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代表漢字「合縱」或「合作」。al- 在 English 中有時有總合、綜合、都、大多、大體、全部之意,造字如 all、always、alright、altogether、almost 等,但是在此處 al 中的 a 也可能通過 Aα 的上下組合約略象徵漢字「合」且 l 也可能象徵「縱(向)」之意。「合縱」一詞語出古代漢字文化的戰國時代策士蘇秦提倡的國家聯盟策略的名稱,當時有另一個策略是策士張儀提出的「連橫」,兩者互相抗衡。其中 l 若轉換漢字「作」時可能是通過「l = llll 省三個 l = λλλλ = 人人人人 = 亻亻亻亻= 亻𠂉TT = 亻𠂉ꡲꡲ = 亻𠂉⊧ = 作」或「l = llll 省三個 l = λλl二 = 人人⊧ = 亻亻⊧ = 亻𠂉⊧ = 作」(其中第四個 l 約略形聲台閩語「二」的發音之一) 的橋接轉換。
lian:形聲漢字「聯」的一種漢語發音 lián。
ce:c 通過彎月形代表「月」-- luna 或 moon,e 通過大寫 E 代表漢字「日」-- sun,同時 c 逆時針轉 90 度又約略象徵「皿器形」且 e 也可以通過 Ee 轉換「E一」再約略象徵「𦉫一」的上下組合而轉換漢字符號「皿」,此處 ce 即象徵漢字「月日」並表示類似漢字「盟」之「日月爲盟」的概念,或以 moon-sun 之發音隱含「盟商」(會盟協商) 之內涵,或以 ce 的發音代表漢字「繫」帶有的「聯繫」之意。
al + lian + ce = alliance,直譯即「合縱聯盟」或「合作聯繫」等,也有「合聯的名詞」之語意,一般多譯爲「協約」、「同盟」、「聯盟」、「結盟」等,甚至所謂「天作之合」、「婚姻關係」也可以用這個字來代表。
此外,ally 是 alliance 的簡寫,也作動詞「合聯」、「合盟」或「同盟」之意來使用;allied 是 ally 的形容詞或已動式或矣動式或完動式或受動式或爲動式或被動式;allies 則是 ally 的複數形式或第三人稱現在式。歷史記載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 或 WWI -- 世戰ㄧ) 之「協約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或 WWII -- 世戰二) 之「同盟國」的漢字名稱都是翻譯自 Allies 這個字。
也就是,Allies 也可能通過「allies = al.lie.s = o⅂縷.力E.十 = dot勹糸.力三.十 = 丶勹糸.劦.十 = 勺糸.劦十 = 約.協 = 約協」轉換漢字「約協」而爲「協約」的同義倒裝詞,又可能通過「allies = aa.ll.ies 省ㄧ個 a = Aone.日luna.ㄧE繫 = ΛㄧO.日月.一𦉫繫 = ㄇㄧ口.明.皿 = 同.明皿 = 同.盟 = 同盟」轉換漢字「同盟」。
相對於 alliance 可能有源自古代漢字文化的戰國時期所謂「合縱」的特徵,union 似乎比較像「連橫」,原因是 horizon ㄧ字有「橫理直線」、「水平線」、「地平線」等含意,而其字尾 on 也出現在 union 的字尾。難怪,國境橫跨歐亞大陸的前「蘇聯」(Soviet Union) 是用連橫式的 union 作名稱而不是用合縱式的 alliance。
有趣的是,Soviet Union 其中的 Soviet 可能形聲轉換自漢語「社會議代」,意指「社會代議政治的代表委員會」,結果現代中文又把它轉譯為不知所云的「蘇維埃」一詞,真是有夠亂了吧!
歷史記載,古代漢字文化的戰國時期所謂的「合縱」策略又稱爲「合從」,其實也就是聯合幾個當時較弱的東方國家 (如「燕」、「趙」、「魏」、「韓」、「齊」、「楚」六國) 共同對抗西方較強大的秦國,「連橫」則比較像是強大的秦國所採用的「聯ㄧ敵以吞ㄧ敵」即「聯逆以吞逆」之各個擊破的兼併吞攻法。
巧合的是,alliance ㄧ字竟然也可能通過「alliance = a.ll.i.an.ce = 合.人人.以.anti.cina = 合.从.以.反.秦 = 合.從.以.反.秦 = 合從以反秦 = 合縱以反秦」或「alliance = al.l.i.an.ce = 合聯.弱.以.anti.cina = 合聯.弱.以.反.秦 = 合聯弱以反秦」的轉換而隱涵著此一來自漢字文化的古老概念。
【附圖:古代漢字文化歷史中之戰國時期 (約公元前 5 世紀 ~ 公元前 221 年) 的跨國策略聯盟之合縱連橫關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