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ce製作人如何實現音樂上的理想,及其可能的瓶頸(一)

2019/04/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因為要參考的書還沒拿到手,但目前還有一些想法,還有就是之前的說法後來發現有一些需要修正微調的地方,所以就還是先把現階段的心得整理一下,之後等書和新專輯拿到手以後應該會再更新。
一路整理到這裡發現其實這有點像是寫給自己的Hitchcock/Truffaut對話錄音樂產業版,畢竟都是比較小眾路線的創作者(當然我還不算是個咖)基於對藝術形式的熱愛,或是向大眾流行中的經典取經,好把自己往現實拉回一點。Truffaut自己也說過創作者有兩種:一種是公開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創作,另一種則是邀請大家進入他最私密的想法,而這兩種創作方式和作品的好壞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而朴軫永自己在目前公司聲望來到如日中天時也說了:「那現階段不就大家都不知道公司可能的問題出在哪?」而對如此自我要求的創作者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針對問題本身加以討論找出下一個突破點。儘管我不會韓文也不會想在流行音樂產業裡工作(但拍MV的話我可以),但有在練功的話練起來也是自己的,練到一個階段也需要和人互相激盪才能突破盲點,所以就設公開而且在保留原作者的情況下歡迎大家轉貼討論。

The Pros of K-Pop
前面已經提過K-Pop透過Youtube這種全球性的影音平台,而且基於一般消費者視覺比聽覺敏銳的特性,以及流行歌不一定所有歌詞都要聽懂的前提下,已經迅速攻占全球各大流行音樂的市場。在此繼續針對此一結論,繼續作出說明以強化該主張的有效性:
1. K-Pop對西方的中二文化「啟蒙」以至於市場攻佔
之前有提到,流行音樂的歌詞不一定要完全聽得懂不但可能不是缺點,甚至在海外市場可能可以避開歌詞太過中二導致流失客群的問題。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海外聽眾根本就聽得懂,而且可能還很喜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是怎麼回事?
部落格大娛樂時代裡有提到了K-Pop如何攻占法國流行樂壇的現象。法國文化當然不會只有浪漫這種空泛的形容詞而已,對相關科系畢業的人而言,該國的菁英文化更是廣泛地滲透到該國的電影產業、教育等等;但從階級的觀點來看,相對於菁英文化的庶民文化不可能不存在,也不可能更不該被消除。而流行音樂作為一種全球性的庶民文化,也就成為K-Pop攻佔市場的突破點。
因此儘管K-Pop的歌詞大多依然很中二,但有沒有可能正就因為如此,再加上K-Pop的曲風走的是西洋路線因而相對好接受,所以反而歪打正著地成為西方青少年也能接受的音樂類型?
類似告白是日本的文化,但西方不可能不會有類似的行為確認彼此的關係(相關概念請見附註的粉絲頁連結),西方可能在概念上沒有中二,而是叛逆的概念對同樣或相近的行為做出不同的區分;但一來軟萌路線即使在K-Pop入侵西方之前不可能沒有相近的行為模式,二來這種概念未必不會啟發消費者或是讓他們找到寄託或代言人。而這種「啟蒙」其實理應同理可推cosplay文化在西方的崛起(而且西方可是有萬聖節的傳統的)。
更何況K-Pop在做市場區分時其實控制得相當精準,例如當初在sixteen沒有入選的成員之一後來成為Twice的師妹團ITZY中的成員,推出新專輯後照樣成為排行榜冠軍,但走的卻是臭臉路線,因此用一個團的路線去以偏概全K-Pop的樣貌其實是不公允的。
2. 韓團作為團員彼此截長補短的生命共同體
以Twice而言,朴軫永對於團員的選擇每一位都是有其合情合理的依據的(詳細說明請見個人FB相簿第五篇):
志效:負責第一主唱(個人粗估她有實力派中段班左右的實力,也只有她唱歌可以聽得出來像是「氣口」的咬字和連音以至於詮釋)以及團員人氣冠軍的團長;
Momo:負責主舞(而且她入團後就迅速地相當程度克服了在當練習生時徒有技巧堆砌問題,例如可以看她在Like Ooh-Ahh的片尾她不是焦點時在背景的豐富動作);
彩瑛:負責rap;
子瑜:人氣王以及model擔當;
多賢:面對攝影機最自然的成員,渾然天成的綜藝咖,也因此在練習生時期在年輕客群中就有一票支持者;
定延:主打女性粉絲市場(但她有反應她不喜歡刻意走這種路線,晚近一兩張看起來有做調整,例如很明顯就留了長髮);
Mina:有芭蕾的底子因此氣質特殊(甚至可能因而在練習生第一年就被公司選入sixteen);
Sana及娜璉:除了也是人氣擔當以外,IQ和EQ綜合評比其實應該是團員前段班,因而具有穩定軍心的功能。娜璉甚至可能是把軟萌無違和地發揮到極致的人物之一,因而和粉絲的距離也最近。
而公司的策略就是凸顯她們各自的長處,然後訓練甚至彌補她們的短處,讓她們成為一支1+1+...+1>9的軟實力勁旅。例如Momo的歌唱實力是最不穩的團員之一(子瑜則是因為語言壓力較大,所以相對之下較情有可原),而在第一首單曲Like Ooh-Ahh裡,她和Sana負責的偶數句歌詞就有混音(此外整支MV也透過視覺暗示了Momo和Mina在肢體上的長處和優勢);而目前Momo的歌唱實力則是有一定的水準,而在這之上則以發揮她的奶音特色作為策略。
3. K-Pop對於流行文化比重以至於就業市場的根本性改變
再者,舞蹈這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其不同的子類型彼此之間互相包容接納的程度,會比唱歌這種附著上具體歌詞上的音樂子類型來得大。因為歌詞是有具體內容的,因此有時候對於大小眾的區分未必是作曲或編曲根本上的差異,而是歌詞所要取悅的受眾。如此一來K-Pop在取得最大公約數的策略上,在舞蹈上的確比起音樂上能夠更能廣泛地獲得該族群消費者的肯定(且Mina本身的芭蕾底子也不構成她進入女團的障礙,甚至還因而增加了粉絲比較討論的樂趣)。
更進一步地,這對流行文化下的藝文工作者在就業市場上產生可以說是幾乎根本性的改變:舞者和rapper在流行文化中不再只是背景人物,或是只能出沒在地下音樂的場子裡,在如此的情勢消長下,主舞的人氣贏過主唱的情況很有可能只會愈來愈常見。
但這對就業市場而言絕對是利大於弊。有看過國片紀錄片《街舞狂潮》的朋友們一定都會知道喜歡跳舞因而把跳舞當職業的人有多辛苦,但這個問題在K-Pop這個(商業)概念的運作下算是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解決。

像是告白在概念上的文化差異,相關文章請見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ewavers/photos/rpp.650900508270405/2752649264762175/?type=3&theater
(待續)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舊名Yvon。影評散見於週刊編集、放映週報及映畫手民。但還是會想聊些電影以外的事。更多文章詳見:https://linktr.ee/taiwanewav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