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談:雕塑與身體的在場。

2018/05/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于吉(照片來源:http://pcse.pw/745W9
此篇文章寫於2014年1月3日,原封不動,搬移至此。
于吉,1985年出生於上海,2011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
本次座談會主要探討的主題為『雕塑解剖學的身體以及與其相悖的自然身體:這兩種身體如何在創作中同時成立』,由主持人陳璽安先生開場,告訴與會者邀請于吉來到TCAC演講的緣由。而後,于吉以她之前的作品為前導,以下就其分享順序說明之:

2011年,在新加坡藝術園區的展覽 — 不是青苔。

此展于吉為特邀藝術家,在限定的空間中獨立創作作品,她將毛氈平鋪於地上,在地上及牆上分別安置了石頭雕塑作品,作品上有綠色的『青苔』裝置,但那並非青苔,而是染綠的人的頭髮,于吉打趣地說:『每個人的髮質都不一樣,呈現的效果也很多變,我覺得這樣很有趣,而且也能將人和自然的元素結合在一起。』于吉也闡述了作品和空間的關係,她將整個空間視為一件作品,作品和空間之間彼此有擺放的關係。

新加坡示意圖。

2013年,在上海的滬申畫廊的展覽 — 某、人、燃、憶、立、窺、合、慢 。

此為于吉的系列雕塑的作品展,她利用廉價的材料水泥,來表現人體的原始美感,特意保留了翻鑄的痕跡和生硬的鐵支架,將不完整的身形雕塑用很直接、簡單的方式鎖釘在牆面上。在展場中,我們不難發現,她巧妙地配置了一個情境,讓此作品與彼作品之間相互對話。

上海示意圖。

2011年,在北京C空間的展覽 — 我獨自站立。

此展覽是于吉第一個個展,她想呈現一種很純粹、很乾淨的關係,從她拍攝的照片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橫平』、『豎直』之間的關聯性,極簡的風格。

2013年,在上海上午藝術空間的展覽 — 雲深處。

這是于吉第一次嘗試用合作的方式來呈現一個展覽,合作的對象是實驗聲音樂評人、中國知名的聲音藝術家顏峻,他們刻意在回聲很大的地下空間中,安置了如工地般佈滿粉塵、水泥和纖維堆積的不良環境,在演出前,于吉將水泥扔擲於地,此行為于吉喻為『警鈴』,提醒觀眾演出即將開始,而顏峻擺設了兩個大喇叭和三個小喇叭,喇叭沈重的聲音在展示的場域中來回旋繞。其中兩位藝術家對觀眾身體的反饋感到興趣,在填滿水泥碎塊的空間中,觀眾不僅沒有可坐著觀賞的椅子,而且幾乎沒有可供駐足的位置,他們只能倚靠牆角而行,于吉也在表演期間做穿插,例如:在觀眾之間走動和用手輕推觀眾……等等。

2013年,在新加坡拉塞爾學院的展覽 — 落地。

是于吉和趙川老師的合作,趙川是中國知名的作家、評論家和實驗劇場劇作家,他們透由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九個參與者舞動的肢體,讓戲劇和雕塑發生關係,于吉特別提到場上放置的三個青綠色蘋果,它們象徵著生命的遺緒,對比雕塑的生硬和靜止,青綠色的蘋果在鐵灰色的雕塑和純白的空間中顯得格外搶眼、特別。藝術家讓表演者自行尋找身體的可能,探討個人經驗給身體帶來的痕跡。
在座談會的最後,于吉提到:展覽中有很多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而且結果總是超乎我們預期的,而這也是鼓舞她一直前進的動力。

Jang Long
Jang Long
我想讓這個世界,因為我,而有那麼點不一樣。你好,我是J.Long,一個碩士論文難產的藝術系所學生,想換點不一樣的閱讀口味,來我文章裡找找吧,期待你會喜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