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美劇|別人眼中的我們 When They See Us|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2019/06/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劇改編自真實事件,1989 年 4 月 19 日晚間,一位在紐約中央公園慢跑的白人女性遭人攻擊並強暴;而在同一晚,多名非裔與拉丁裔少年被警方以聚眾滋事為由帶回警局。警方在破案壓力下,很快就認定其中五名少年為強暴案嫌犯,即為後來大眾所稱的「中央公園五人幫」(Central Park Five)。在後續的審判裡,五人皆被定罪且入獄服刑。直到 2002 年、其中四人都已出獄時,真兇才坦承犯案,五人幫的罪名也才得以平反。
全劇分成四集,沿著「事發當天」、「審判」、「獄中生活與出獄後」、「平反」的線性敘事,搭配富有張力的鏡頭語言和動人的配樂,還原五人幫所走過的心路歷程。

程序正義 vs. 虛偽自白

本劇導演 Ava DuVernay 在 2016 年推出的《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3th)紀錄片裡,已剖析過有色人種被貼上罪犯標籤的歷史成因,而本劇更直接把一件真實案例再現於世人眼前。在前兩集,你可以看到警方在事發後,很快就把案件與當晚聚集在公園的少年做連結,甚至察覺到五人與案件的時間地點有所不符時,還刻意想辦法編一套故事去圓那薄弱的假設。所謂的「欲加之罪」,這便是血淋淋的例子。
偵訊過程中,警方不但未讓少年的家人陪同、無視程序正義,甚至還玩起「好警察、壞警察」的手段,透過威脅利誘與長時間的疲勞轟炸,使少年陳述了警察想聽卻有違事實的虛偽自白(false confession)。在科學辦案剛起步的年代,那些自白還能作為法庭審理的呈堂證供並不令人意外,加上當年已有多起未偵破的性犯罪,檢調與警方在急切定罪的壓力與種族成見的催化下,什麼「無罪推定」早就拋諸腦後。第二集還呈現一個令人玩味的歷史事件:當時還是商人的川普,花大錢買報紙廣告,呼籲「把死刑帶回來」(紐約州從 1984 年後就不再執行死刑)。這反映出某些人對社會問題眼不見為淨,卻沒意識到,一味把犯罪者從世界上抹除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逝去的青春與罪犯的標籤

五人幫的其中四人在事發時未滿 16 歲因此刑期較短,第三集便呈現他們出獄後面臨的衝擊,此時他們已至少在獄中度過六年時光。雖然他們是被誣陷的,但在平反前,他們仍得和「前科」為伍。除了必須忍受旁人的耳語,找工作也處處碰壁,有人更因此走上販毒一途,罪犯的標籤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令人不勝唏噓。另外,他們的家人不但面臨親戚的指指點點,也因當初沒保護好他們而陷入自責的情緒。本該安然度日的這些家庭,只因生錯了膚色、只因在錯的時間踏進公園,人生從此變調。
第四集的大部分時間,集中於事發時已滿 16 歲的的 Korey Wise 身上,他在獄中度過 13 年的歲月。成人監獄的環境惡劣,加上美國的囚犯數量過多、獄卒的素質參差不齊,使得 Korey 在獄中受盡折磨。劇情側面帶到一段與主線較無關、但相當有議題性的事件:Korey 的跨性別姐姐遭人殺害。這一小段劇情,除了是形塑 Korey 內心狀態的因素之一,也凸顯出非裔 LGBT 社群面臨的雙重壓迫。劇終五人的罪名獲得平反後,畫面展示他們本人的樣貌和各自的現況,看到他們有人家庭美滿、有人事業成功,著實令人為他們感到欣慰。
真實五人幫出席首映會,由左至右分別是 Kevin Richardson、Antron McCray、Raymond Santana、Korey Wise、Yusef Salaam。

結語

本劇以「中央公園五人幫」這個真實事件,為觀眾呈現了有色人種被罪犯化的殘酷歷史,以及虛偽自白作為一種不科學辦案手段的爭議,也讓人體會到程序正義的重要。而即便是單純從戲劇的角度來看,本劇也十分精彩,尤其是少年演員們的演技,非常令人驚艷。今年是此案的 30 週年,本劇在這個時間點推出格外有意義,也不禁讓人思索,在這些被平反的案件之外,不知還有多少受害者等不到這機會,不知還有多少不公義仍然在持續。或許有人會問,不斷書寫這些苦難,真的能有所改變嗎?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
要改變,人們得先「看見」。

補充

以下影片是導演和演員群談論本劇,觀看時可打開字幕,真實五人幫也出現在其中,Yusef 1:06、Raymond 2:14、Korey 4:45、Kevin 5:12、Antron 5:40。

延伸閱讀

其中,《認罪口供》第二季將於 6/21 上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裡收錄我的影集觀後文,分為台劇、美劇、歐劇、紀錄影集等類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