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_撲殺與存活的假議題:甚麼叫做愛自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搬了新家,離開同住二年多的室友,生活變得愜意多了。
  以前總會疑惑,為甚麼有人可以這麼宅?我的室友除了上課其餘時間都窩在房間,但一個人住後發現,不是我不宅,只是以前的空間讓我不想待。
  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想起昨天跟朋友吃飯,在飲料投幣機櫥窗的右上角,看到一張邊緣失去黏性的泛黃貼紙。那是統X企業的標語。看到的當下嗤之以鼻,上面寫著「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尚不論現代社會講求效率或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就邏輯層面來說,要先解決事情才能解決心情才對啊!我是這樣想的:心情是因事而起,所以轉換心情的契機不是給事件一個轉折就是畫下一個句點,使情境轉換或結束。
  就拿上述最近搬家的例子來說,與一個生活上並不那麼契合的人共處導致身心長期不寬暢,所以寧可不顧租約另尋他處容身,得到了一個身心紓愜的結果。這樣看來心情的確因為搬了家才好起來,所以是「先解決事情,再解決心情。」
  但事情不是笨蛋想的這麼簡單。
  歸根究柢,搬家的行動,是為了解決長期的不快樂,且不顧租約另覓他處的行為根本不算「解決」一件事情,是又「再生」了一件事情,以理性、物質的角度來看,我必須多付一處租金、勞師動眾的搬家,我做的一切是非理性的,都是為了解決心情,所有事情都是因為心情而起的……挖賽,想到這裡,突然覺得這口號真的「很哲」XD我一開始竟然還嘲諷它!
  那麼反過來想,有甚麼事情的發生不是為了某種心情的滿足呢?
  上周五的思想史,如X老師講解佛教,我沒有很認真地聽,只記得他有說到「世界是心靈的產物」以及「共業」,我還說不清楚心中的震撼與感觸,雖然不是第一次聽,但總是會全身起雞皮疙瘩,然後開始跑野馬,思想史微作業GG。
  我算是個十分宿命悲觀的人,經歷過些努力以及無可奈何,還有一些無由的眷顧及幸運,我沒有辦法去相信人真的有選擇的能力,一切彷彿都是安排好的,命運如卷軸迷宮,讓我們覺得我們正做著選擇,卻從未能離開不知被哪個更高一層維度的人定下的疆域,有哪一刻以為自己有選擇或超越的能力,大概是心態膨脹所致吧。
  之前在治學方法的課堂,上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以今日之我,撲殺昨日之我。」這句話很血腥、卻又淋漓,讓人一聽難忘。雖理解的應又是未竟之義,但讀者有誤讀的權利XD
  這句話帶給我的啟發是:
  "今日之我"是"昨日存活下來的我"嗎?
  如果是的話那麼「撲殺」這件事該何時發生?如何發生?
  一日中何時的我算是一個竟全的今日我呢?
  也就是說,我不斷在殺我,隨時隨地發生,昨日、今日只是過去與現在的代稱,自傷而後自長,新生念頭的萌發排擠、淘汰掉舊的,念念相續、事事相因,自開自落。自生長至幻滅的過程中,可有好壞之分?
  總有人說:「只要有好的念頭就會長出好的花朵啊!」
  但是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這些好好壞壞、奇奇怪怪的念頭又是從何而起的呢?回到前面的問題,你以為的選擇真的是自己選的嗎?這與被拋擲到人間一樣無法選擇、難究其根啊!於是,宿命不了,自由不了,亦安頓不了。
  很多人都以「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來安頓自己。這句話大概是源自於17世紀理性主義思想家萊布尼茲說的:「在世界的各種可能性中,現世是最好的一個。」因為現況之所以是現況,是因為現況不可能是其他狀況,不可能有另外一個現世的存在,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已發生,每件事都有不得不發生的理由。所以擁有宿命世界觀的人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結果論者吧。不享受過程、不探究其因,永遠揪著殊途同歸,消沉到底。
  我覺得我的成長歷程無論就物質層面或是心靈層面都是受眷顧的,可是不知道為甚麼,總覺得心被劃了許多道口子,即便願意去內省、去克服,但有些心傷無論如何努力都在。上了文批之後,突然覺得:甚麼無由心傷,其實都是愛不得遂。
  也許就是過於多欲多慮,卻又同時追求著「發而皆中節」的謙柔正直形象,才使得內在不斷矛盾衝突吧。
  那麼下一步呢?關於內在的整頓。該選擇任性還是克欲?
    陳紓繁
    陳紓繁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沒深度小學士👩‍🎓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劉過〈唐多令〉 如果人生注定留下遺憾,那就練習溫婉嘆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