。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日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自己無法做到時,絕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
    Thumbnail
    <p>有位在美國大型畜牧場的經營者在得了重病差點癱瘓後,挺身揭露了畜牧業的黑暗真相,並且深自反省:「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度過的一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