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團出道競演節目DD52菱格世代(上):產業定位視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節目完結一年後才看很遲。決定看這檔節目的主因是這支 MV:

即使文章你嫌長讀不完,這支 MV 也建議收看,因為質感很好(縮圖看不出來,我知道)。這是出道一年餘的台灣多國籍女團 HUR 第二支 MV,由 AoA Entertainment 出品。我抱著獵奇或愛鄉愛土的捧場心態點下去,才看完就驚豔到去搜尋幕後的製作和人物。就算這不是一支女團 MV,或者不是一支台灣作品,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再看一次,研究拍攝細節跟細讀工作人員名單。

  作品質感幾乎騙不了人,需要好的概念創意 + 好的執行力,通常還需要充足的預算才能達成。這支出道才一年的女團 MV,質感不輸同年度製作費最高的韓國女團,也不輸同年度人氣最高的韓國女團作品。風格不同的確難比較,運鏡的複雜度雖顯然有硬體成本差異,但 Need No More 這支得獎 MV 的調性設計,非常完整且質感高級。一支質感出眾的 MV,說明的事實遠比它啞艷的後製調色還多。我想一探究竟。

  先說,HUR 這個女團不是菱格世代節目直接出道的團體,但是出道原因和推出曲目,卻是這個節目的製作成果。簡單講是這團沒贏,但是參賽者實在優秀,製作團隊在節目結束後,簽下來自己打造一團,而且製作得比原節目的冠軍團更精良。有果還須有因,從這檔節目規劃來看它怎麼破了台灣市場十年來的偶像團體荒。


為何做一檔唱跳女團出道競演節目?


  偶像團體已經被 K-pop 證實是一樁好生意,因為產業發展實打實地以粉絲為中心展開,既是目的,也是管道,還是獲利。最重要的是,提升人氣和好感度,同時會拓開文化輸出的便徑,簡直是一整個國家娛樂內容產業的火車頭。有一才有二,但得先有一。

  以產業角度切入,最要緊的是問對問題。問題可能是:要打進偶像團體這個被韓國壟斷的紅海嗎?女團還是男團?怎麼捏出一支有國際競爭力的唱跳團體?怎麼讓一個偶像團體在現有市場上站穩腳跟?

  每一個問題都有完全不同的側重點,會導致完全不同的解法。以菱格世代的節目成品看來,製作單位問的問題似乎是:怎麼培養出一個能打的唱跳女團+製作團隊?因為能打的背後,需要打得久長,才能累積人氣。沒有兵役的女團比較容易長期連續累積,很現實的條件。再者,亞洲女性的國際接受度目前還是高於亞洲男性,因為柔美仍然是受歡迎的女性氣質,而東亞面孔和文化的確顯清秀馴順,人設打造更加順勢。

  至於比較少被影劇節目提及的作曲編舞等創作者,在節目設計上看起來極為重要。總數 40 首原創曲的帶狀節目,聽起來像是給音樂製作人的競演。這個節目真正的競演單位,根本是 K-pop 的 PD 制度:由製作人主導歌曲、專輯、表演等的走向。四組女孩團體只是這個競演單位的末端環節,負責呈現競演內容。節目會在每首曲目表演時,列出所有編製的名字,也會單獨介紹編舞家,就是個重視製作的態度。這是好事,因為以娛樂產業來看,製作土壤跟開花結果的藝人都是競爭力的要角。

  然而,台灣的偶像團體荒超過十年,生態需要重新培育,畢竟年輕觀眾不是長大了就是在追韓團。俗稱選秀的偶像團體出道競演節目,在國際市場獲得巨大商業成功的濫觴,要數 2016 年的 Produce 101 第一季。這檔由媒體巨擘 Mnet 規劃、由中小經紀公司練習生組成,時間限定的偶像團體出道競演節目,在 2017 年的第二季的產品 Wanna One 衝上 K-pop 史上空前的成功,商業效益至今還在。即便第四季因為製作單位舞弊,導致企劃崩解,製作人身陷囹圄,這個商業模式的成功還是獲得反覆驗證:養成系偶像團體能從出道前就凝聚高度投入的大量粉絲


菱格世代的節目意圖


  從參賽者的角度,首先當然是出道。但其中也有已經出道,甚至仍在出道團體裡的參賽者,圖的就是更好的出道機會,或者曝光。

  從導師和評審的角度,除了工作機會和曝光,從他們參與的時數、投注心力和節目要求而言,效益不算很高。尤其客座的評審幾乎都是當紅炸子雞,而且以音樂而言全都是實力派。就算想在不同的節目開發新的觀眾觸及,也沒辦法用自己的音樂和表演來展現,只能端出自己的評鑑品味和名氣,以稱職評審的身份獲得肯定。比較蹊蹺的是,固定評審只有兩位,同時身兼導師,其餘都是實力廣受肯定的知名歌手輪番客座。好處是,能藉不同的歌手帶來不同的觀眾和流量,擴增觸及;壞處是,每次的評價標準浮動,節目品質和目的不保證達標。下篇文章談賽制再細說。

  最重要的是節目製作單位想幹嘛。單就規格而言,簡直像是想花錢。當然,製作方都想賺錢,這些錢都是前期投資,後期就要靠成軍的團體來回收成本。顯然,製作單位對成軍團體的估值頗高。從節目原創曲的數量有 40 首,共投注一千多萬的製作費,就能看出:製作單位下注的絕對不單單一支成功產品。那他們想幹嘛呢?

  節目初始設定:一個性感團、一個青春團、一個魄力團、一個高冷團,勝者出道。節目時長半年,共九次競演。每一團都有 10 首原創曲目,節目一結束就可以出專輯,是個很完整的商業模式企劃。但是為什麼要這麼費工?超級成功的 K-pop 商業模式 Produce 101 也不需要這麼多原創曲目,因為歌曲版權都屬於節目的製作單位,成團後重新錄製就可以出專輯,曲目夠出一張專輯就行,不如把同樣的資源用來打磨每一首歌曲和編舞。為什麼菱格世代要這樣搞?

  唱跳歌手、偶像團體這個市場,基本上是 K-pop 制定的規則,因為那是韓國綜合條件的最強項。跟成熟產業的最強項競爭,最佳途徑絕對不是全面仿效。抄襲跟偷竊之間的差別,終究在品味。但品味可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內容產業必須明確掌握的技術。我本來非常擔心節目以 K-pop 為製作目標,會不會落入窮追的模仿競賽。我多慮了,節目製作算是以一個務實合理的方式處理:採取唱跳團體這個主流規格、應用明確的團內分工來補足個人的弱項、採納舞台表演為主的歌手魅力篩選要點,這是抄成熟的 K-pop 產業。這些的確是該抄的作業,但不是最容易抄的。

  最容易抄的作業是風格。風格本來就是一個令人忍不住想抄襲的東西,因為人有鏡像神經元,是我們和他人互動的基礎,人人天生都是學人精。舉 cosplay 為例,就是非常明確的風格複製活動:人想要看起來像他喜歡的東西。Cosplay 成熟時,也可以是一股產值,但是極其有限,因為風格完全不在這種活動的掌握裡。風格複製的可及資源,被創造風格的來源域吃得死死的。風格抄襲是最最不恰當的產業發展方向,跟規格仿效剛好相反。

  舉其中一個相當成功的舞台作品〈仙姑廟〉為例:

節目給這個競賽組合的調性定位基本上是辣台妹,這支配進嗩吶和宮廟活動音樂的曲目完全展現這個定位,幹得很好。音樂製作人為這個組合在各階段的原創曲目,從起點開始的編曲就是滿滿的台味(稱讚意味)。

  台味絕對是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東西,其中的元素也不容易擷取。老實說,瞄準風格來創作,通常是風險最高的製作方式,因為非常吃製作人的執行能力,而且容易顯出刻意,很容易畫虎不成。通常所有的執行者都會盡力,但是真正台味十足的作品,才不是預計要做得很台,而是規格上很本土。成功的台味作品,其實還是得基於台灣這個社會的特性為台灣這個市場的聽眾而做,而且意在做出好作品,而不是採用一些本土元素以便聽起來很台,才會是好台味

  在台味以外,舉其他融入本土元素的案例,可以看得更清楚。天團防彈少年團的一支主打曲 IDOL 典禮特殊舞台,是規格拉到最高的韓國民俗與 K-pop 結合展現,舞台設計非常精良,從民俗項目的選擇到服裝與編舞的揉合,都做到以藝人表演凸顯傳統元素、以傳統元素增色藝人演出。同團的另一場舞台 Dynamite 卻不同,只是佈景跟服裝「採用」了傳統元素,但歌曲不只是英語,還是 disco 曲風,與舞台的其他呈現元素無關。(ARMY 請不要生氣,這場表演本來就是為美國節目在疫情間的遠距錄製,這個選擇還是合理。)同一團體,團員自己發的專輯 MV,卻體現了比 IDOL 更精密的傳統與饒舌的「融合」。融合說來只有兩個字,做起來需要的資訊整合卻是實力考察。做不好的就只是不同元素並陳,做差了就會雜亂。

  在流行音樂產業與本土元素的融合上,秘密絕對不是金絲盤龍織錦這麼浮面的東西。在以上台味和韓國民俗的好幾個曲目案例裡,都擺明著:訣竅在編曲。完全相同的旋律、一字不改的歌詞,原曲改編,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歌,連辭意都能擰轉。編曲是腔調,腔調是身份,身份決定別人怎麼接受你的陳述。至於本地元素,不是加進嗩吶(太平簫)就能有民俗味這麼方便便宜,而是曲式、是節奏,是一個市場和一個社會裡慣常聽到的聲音。編曲是音樂產業裡最精緻的一環技藝,決定了每一支產品的質地。這靠的終究不是表演者。

  節目製作單位想幹嘛?我的答案是:這節目是個培養皿,為產業累積經驗、人才、觀眾、市場品味。還有產業信心。四個團的兢爭過程,幾乎是一種 A/B test,同一個平台上同時嘗試四套不同的市場攻略,看哪一個收效最佳。算是一個有明確商業模式設計的製作,我覺得不錯。


台灣唱跳女團的定位


  這裡的定位講的倒不是人設。人設是產品設計環節,定位是市場策略,比較接近產品開發的環節。在方法思考這個專題裡,我曾經就台灣的影劇內容產業打海外市場做過一點方向分析,用後見之明問一個重要的問題:不要只問為什麼這個產品會紅,要問為什麼紅的是這支產品。?對任何市場策略擬定而言,了解一整個類型的基本特性,都會非常有助於明白自己應該要去的方向。

  以台灣社會的條件,在唱跳團體這個類型,最直接的競爭者是中國和韓國。日本是一個長期自足於內需市場的經濟體,音樂產業也從不急於輸出。中國跟日本在市場特性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們講中文,輸出到台灣不費吹灰之力。韓國則是偶像團體、唱跳歌手的新規則制定者,而且全力輸出、產業成熟。

  台灣有自己的特殊條件可以突圍,但不見得是台味。台味是好味,但不是什麼作品都要為了添加特殊性和本土氣息而加上台味。畢竟什麼食物都蘸蒜茸醬油膏或東泉辣椒醬也不通。

  相較於最主要競爭對手的基本條件,台灣也有自己的優勢:

  • 台灣的審美與基因多樣性高。韓國的基因多樣性之低僅次於日本,都是單一民族國家。台灣卻是移民國家,而且有南島語系的高度歧異性。同時,我們也有遠比中國社會的外貌偏好更寬廣的審美偏好,更欣賞協調的自然美,而不是錐子臉和細白身材。偶像和演藝人員的外貌,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 台灣社會在整個亞洲,基本上是最開放的社會。不只東亞和東南亞,就算要包含南亞、中亞、西亞,我們也開放到其他亞洲國家追不上的程度。當然不是每一個面向,但是在女性地位跟政治風氣上,甚至內容市場的接受度上,台灣真的很高。也就是說,這個社會能產出更自由、更有趣的內容,而且對這種品味習以為常。當然,要產出高品質作品還是需要大量練習。

    開放,或說自由,聽起來空泛,好像不是什麼具體優勢,但其實對內容產業來說極為關鍵。畢竟誰想要崇拜過得比自己差的人呢?所以阿拉伯世界非常墮落地接納了不信真主的寶萊塢影劇,寮國和柬埔寨的娛樂圈也基本上是泰國娛樂圈。韓國的影劇產業也非常強勁,而且社會寫實獨樹一幟。但是韓國偶像的辛苦不只是工作量,還包括了被用極高、極不合理的道德水準檢視。且不論絕不能提及政治,就連女性藝人閱讀探討女性地位可憫的小說,都能被激進者攻擊。中國的話,本身是益發封閉的社會,娛樂產業要發展出有意義的內容,愈來愈難。

  拿 HUR 這個團體來看,的確算是包含這兩項優勢的產品。在唱跳歌手這個類別裡,她們是台灣發展這個類別的箭尖,指向一個開展市場的可行性。同一個製作單位的兄弟作原子少年,目前正在進行。如果對這份產業觀察有興趣,這檔以打造唱跳男團為目標的節目,也會值得你觀看。

  觀影愉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麟左馬騳驫
286會員
244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已出版作品裡最滿意的是《搏落去》
麟左馬騳驫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11
台灣剛成為「不然來了解一下好了」的國家,而不是「那啥?」。正是台灣內容產業開疆闢土的時機,然後所有內容產業的國家預算就被刪凍得七零八落,連已經在進行的計畫跟既有的硬體都難以維護。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2/09
川普大量採用「美國不再幫世界買單」以及「不聽話就加關稅」,都是利用既有影響力之深厚來施壓夥伴。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2025/01/30
如果沒有一套足以應付資訊海嘯的作法,就會在每一波小浪潮裡逐漸耗盡所有力氣,留不下來應對接下來的大津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大家看過這檔韓綜了嗎?(上個月就已經完結了好嗎這位小姐!!!)這檔節目找來新人男團、想增加知名度的活動中男團還有已經解散、停止活動的男團參加比賽,每個男團都隱藏了自己的團名,以時間當成暫時團名,撇下所有的身分,單純以實力比賽,為的是增加知名度、獲得更多資源、發行單曲和舉辦演唱會的機會。
Thumbnail
大家看過這檔韓綜了嗎?(上個月就已經完結了好嗎這位小姐!!!)這檔節目找來新人男團、想增加知名度的活動中男團還有已經解散、停止活動的男團參加比賽,每個男團都隱藏了自己的團名,以時間當成暫時團名,撇下所有的身分,單純以實力比賽,為的是增加知名度、獲得更多資源、發行單曲和舉辦演唱會的機會。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產業角度,這篇文章的主要切入角度不是觀眾、不是產業,而是製作的執行面。談產業、講生態可以用大局觀來包裝觀點,但從製作角度切入,會有很多的計算和商業考量,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務實。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產業角度,這篇文章的主要切入角度不是觀眾、不是產業,而是製作的執行面。談產業、講生態可以用大局觀來包裝觀點,但從製作角度切入,會有很多的計算和商業考量,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務實。
Thumbnail
編曲是腔調,腔調是身份,身份決定別人怎麼接受你的陳述。作品質感騙不了人,需要好的概念創意 + 好的執行力,還需要充足的預算才能達成。
Thumbnail
編曲是腔調,腔調是身份,身份決定別人怎麼接受你的陳述。作品質感騙不了人,需要好的概念創意 + 好的執行力,還需要充足的預算才能達成。
Thumbnail
在ptt韓星版看到問題很有趣的文。原PO提問的內容和問題有點繞,整理之後大致上是想問「台灣韓星迷對偶像行業的看法」,以及「認不認為偶像行業對比其他領域的藝人來得比較簡單?」看到這種問題我手和嘴巴總是很癢,想寫沉浮星海十多年的理解。
Thumbnail
在ptt韓星版看到問題很有趣的文。原PO提問的內容和問題有點繞,整理之後大致上是想問「台灣韓星迷對偶像行業的看法」,以及「認不認為偶像行業對比其他領域的藝人來得比較簡單?」看到這種問題我手和嘴巴總是很癢,想寫沉浮星海十多年的理解。
Thumbnail
這檔綜藝節目跟以往的綜藝節目很不一樣! 找來約莫10年前還活躍於大眾眼前,但是因為結婚育兒而暫時消失在螢光幕前的女藝人們,透過現在的流行偶像訓練,重新組成一個女團出道。
Thumbnail
這檔綜藝節目跟以往的綜藝節目很不一樣! 找來約莫10年前還活躍於大眾眼前,但是因為結婚育兒而暫時消失在螢光幕前的女藝人們,透過現在的流行偶像訓練,重新組成一個女團出道。
Thumbnail
  《菱格世代DD52》是由野火娛樂及連連看娛樂製作的台灣女團選秀節目,將從海選一路過關斬將而出的104位女孩,依照撲克牌花色分為梅花、黑桃、紅心、方塊四個團體,每個團體都有各自的定位及風格,一路廝殺至最後挑出冠軍組合,由該團8位選手出道。
Thumbnail
  《菱格世代DD52》是由野火娛樂及連連看娛樂製作的台灣女團選秀節目,將從海選一路過關斬將而出的104位女孩,依照撲克牌花色分為梅花、黑桃、紅心、方塊四個團體,每個團體都有各自的定位及風格,一路廝殺至最後挑出冠軍組合,由該團8位選手出道。
Thumbnail
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個要好好選女團的選秀,也許從一開始便都是錯的吧。一句話,我從未見過一檔如此令人不舒服的選秀節目。 這節目為什麼難看?全部原因都是「節目組不尊重人」,我實在不想看到用粉紅色公主泡泡包裹的夢想煉獄了,一堆人掙扎著想擠進城堡當王子公主,但進來的人最終只會想出去,但已經身不由己了。
Thumbnail
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個要好好選女團的選秀,也許從一開始便都是錯的吧。一句話,我從未見過一檔如此令人不舒服的選秀節目。 這節目為什麼難看?全部原因都是「節目組不尊重人」,我實在不想看到用粉紅色公主泡泡包裹的夢想煉獄了,一堆人掙扎著想擠進城堡當王子公主,但進來的人最終只會想出去,但已經身不由己了。
Thumbnail
節目很巧妙的把「為喜歡的偶像投票」這件事,轉化成對於成見的反思:短髮的女孩不能當偶像嗎?這種做作的女孩其實也能得到這麼多人喜歡嗎?甜美可愛的女孩固然討人喜歡,可是這種毫無保留的GIRL POWER其實也很吸引人?我喜歡這個女孩,到底是因為她甜美可愛、帥氣性感、還是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塊碎片?
Thumbnail
節目很巧妙的把「為喜歡的偶像投票」這件事,轉化成對於成見的反思:短髮的女孩不能當偶像嗎?這種做作的女孩其實也能得到這麼多人喜歡嗎?甜美可愛的女孩固然討人喜歡,可是這種毫無保留的GIRL POWER其實也很吸引人?我喜歡這個女孩,到底是因為她甜美可愛、帥氣性感、還是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塊碎片?
Thumbnail
朴軫永自己在目前公司聲望來到如日中天時也說了:「那現階段不就大家都不知道公司可能的問題出在哪?」而對如此自我要求的創作者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針對問題本身加以討論找出下一個突破點。
Thumbnail
朴軫永自己在目前公司聲望來到如日中天時也說了:「那現階段不就大家都不知道公司可能的問題出在哪?」而對如此自我要求的創作者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針對問題本身加以討論找出下一個突破點。
Thumbnail
衷心歡迎收看此節目的讀者們留言與我討論,大家心中的12 pick是誰? 
Thumbnail
衷心歡迎收看此節目的讀者們留言與我討論,大家心中的12 pick是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