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TCH"——「台灣囝仔」成為「美國醫師」之路,淚與汗與金錢堆疊出的超級擂台

更新於 2019/05/08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感謝換日線刊登我的投稿
以下原文
轉眼間,又到了這個時刻:對參加美國住院醫師申請的人來說,3 月 12 日和 3 月 16 日(註:每年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大都是落在這個時間附近),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因為身為一個外國醫學系畢業者(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 意即非美國醫學系畢業的申請者),多年來的努力是否能夠「開花結果」,就看這兩天的結果了。
即便對美國醫學生來說(編按:美國的醫學生養成亦是一條漫漫長路,請參考此篇文章),MATCH DAY(3 月 16 日)也是個重大的日子——在這天,美國的準畢業生們會盛裝打扮,出席系方辦的「match party」,系主任會在這個「派對」上面唱名,一一公布每個人錄取的醫院跟科別。台下的人無不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跟戴《哈利波特》中的「分類帽」一樣地刺激。
究竟,對一個來自外國的醫學生或醫生而言,成為「美國醫師」的道路,是什麼樣子呢?
「一試定終身」的美國醫師執照考試
首先,想在美國執業,一定要先當住院醫師,只有通過執照考試是不行的。問題是,住院醫師的名額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錄取(用行話講就是"match"上),如何搶到住院醫師的位置,便成為關鍵。
這點跟台灣的狀況很不一樣:第一、台灣住院醫師容額大於畢業人數(甚至有過「五大皆空」的說法);第二、台灣醫師通過執照考試即可執業(只是沒有專科,可能很難看健保項目);第三、台灣醫師國考雖然跟美國一樣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每一個考試都只要通過就好,成績高低並不重要。記得當初班上大多數人,都是考前一個月才開始準備。考試以背誦為主,只要考古題有認真看過,大多能答對。
在美國的問題是......USMLE(US Medical License Exam,美國醫師執照考試),完全不是這樣子的遊戲:
第一、就算台大醫科畢業的學生,也大都同意 USMLE 是他們「此生考過最難的考試」,沒有融會貫通去考「穩死」。
第二、這個考試的成績,會大大影響住院醫師的錄取機會,且一旦考過即不能再考。
所以不管是聰明絕頂的印度人,還是對考試「超在行」的「學霸」中國人,全職準備好幾個月,都不見得敢去考——因為「一生就只有這一次機會」,每個人更不只求過,還要求高分。
指考、托福考差,還可以重讀再來,但 USMLE......well,一旦考差這一次,美國醫師路,可能就此停止。
強大競爭對手環伺,爭取「非美」醫生名額大不易
而 USMLE,又只是這條路的第一步而已。
拿我參加的 2017 match 來說,共有 3 萬多人角逐 2 萬多名住院醫師的位置。乍聽之下似乎不難,約有「 77% 的錄取率」,時則不然:
首先,美國醫學系畢業的醫師(American Medical Graduate, AMG)幾乎全數錄取,錄取率高達 95% ;外國醫學系畢業者(IMG)卻只有 50% 。
在 IMG 裡面,又有部分人士「其實根本就是美國公民」,但因種種因素(大部分是考不上美國醫學院,或是覺得美國醫學院太貴)而選擇去加勒比海或是墨西哥讀書的。這類人士統稱為 US-IMG,他們本來就是美國人,醫學系最後一年又幾乎都在美國醫院臨床學習,比我們這些「真正的 IMG」(non US - IMG)更有優勢。
而在「真正的」IMG 中,又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考生佔多數,要跟他們競爭,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
第一、他們的 USMLE 分數大都高得可怕,很多醫學生都早早以到美國行醫為終身志向,很早就開始準備。
第二、他們英文即使有口音但普遍十分流利,醫學院上課是全英語教學,與美國接軌較無問題。反觀台灣的醫學院,只有教科書用原文,上課還是用中文解釋,口說普遍較差。
第三、如今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人,在美國當醫師的人數眾多,「關係」(connection)強大:當地每個醫學系,每年平均都有至少 10+ 個人來到美國行醫,菁英的醫學系畢業生,更是超過 90% 都在美國。台灣則是全部醫學系加起來,一年不到 10 個。
一路在台灣長大讀書的台灣囝仔如我,自覺素質不會比較差。但「比賽」(MATCH)是殘酷的——知道自己不差卻無法證明實力,也沒有人會同情你。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脫穎而出,成為每個致力成為「美國醫生」的台灣人,最大的考驗。
那麼,具體來說,究竟該如何準備這一系列的「考驗」呢?以下就個人與同儕們的實際「過關斬將」過程,分享一些經驗:
「教戰守則一」:USMLE 考試介紹
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績——也就是之前提到的 USMLE 分數。成績是客觀的評量,在沒有雄厚背景支持下,也是院方最容易了解一位申請者實力的工具。
USMLE 總共有四個考試:IMG 必須要先通過 Step 1, 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 Step 2 CS (clinical skill)拿到"ECFMG"的證書之後,才能參加住院醫師的申請。最後一關 Step 3,可以留到 match 後再考。
Step 1,總共有 7 個 block(七關),每個 block 一個小時,包含 40 道題目。7 個小時內,只有 45 分鐘的休息時間(包括吃中餐)。在台大語文中心考的時候,可能左邊在考托福、右邊在考 GRE,考到下午大家都走了,就剩你一個人還在考。科目的話,跟台灣的國考一試差不多,有病理、生化、藥理等基礎醫學科目。
Step 1 雖然是考基礎醫學,但題目設計幾乎都是用臨床題呈現。看完題目要先判斷在講甚麼疾病,再去想背後的生理、藥理、生化機制,才能選出答案。選項的數目沒有上限,可以從 A 一直到 Z。每個題目作答時間平均 1.5 分鐘,花在看題目上的時間可能就要 45 秒——若英文不夠好,不要說是檢查了,連答題時間都不夠。
第二階段 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考臨床知識。比 Step1 多了一個 block,考試時間 8 個小時,一樣只有 45 分鐘的休息時間。
第三階段 Step 2 CS(clinical skill)考驗臨床技巧,跟台灣的 OSCE 一樣,但過程比台灣嚴謹,除了問診之外,還加考病例書寫以及診斷——考試共有 12 關,也就是 12 個標準病人(standard patient,經過訓練的假病人)呈現 12 種不同疾病。考生每關停留 15 分鐘問診,10 分鐘寫病歷。
評分則有三個項目:問診技巧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CIS); 英文口說能力 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SEP);以及綜合能力 Integrated Clinical Encounter (ICE),每個項目都必須要達到一定水準才能通過。
這個階段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上網找練習對象」:我的練習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包過泰國、奈及利亞、尼泊爾、瓜地馬拉及中國等。練習的時候一個人當標準病人,一個人當醫師相互練習。
「教戰守則二」:找到強大的「推薦信」
上述這三個考試通過之後,會拿到一個 ECFMG (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證書——簡單來說,就是承認你跟美國畢業的醫師,具有同等學歷(力)。
如此,便有資格參加文章開頭所說的美國「住院醫師 MATCH 」。
拿到這個證書本身還並不算甚麼難的,要「合格」,其實只要贏過 10% 的人就行。但重點如前所述,是「成績高低、成績高低、成績高低」(很重要所以要講三遍):一般 IMG 的目標,都是至少得高於美國醫學生(AMG)的平均,這樣才有說服力,要求別人收你。
再來,影響錄取與否的另外一個重要關鍵,就是美國臨床經驗(US clinical experience)USCE/推薦信,簡單直白一點來講,就是「比人脈」。
我們常常講「有關係就沒關係」,過去還以為「靠關係」是華人社會的專利,殊不知美國更講求人脈,很多工作都必須要有推薦才進得去。Linkedin 會紅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大家都怕收到「來歷不明」的人。
現實情況是,IMG 原生國家醫師的推薦信,在 MATCH 中幾乎起不了作用:美國人只相信美國醫師的推薦(不一定要是美國人,但一定要在美國有位置)。有背景的人(譬如爸爸就是醫師)更好,因為這樣對他們(院方)來說,相對「簡單好處理」。
但對我們這些沒權沒勢的人來說,要怎樣讓人家願意推薦?最好的方法就是申請去醫院見習跟診,並在那段時間拼命好好表現,想方設法拿到推薦信。
美國的醫學中心教授推薦信很有份量,尤其一封來自知名醫院教授的強力推薦信,簡直就跟一張「川普卡」(Trump card)一樣,一出手對方完全無法招架。
但見習期間壓力很大,跟美國名校醫學生一起 run 不僅英文要好,臨床知識還要比他們豐富才行——畢竟若沒有特殊表現,教授怎麼會注意到你?
「教戰守則三」:遞件與面試
再來,終於進入 MATCH 的階段,MATCH 每年九月正式開始,申請者將資料統一上傳到一個叫做 ERAS(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的系統,報名喜歡的醫院,接下來就是等待面試了。
這個過程,也是大有學問:每個醫院喜歡的申請者不盡相同,有的喜歡剛畢業的;有的喜歡成績高的;有的喜歡有經驗的——申請者必須在眾多醫院的項目中,找出自己「最有可能錄取」的去投,畢竟,每投一家,報名費就多 26 塊美金(約 800 元新台幣)。
舉例來說,光內科一科,就有 400 多個項目(program),全部報名的話,費用至少超過一萬美元(約 30 萬台幣),所以多數人不可能「全投」。一般人都是投 100 至 200 家,但在這個「match 大紅海時代」,投 200 家以上的 IMG 也大有人在。
為什麼我們需要報名這麼多醫院呢?絕對不是「錢太多」,而是因為拿到面試(interview, 簡稱 IV)的數目,跟錄取的機率成正比:粗略的統計,是每拿到 1 個 IV,會增加 10% 的錄取機會——競爭力高的申請者,可能每投 5 家就拿到 1 個 IV,競爭力弱的申請者投了 200 家也拿不到一家。但平均來講,「投 10 中 1」就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至於一個醫院是否發你面試,是看你的書面資料,但最後決定要把你排在第幾名,就是看你的面試技巧——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不少面試,最後還是一家都沒上,也有只拿到一個面試還真的就上的,總之每一步都不能鬆懈。
以我個人來說,我總共拿到了 22 個面試,去了其中 17 家,在 10 月到隔年 1 月份這三個月裏,去了美國各地 10 幾個不同的城市,相當花錢又花力。
真的「得過諾貝爾獎」的配對,與結果發表:
面試季大約在 1 月底結束,申請者此時會將所有去過的面試排序(rank),每個 program 也會將面試者排名。
要注意的是,即使有去參加面試,不表示最後該 program 會「rank 你」(將你排在名單上):有些醫院發 100 個面試,最後只排名 50 位,正取 18 位;有的醫院發 300 個面試,最後排名 200 位,正取 30 位。
同樣的,面試者也不見得要將每個面試過的醫院,都放在「志願表」上:面試之後若發現自己不適合該 program,就千萬不能填,因為一旦放上去,就有錄取這家的可能。
最後申請者和 program 方,兩造將排序表交到 NRMP(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後,系統會用一套極為精密的演算法,決定每位申請者最終去處。
這套演算法,曾經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詳細的步驟極為機密,說實在的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套 match,到底實際上是如何進行的。
整個 MATCH 的過程,就是這麼耗時又耗力,花一兩年準備是絕對跑不掉的。除了要有實力之外,花的錢更是難以估計,這裡簡單統計一下:1. USMLE 考試報名費: 3,000+ USD;2. 去醫院見習的學費:1,000+ USD 3. 報名match費用:3,000+ USD;4. 文件準備、面試準備:1,000+ USD;5. 面試的機票食宿等等費用:每去一家粗估 300 元 USD,10 家保守估計 3,000 美金。
其他的還不算上面試季待在美國的費用,以及其他林林總總加起來的生活開支,最少最少光為了這考試,「噴掉」新台幣 30 萬,是絕對跑不掉的——很多人更遠遠不只花了這個費用。
Well,如果你問我當美國醫師這麼困難,真的值得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台灣的醫療水準其實很高,醫師的薪水在台灣,也可以過得不錯。但在美國當住院醫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提供了一個跟全世界菁英競爭的舞台。
如今在這裡,每天我都會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並且藉由自身努力,讓自己更好更進步。無論最後我是否會一直待在美國執業,走過這整趟過程,都幫助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醫師,以及更強壯的人。
我還是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會在哪裡——由汗水淚水灌溉的果實,總是特別地甘甜。我期許自己能夠不斷努力,也祝福有志挑戰這一條「美國醫師之路」的朋友們有志竟成。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很喜歡我們醫院給住院醫師的curriculum跟schedule,這也是當初我將它排在第一志願的原因之一。開始工作快一年了後更可以感受到醫院對住院醫師的照顧跟對教學的用心。我們在三年住院醫師的訓練中總共有10個月的electives(選修),讓我們自由選擇去有興趣的次專科學習。而其中有兩個elec
前陣子看到一則台灣急診醫護關係緊張的新聞,誰對誰錯我們外人霧裡看花不便評論,但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是【大家都累了…】記得我在台灣當intern時,也常常有生不如死想要爆炸的感覺。尤其是在內科病房,一個月值10班。值班是早上八點到隔天五點連續工作33個小時,要cover 80床,手機響個不停。好不容易從A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許多家長的痛,看到可愛的小baby無助地抓得全身是傷真的很心疼。類固醇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現在雖然有越來越多的非類困醇藥物像是Crisaborole(FDA approved for children older than 2 years old) 能夠治療小兒濕疹,但這些新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
2018 match的統計結果出來了 http://staging-nrmp.kinsta.com/…/Main-Match-Result-and-Data… 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 外國醫學系畢業生)的報名人數比過去五年都低,但錄取率(match
我跟很多人一樣,在事情沒成之前不會想跟太多人分享,怕到時候沒過就糗大了。畢竟沒甚麼人知道的話沒及格就可以默默當作沒事情發生過.... 我想我們都太害怕失敗。 網路上成功的故事多,失敗的經驗談少。然而作為一個讀者,我常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獲得更多。他們不顧面子地分享這些故事出來為的是要讓將要努力或是正在
我很喜歡我們醫院給住院醫師的curriculum跟schedule,這也是當初我將它排在第一志願的原因之一。開始工作快一年了後更可以感受到醫院對住院醫師的照顧跟對教學的用心。我們在三年住院醫師的訓練中總共有10個月的electives(選修),讓我們自由選擇去有興趣的次專科學習。而其中有兩個elec
前陣子看到一則台灣急診醫護關係緊張的新聞,誰對誰錯我們外人霧裡看花不便評論,但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是【大家都累了…】記得我在台灣當intern時,也常常有生不如死想要爆炸的感覺。尤其是在內科病房,一個月值10班。值班是早上八點到隔天五點連續工作33個小時,要cover 80床,手機響個不停。好不容易從A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許多家長的痛,看到可愛的小baby無助地抓得全身是傷真的很心疼。類固醇是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現在雖然有越來越多的非類困醇藥物像是Crisaborole(FDA approved for children older than 2 years old) 能夠治療小兒濕疹,但這些新
我有聽PODCAST的習慣。最常聽的是NPR(national public radio)的節目,包括Hidden Brain、Indicator、The Planet Money,當然也少不了 Ted Talk, Ted Radio Hour, This American Life等等。最近在Hi
2018 match的統計結果出來了 http://staging-nrmp.kinsta.com/…/Main-Match-Result-and-Data… 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 外國醫學系畢業生)的報名人數比過去五年都低,但錄取率(match
我跟很多人一樣,在事情沒成之前不會想跟太多人分享,怕到時候沒過就糗大了。畢竟沒甚麼人知道的話沒及格就可以默默當作沒事情發生過.... 我想我們都太害怕失敗。 網路上成功的故事多,失敗的經驗談少。然而作為一個讀者,我常從這些失敗的經驗中獲得更多。他們不顧面子地分享這些故事出來為的是要讓將要努力或是正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學生時代約莫是國中吧,開始學英文之後我的大哥介紹了這首詩給我參加英文朗誦比賽。只覺得很不錯但又不是真的懂它的意境。反正也沒關係,比賽有得名就好了。 就這樣這首詩默默的在大叔年歲漸長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裡面想要闡述的東西。
Thumbnail
AI系統從創建,調整到真正上線,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除了模型的調整是一種近乎經驗及直覺的調校過程以外,最難的莫過於Andrew說的,你的系統的穩健性能有多好?也就是說,打從一開始模型的設計,若是就沒有特別想過這個系統對整個環境及運行時間的相容性問題,一個你花費大把心血的AI系統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Thumbnail
這一期所講的主題,清一色都在講AI將如何造成各揰危害及偏見。可能是因為Andrew就站在AI研究及技術的最前線,所以都是比較實驗性質的版本,沒有適度的規範的話,對社會的危害真的是不可不慎。
Thumbnail
到目前為止,機器學習確實達成了許多以往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但如同Andrew所述,其實開發的過程非但不容易,還很容易觸法。 由於遊戲往往是一個有明確規則的產物,而在製作過程中的規格變化又是那麼頻繁,因此機器學習在遊戲業界的應用更是難上加難,希望Andrew接下來的分析能有所幫助。
Thumbnail
機器學習的成長真的是日新月異。當我們身邊許多人還搞不清楚AI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還在搞懂CNN,DNN,GAN是什麼東西的時候,前線的應用研究已經越來越成熟…
Thumbnail
AI雖然現在還在萌芽期,不時有一些新鮮的技術出來,但多半面臨真實世界的考驗時,不是實用程度不夠,就是有道德問題。Andrew這次提到的跟前陣子的「明星換臉」就是類似的問題。不過從以前的工業革命,網路革命到現在的AI革命,哪一次沒有伴隨道德問題出來呢?這也是科技最有趣的地方…
Thumbnail
這一期我一樣只挑了三個跟我們比較有切身關係,偏應用端的主題,很巧的是這三個都是在講cGAN的。人工智慧能做的事,已經越來越開始挑戰我們的想像極限,正開始有那種「只有你想不到,沒有AI做不到」的味道出來了。希望我能一直保持寫作輸出的習慣,讓對人工智慧有興趣,但英文苦手的朋友們儘量一起跟上世界趨勢。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學生時代約莫是國中吧,開始學英文之後我的大哥介紹了這首詩給我參加英文朗誦比賽。只覺得很不錯但又不是真的懂它的意境。反正也沒關係,比賽有得名就好了。 就這樣這首詩默默的在大叔年歲漸長之後越來越能體會裡面想要闡述的東西。
Thumbnail
AI系統從創建,調整到真正上線,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除了模型的調整是一種近乎經驗及直覺的調校過程以外,最難的莫過於Andrew說的,你的系統的穩健性能有多好?也就是說,打從一開始模型的設計,若是就沒有特別想過這個系統對整個環境及運行時間的相容性問題,一個你花費大把心血的AI系統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Thumbnail
這一期所講的主題,清一色都在講AI將如何造成各揰危害及偏見。可能是因為Andrew就站在AI研究及技術的最前線,所以都是比較實驗性質的版本,沒有適度的規範的話,對社會的危害真的是不可不慎。
Thumbnail
到目前為止,機器學習確實達成了許多以往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但如同Andrew所述,其實開發的過程非但不容易,還很容易觸法。 由於遊戲往往是一個有明確規則的產物,而在製作過程中的規格變化又是那麼頻繁,因此機器學習在遊戲業界的應用更是難上加難,希望Andrew接下來的分析能有所幫助。
Thumbnail
機器學習的成長真的是日新月異。當我們身邊許多人還搞不清楚AI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還在搞懂CNN,DNN,GAN是什麼東西的時候,前線的應用研究已經越來越成熟…
Thumbnail
AI雖然現在還在萌芽期,不時有一些新鮮的技術出來,但多半面臨真實世界的考驗時,不是實用程度不夠,就是有道德問題。Andrew這次提到的跟前陣子的「明星換臉」就是類似的問題。不過從以前的工業革命,網路革命到現在的AI革命,哪一次沒有伴隨道德問題出來呢?這也是科技最有趣的地方…
Thumbnail
這一期我一樣只挑了三個跟我們比較有切身關係,偏應用端的主題,很巧的是這三個都是在講cGAN的。人工智慧能做的事,已經越來越開始挑戰我們的想像極限,正開始有那種「只有你想不到,沒有AI做不到」的味道出來了。希望我能一直保持寫作輸出的習慣,讓對人工智慧有興趣,但英文苦手的朋友們儘量一起跟上世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