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託好友撲飛看到《大狀王》預演,一家三口齊捧場自是理所當然。此劇吸引人的除了「新劇目」、「香港話劇團」、「劉守正」、「高世章」、「岑偉宗」、「張飛帆」……一眾劇壇亮眼名字,當然還有要看看新場地 – xiqu中心的八卦心態。
最吸引我的卻是「預演」二字。「預演」對香港觀眾而言實在太陌生。歌人劇都齊腳還預甚麼演?欲蓋彌彰得很啊!香港話劇團「好扮野囉!」也許不少人會這麼想。這也確實是我們一家大鄉里人生首次看的香港音樂劇「預演」,想不到也同是戲曲中心、香港話劇團、甚至不少台前幕後人員首次遇上的「preview」。
「一點不似預演」是我看劇後的首個想法。沒多甩漏專業場地人員劇本音樂編導讀演甚至燈光佈景都無甚大礙,根本就是一場正式演出 – 何「預」之有?要說小瑕疵當然有一點點但對慣看港劇的觀眾們而言《大狀王》預演水準一定在很多「正式演出」的劇目水準之上。但看編導演們在劇後謙卑地請各觀眾熱烈回饋意見好等明年正式演出時的效果更好,心頭泛起一絲無奈:「快!靚!正!」不就是一貫香港人風格嗎?這個劇預演都已屬高水平,想必在以往日子早早趕起推出市場炒作好待rerun才慢慢「執靚啲」吧?搞甚麼鬼預演呢?煩人啊!票又少場地又不夠訂得久演員又得為那幾場排餐懵還未計劇迷要痛苦撲飛……
原來那「一點不似預演」是觀眾一廂情願慣了的「錯」。回家細讀場刊(女兒說這趟專程來看劉守正哥哥但劇後悄悄話是由上套《la cage》起已喜歡上鄭君熾);外子在劇場內已對那姍姍來遲的「QR code」取代一張張「飛飛下」陳年守舊格式意見書讚嘆不已,這場刊怎能得我一人錯過?細讀之下我更要收回對「預演其實是正式演出」這錯誤角度。
劇團創作在香港一如其他行業:資源匱乏、時間倉卒、空間狹窄人才輩出以人腦解決所有預計不來的困難(執生是也)……雖未參與過劇場製作但幾可肯定劇場中人和六七十年代「車衣女工」沒兩樣:多勞多得是基本、多快好省是標準、偶有佳作成天渾、出類拔萃如鳯毛。說是搞藝術實在手中抓着的資源要比工廠老闆更少。大如「香港話劇團」也只能在擁有較其他劇團多點資源下「掙扎求存」如逆水行舟努力地恪守「不進則退」的位置。
香港終於有「預演」。預演是奢侈的,因為準備時間比其他作品長,中間能孕育出來的層次也應更豐富。看慣急着憑空出生的早產兒,觀眾們漸漸地戴上「差不多先生」眼鏡看香港劇作。最辣的觀眾是「慣了,香港原創劇作也只能如此」;「當然不能和改編劇或外國劇比啦,人家資源豐富」;「我們沒有這麼好條件嘛,人家的劇場藝術氛圍那麼好」之類之類。
當日韓新晉劇團不斷冒起甚至不少已趕在香港前面,我們由領先至窮追,再不反思就只有「望塵莫及」時,《大狀王》交出一個寶貴機會給香港劇界:這機會不只給予作者、劇團、場地、工作人員包括演員,更是交給香港觀眾一次「洗底」的機會。別再慣了,大家慣下慣下,劇本急就章演員幕後排練時間不夠以專業執生術搭救觀眾繼續抱持「慣性收視tvb」心態看劇時,香港劇團別說發展,根本只能步向落陷。萬幸近年賞劇者眾而且眼光日漸成熟,劇場中堅不少是喝着香港昔日輝煌影視力量牌奶粉長大的一羣,他們可不是慣着不轉台就乾開着電視播的無賴。觀眾有要求劇團積極回應,這是我近年看到香港劇壇日益豐富的原動力。本地劇團深耕細作經年觀眾沒有斷層而且年齡層不斷豐富加上其他演藝娛樂萎縮人才外流,我相信大小劇團若果能捉緊這個浪潮,香港劇種和品質只會更百花齊放。老老實實三四十年前要找全港最出色的演員很多人會在螢光幕、大銀幕上找到,出色編導演也在影視媒體充斥着。但今時今日,別數編導幕後,本地最出色的台前幕後幾可肯定都在各家劇團內,而且人數日益壯大,吸引不少影視人誇界發展。
但願香港劇界繼續在有限資源內帶出無窮想像給觀眾,劇場的魔力在於互動,只要有不慣的劇團就會有不將就的觀眾。藝術創作既要行雲如流水也要事臻完美,香港話劇團好好運用資源,交出擲地有聲的預演,相信觀眾也會更進一步把要求提高,齊手把香港劇的水準推上更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