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從自己先開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去年開始的自學生活,先空了一段時間,除了讓孩子放掉學校環境給出來的框架,也讓自己重新整理對於學習這一件事情的面向。這一年來經常性地反覆問自己,這樣做究竟對孩子是好的嗎?!這種問題是父母永遠不會停下來的自問。看著小孩的笑容和能力,看著小孩的穩定和態度,好像都讓彼此相信這是對的,但教育真的就是這樣嗎?真的就只是這樣嗎?這樣就是最好的了嗎?!
過去的一年經常帶著小孩遠門,有的時候為課程,有的時候為旅行,也漸漸地好像更能夠理解"學習在生活裡"這句話的真正意義;每一個生活裡的細節都能夠連結學習的樣態,知識的、溝通的、肢體的、團體的、音韻的、甚至是哲學的...。如果把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強行分出一些類別,就很可能有歸類成某一些學問的科別,進而結果出一個可能職業的樣貌。但是在這個多元斜槓人生的世界,經驗、視角都不再單一,那麼職業、學習的方式不也必然如是。
在同樣的環境下所見所聞很可能也都不相同,注意到的細節可能不同,感受可能也不同,而這些不同會不會也就是學習更重要的一環---差異性。但在產生這些差異性最開始,是生活感在每個個體間的不同,所以用了不同的生命經驗在看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想同樣的條件,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這些差異用以與這個世界、這些人、這些環境的連結,包括其產生的差異,是不是就是我們在教育裡最初想讓孩子們了解的這世界的核心?
在學校裡的教育,即使最終目標是齊頭式的比拚,但在過程裡面的人,都真實地感受著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先不論那些最終目標是不是個人所想,是不是更貼近內在,但在那個過程裡面,人都是會有人我差別的感受。我成績跟他不同,他數學好、我英文好、他跑很快,我爬很高...。雖然最終目標也許不在意某些差異,但是過程裡面還是有被看見這樣的事情。那麼,過程的差異,難道就不能是一個被看見的重要事嗎? 如果最終的目標一樣,我們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用了不同的進度,但最終留在孩子身上的,會不會其實也是一樣的??這個問題在這次出發之前,也已經自問過很多次,困惑依舊。
去了苗栗參加一個民主教育的工作坊,第一次聽見這個地方,大概也好多年前了。那個時候對於溫柔教養、民主教育、人權教育還不是很懂(現在其實也還是)。地點是個很深山的地方,大部分參加的人都選擇住宿,工作坊一開始便從”怎麼住”這個議題開啟對話。
從討論並且制定宿舍公約,所有的人都一起參與討論。大人與小孩是分開住,所以也分開各自討論制定。看起來這件事情與工作坊的課程安排無關,剛開始的時候對做這一件事情有許多的疑問,好像還沒有完全理解做這件事情的用意。靜靜地聽著大家在討論的過程裡,有人隨意(?)提出一個時間點,然後有人反對,有人又提出一個新的時間點;有人問了問題、有人說明了是不是要依據工作坊既定的課程時間...。當時我在想的是:需要怎樣的安靜環境?宿舍的安排與鄰近間的隔音究竟多差? 有沒有帶小孩和其實間的需求會一樣嗎?不同的樓層條件一樣嗎?大家的需求究竟有多少差異?好像這一些資訊都不多,那要討論甚麼?是不是要先"了解統計"一下大家的需求,再進行討論。在這樣想的同時,也看見自己被所謂的「會議的形式」框住,討論就是開會,開會就是要先說明,說明後再決議,然後就突然醒了。我們對於任何形式的框架,都應該要保有空間做改變,任何一種討論都可以是打破框架的開始,也可以是維護傳統的延續。討論就是這樣,沒有直線向著一個目標,但沿路都是民主教育的展現,那麼這就是最好的公民課。於是繼續聽,繼續看公約的討論。
經果半小時左右的討論,大人宿舍區的公約,之後沒有再被提起來。但小孩宿舍區的公約,在第二天又被重新討論了一番。再重新討論的原因是第一天晚上的公約沒有完全落實,而第二天的公約中,除了因為就寢後安靜的時間被討論之外;也有孩子提到"起床"的時間,聽說孩子說太早起床也是會影響到睡眠的安靜程度,因此也被當作一件重要事,被提出來在公約裡討論。從一個時間點,到一段時間;從入睡時間,到整個睡眠時間;從我的需求,到可以照顧所有人的需求,甚至是宿舍旁邊的教師。這個討論的過程裡面,每個小孩都在自己的狀態裡,也都在真實的狀態裡,更在我們在意的社會裡。沒有小孩對還要再討論一次感到厭煩,第二次的討論聽說比第一次更快進到"討論"的狀態裡,即使是一年級的孩子也是。我很慶幸這次不惜千里來到這裡,讓自己真正看見並且相信:
沒有太小的孩子,只有大人的自以為。
聽幸佳慧老師說過,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第一個身分就是公民。而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對人的公民教育是從甚麼時候才開始呢!? 我想,從一個生命的開始才是,一個胚胎的權利與權力,一個生命成長的權利與權力,一個在他還沒有成為誰之前,公民教育就應該有了,因為我們以為是為了教他的同時,我們正受教著。
有沒有打過沒關係,反正規則都是我們一起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如何評量自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題的詢問度大概是僅次於「他不適應學校生活才自學嗎?」的提問,也是標準問題之一。 在想要不要、要怎麼評量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考試,但考試的結果不必然代表學生對於學習過程的成果,那麼評量要與學習者做甚麼樣的連結? 又想或者是除了考試(默背默寫)我們還能有甚麼其他方式
    今天看到上學好日子的這篇文章,這樣類似的對話與疑惑也有許多朋友感到好奇,有些朋友問過,通常幾句話解釋後也沒有再往下討論,有的時候我在想,是因為他們都不再有疑問了,還是說他們只是不想再多說甚麼。 跟小孩出門的時候遇上了朋友,她問小孩:「你已經在家自學了,不用上課吼~你會不會很開心」。正當我腦海裡還在咀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如何評量自學生的學習成果」這題的詢問度大概是僅次於「他不適應學校生活才自學嗎?」的提問,也是標準問題之一。 在想要不要、要怎麼評量時,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考試,但考試的結果不必然代表學生對於學習過程的成果,那麼評量要與學習者做甚麼樣的連結? 又想或者是除了考試(默背默寫)我們還能有甚麼其他方式
    今天看到上學好日子的這篇文章,這樣類似的對話與疑惑也有許多朋友感到好奇,有些朋友問過,通常幾句話解釋後也沒有再往下討論,有的時候我在想,是因為他們都不再有疑問了,還是說他們只是不想再多說甚麼。 跟小孩出門的時候遇上了朋友,她問小孩:「你已經在家自學了,不用上課吼~你會不會很開心」。正當我腦海裡還在咀
    會不會現在是因為他沒有特別想要跟別人分享自學這一件事情,自然在整理要說甚麼、自己的感受是甚麼這一件事情上,就沒有那樣的自主性,更遑論要去花時間去回想與思考,那麼,現在,這件事情能就這麼放下嗎? 老實說,大人自己也很困惑,也很猶豫。
    每個教育者,或者是家長都會知道,跟自己的小孩說話的時候,和別人的孩子就是不同;同樣的話從自己爸媽口中說出來的就是會先不想聽。這個狀態,我自己是到了過了25歲才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了解,困住自己的永遠不是敵人,而是無知的自己。同樣的話不同的角色說,究竟在我們自己的心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每年的4、10月是自學生的大月,想要申請自學的學生需要在這個月遞交出一份計畫,在這份計畫裡面,經常被期待要看見自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的規劃,或者換句話說是”讀書”計畫。如果我們這樣想:一般體制就學的孩子他們的學習計畫,很可能是由學校班級老師撰寫,或者甚至是整個學校行政團隊的
    我不再能夠很準確地預測他做某一件事情的想法、無法再準確地預測要求他做甚麼的時候他的反應、不再能夠預測他將往哪個方向前進,從這一刻開始,他彷彿像是個我從來不認識的孩子,即使在眼前的是這麼熟悉的臉龐與笑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提到動物議題時,你直覺會想到什麼呢? 是近期新聞上出現走私到臺灣的154隻品種貓? 人道移除的外來種綠鬣蜥? 某農場的動物秀? 還是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正在播放的動物紀錄片呢? 又或者是在你生活周遭的動物呢? 歡迎了解這次的研習講座喔 :)
    Thumbnail
    人本教育的理念,與近代歐洲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聯。這邊講的「人文主義思潮」最核心的意義是指:當代社會從以權威為中心,轉移到以所有人為本的精神訴求。(這裡說的威權是任何形式的,例如:神權、君權、國家極權或是黨權等)這個過程稱為「典範轉移」,這也是至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延續至隨後兩百
    Thumbnail
    海佃國小的小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習環境教育知識,除了在教室內動手檢測水質外,更在每年寒暑假「為台灣而走」,守護台灣的河川。而在2017年一開始,小台江的過年就和別人很不一樣,結合了70位師生展開「台江百里溪行-愛鄉護水」騎巡活動。
    Thumbnail
    透過口罩跟紓困,學習體諒跟付出,這是我們朝向公民社會的重要一步,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我OK你先領」,而不是性別、族群跟公民議題都開倒車的「靠北蘇睏」。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日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自己無法做到時,絕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
    Thumbnail
    <p>有位在美國大型畜牧場的經營者在得了重病差點癱瘓後,挺身揭露了畜牧業的黑暗真相,並且深自反省:「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度過的一生呢?」</p>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提到動物議題時,你直覺會想到什麼呢? 是近期新聞上出現走私到臺灣的154隻品種貓? 人道移除的外來種綠鬣蜥? 某農場的動物秀? 還是探索頻道或國家地理頻道正在播放的動物紀錄片呢? 又或者是在你生活周遭的動物呢? 歡迎了解這次的研習講座喔 :)
    Thumbnail
    人本教育的理念,與近代歐洲從「文藝復興」開始的人文主義思潮有極大的關聯。這邊講的「人文主義思潮」最核心的意義是指:當代社會從以權威為中心,轉移到以所有人為本的精神訴求。(這裡說的威權是任何形式的,例如:神權、君權、國家極權或是黨權等)這個過程稱為「典範轉移」,這也是至歐洲啟蒙運動以來,延續至隨後兩百
    Thumbnail
    海佃國小的小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學習環境教育知識,除了在教室內動手檢測水質外,更在每年寒暑假「為台灣而走」,守護台灣的河川。而在2017年一開始,小台江的過年就和別人很不一樣,結合了70位師生展開「台江百里溪行-愛鄉護水」騎巡活動。
    Thumbnail
    透過口罩跟紓困,學習體諒跟付出,這是我們朝向公民社會的重要一步,我們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我OK你先領」,而不是性別、族群跟公民議題都開倒車的「靠北蘇睏」。
    Thumbnail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Thumbnail
    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日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自己無法做到時,絕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
    Thumbnail
    <p>有位在美國大型畜牧場的經營者在得了重病差點癱瘓後,挺身揭露了畜牧業的黑暗真相,並且深自反省:「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會想用什麼標準來評斷我們度過的一生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