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生涯第一年,我學到的三件事/Evonne Tsai

產品經理生涯第一年,我學到的三件事/Evonne Tsai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最低階的PM把事「做好」,往上一級的PM把事情做到「只有自己最有辦法」;再上一級的PM則把原本「只有自己最有辦法」的事情,變得「人人都做得一樣好」,自己去做更進階的事情。

Evonne Tsai財金人,科技人,行銷人,現為電商商業轉型部副理;10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大小公司通吃,軟硬產品兼施。已出版著作《打造360行銷產品力》。
raw-image

許多以成為產品經理(PM)作為目標的讀者,都希望知道更多關於PM生涯規劃的事情,那麼就讓我透過這篇文章,進一步分享自己漸漸成為PM的過程。

一開始,我進了一家監控產業的新創公司,一開始先做行銷一年,接著轉為PM,而這也是我PM生涯的開端。

大家對PM的想像,可能會是「產品的媽媽」、或是像Jobs那樣很帥氣的洞察市場需求、定義產品,並讓它如期上市;但實際上,我的PM生涯是從「邊緣人加上做雜事」、再加上「被客人高壓轟炸」開始的……。

「邊緣人」與「邊緣事」的組合

一開始當PM,我並不算是「負責一個產品線」,而是做公司OEM/ODM的產品。那時公司的產品分為「主要產品線」、還有從主要產品線分支出去、提供給幾家大型網通公司依需求客製的「客製化產品線」。

雖然說是客製化,其實只是將主產品線的介面,換成客戶公司設計的頁面,還有將一些功能關掉,並管理這些關掉的功能以及版本(例如公司標準品進新版、或是改正之後,要一併將這些關掉的功能與新版本同步)。

關功能的目的,一部分是要與自家產品區隔,以免在市場上打到自己;一方面這些功能就是和該公司談判的籌碼,他們如果要新功能,就要加價購買。

那時我比較像一個「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因為我並不定義產品,只是協助這些換介面、開關功能,以及版本控管與維護的工作。

不知道有PM經驗的人聽到這樣的工作內容,內心會浮現什麼想法?

內行的人應該會看出來,這是一個充滿雜事的工作。首先,當時的介面(UI)設計架構非常不彈性;要換成其他公司的圖,就要人工一個一個改圖定義座標,細節我就不解釋了。

簡單講,就是個超級枯燥、花時間、不停重複,是越做會越厭世、越懷疑自己做為PM存在價值的工作。

再來,關於版本控管,這些客製化的產品看似只有開/關功能,非常容易;但是這一切是由研發工程師手動改程式,臭蟲難以避免。

再加上主線產品會進版、修正,分支產品也各有臭蟲要修改、又要維護許多客製化產品線(一家公司可能還有低、中、高三條產品線;開啟的功能各有不同,問題也不同),這就變成了一件超級發散的事情,需要花費許多時間釐清、管理、同步。

再接著,由於這不是公司的主要產品線,沒開發新功能、要做的事情也不難(只是雜),所以公司不可能分配太多資源做這件事。

我記得OEM的專屬工程師只有一個,也是個剛進公司、得到第一份工作的小菜鳥(希望他不要看到這篇);菜鳥PM加上菜鳥工程師,負責公司最不重要、最多雜事的專案,完全是邊緣人組合呀(還不是「邊緣團隊」,因為未滿三個人)!

這還只是內部的重重困難;對我來說最受不了的,是外部的壓力。

我當時需要直接面對客人、與客人釐清他們遇到的問題、並解釋客人揣測到的臭蟲,並安排版本修改;而我在剛當上PM之後一個禮拜,就要與客人面對面開會了。

兩個大魔王

當時的三家廠商中,有一家是美國前三大網路設備公司,非常強大;他們自己有一套測試流程與標準,總會找到我們找不到的臭蟲,問題清單有一百多條、釐清問題又專業又仔細。

我每週要和美國做一次電話會議,與該公司的PM與測試人員釐清問題。我那時還超菜,不懂功能、沒有技術背景,每天都在焦慮到底要怎麼回答對方的問題(當然不可能找工程師一起來談,如果工程師可以自己來的話,要PM幹嘛?)。

那時的壓力大到每次電話會議前一天晚上都會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又會做惡夢醒來,週而復始直到天亮。

但我從這樣的客人身上,學到了大公司的標準流程以及測試方法;而且他們討論起問題來都是很誠懇、就事論事的。無論是測試流程或想法,都會很清楚地紀錄並溝通,所以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也非常多。

另外一個大魔王,則是「屬性」不一樣的台廠客人。那位客人是我們公司的顧人怨第一名(拜託老天這也不要給他看到);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老鳥第一次帶著我去開會時,他一看到我就皺眉:「怎麼找一個剛畢業的菜鳥來做我們公司的案子?」

我凝結了,老鳥只能打哈哈帶過;而且下一次老鳥就把我丟給對方,不再參加會議了。他心裡應該想擺脫這個客人很久了,現在終於抓到交替了!

這個客人是出名的神經質。只要測到問題,無論多麼微不足道,他一定先酸我們公司產品品質怎麼這麼爛、或是「沒測好就丟給他們,是要找免錢的測試嗎?」,或是動不動就專案要扣錢、要把我們換掉之類的。

然後是奪命連環call,不停問我臭蟲的原因、什麼時候可以解好,也一天到晚提出要測這個、測那個的需求,搞得我們測試人員很不爽,常常連我一起念;然後一堆雜事都要我做,做了又挑三揀四加酸酸、需求一天到晚改來改去還不認帳。

總之,這些事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如果說,前面的美國客人給的是壓力測試,這個客人給我的就是「精神虐待」。每個禮拜他都會來公司找我開會(其實電話都確認完了,到底為什麼每個禮拜還要來公司逼我一次……);我一直很好奇,他有沒有感受到背後工程師及品保(QA)人員如箭般的眼神。

兩個大魔王讓我學到的東西

但菜鳥也是有菜鳥的好處,就是一股傻勁。很幸運的是,這股傻勁我和我的菜鳥工程師正好用都用不完。

我記得要和兩個大魔王開會之前(一週兩次,正好讓人燃燒殆盡),我都會拿著長長的問題清單,一個一個查我不懂的關鍵字(我當時連Linux是什麼都不懂……,話說回來,現在我真的懂了嗎?),然後和工程師一個個釐清問題。

菜鳥工程師的好處,就是他還沒開始討厭PM、而且還覺得有需要讓PM懂自己在做什麼(這「保鮮期」視他遇到的PM而定)。他總是很努力用淺顯的方式解釋,忍受我一個個又延伸出去的問題,讓我逐漸學會將客人的要求轉換成程式、能估計出大概要花什麼樣的力氣。

那位工程師的傻勁也是很驚人,有一次有個問題急著要解,隔天我進公司才知道,他待在公司弄到快天亮、回家洗個澡又到公司再戰;聽完都要哭了,有這種工程師是我的幸運。

那段時間我們都常常加班到半夜,真是難兄難妹;而且因為和美國有時差,八點就要開會,我當天大多七點就到公司,整間公司一個人都沒有,只有機器嗡嗡的運轉聲。

我在那種喧囂的孤獨中,膽戰心驚地一次次看過等一下要討論的議題、思考應該要怎麼解釋;雖然孤單,但又有一種奮戰感。每次電話會議結束之後,都有一種「打敗大魔王」的感覺(只是一個禮拜後大魔王又會再起)。真是難忘的回憶,現在想起來居然有點熱血呀!

從麻煩的客人身上,也是能學到東西的。我那時就是為了一口氣,堅持要把東西做到他一句話都酸不了,所以我學會把各種需求、臭蟲、版本、以及功能都整理成一份文件;開會直接看那份文件,一切一目瞭然。

另外,也會在他奪命連環call之前,先把東西都釐清好,直接堵他的嘴(我最喜歡在他打來時好整以暇的說,「你有看到我的信嗎?我剛剛寄進度更新給你了呀?」)。

此外,我也自告奮勇在會議上做會議記錄;因為之前他會在做會議紀錄時,在裡面偷渡需求。總之,我逐漸學會控制會議的走向、以及他的需要。

後來我才瞭解,那位客人其實是典型的台廠PM;如果他不這麼麻煩,倒楣的就是他自己。每個麻煩PM的背後,都有千千萬萬個麻煩老闆啊。我幫他把一切打理好、讓他有安全感,他就不會來為難我。

漸漸的,我慢慢能「控制他」、得到他的認可,甚至之後我要做其他專案,公司要換其他PM給他,他還抗議,指名要我繼續做他的案子;而他在面對我時,也不曾再提出要換掉我們的質疑(畢竟少有公司的PM能忍受這一切,還把他服務得這麼好)。

在這一切壓力測試與精神虐待中,我憑著一口氣、一咬牙,逐漸成長,但仍不免流於做雜事的感覺,每天半夜回家時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心裡想著「PM就是這樣嗎?」。

小PM的第一次升級

直到有一天,PM的大主管提出一個問題:「我們該怎麼讓OEM流程更有效率?」

他提出了一個構想:是否能將所有軟體的主要功能,做成一個個標準化的「開關」;這個開關和一份Excel表連動,之後我只要在這份表上打勾打叉,就能連動到工程師的程式,不用再以人工開關功能,也更能控制與維護哪一個版本、開了什麼功能,溝通時間和問題也都能減少。

關於切分介面並定義座標的工作,他也提出了「能不能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操作」的問題;例如定義座標的工作,能不能轉換成直覺的UI介面,連工讀生都能製作?

我聽到的第一個想法,就是「OEM做這麼久,我怎麼都沒想到?」、「這個想法為什麼不是我提出來的?」

那是我第一次PM的認知升級,讓我進一步思考PM的價值──我再怎麼努力,做了再多年的雜事,都比不上PM主管一個構想,讓這件事可以更正確、更有效率地實現;同時,還可以解救我和其他PM離開雜事地獄,而非只是「抓交替」而已。

這就是思考整個流程,並且進一步標準化、自動化的威力。

但有趣的是,PM主管的這個構想,卻只有我能實現。因為,我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公司最熟悉整個OEM流程、客人需求、客製化版本差距與管理規則的人;只有我,才有辦法將這件事情標準化。

我接下了這個專案,和我的工程師一起,逐漸將產品的重要功能整理出來、做成功能開關;然後以表格與客人溝通並勾選,然後自動同步到程式中。

於是,我們做專案與版本控管的時間大幅減少;到最後,原本只能接兩三個客人專案就已經負荷全滿的我,還能進一步多接許多專案。

甚至我們接著開發出「客製化工具」,直接交給客人自己客製化(當然是我們允許的部分),我們賣產品序號就好,更是完全不必用到工程師的資源就能賺錢;OEM大幅提高了收益,從公司的邊緣產品線變成了重要專案。

此外,由於我的工作負荷減輕,所以現在可以騰出手,做更進一步的專案:由於我對產品的瞭解,所以晉升成為公司主產品線的PM。

這中間只過了一年,但對我來說真是漫長;當PM的第二年,我終於開始做主產品線,並逐漸往「產品經理」邁進,真是每年一大跳!

我學到的幾件事情

總結幾點:

  1. 把每件小事認真做好,真的能成就大事;每件小事都是累積實力、建立信任的過程,而一個PM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實力」與「他人的信任」。
  2. 最低階的PM把事「做好」,往上一級的PM把事情做到「只有自己最有辦法」;再上一級的PM則把原本「只有自己最有辦法」的事情,變得「人人都做得一樣好」,自己去做更進階的事情。至於那些連事情都沒做好的,對我來說是不及格的PM。
  3. 思考自己做的事情,到底是「功勞」還是「苦勞」。我一開始做的事情是苦勞,得不到資源、大家也只是找個人把事情做掉;但當我能駕馭客人、得到客人的信任,甚至讓客人離不開我們時,這件事就變成功勞。當我能改善流程時,即使之後事情不是我做的,大家還是會將我做的流程改善視為「功勞」,把執行流程的人視為「苦勞」。

從那之後,我就會不時的問自己:

現在做的這件事是功勞還是苦勞?要怎麼把苦勞變成功勞?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