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你能任意傷害/報復/霸凌別人而沒有後果,你會這樣做嗎?」
躲在網絡後面,不露面不交談,甚至用一些會在若干時間後自動銷毀足跡的APP或一關機就沒有存檔的即時打遊戲聊天對話,為人製造了沒有社交後果的空間,會否令人更暢所欲言?成年人們先撫心自問,比起對着真人親自說出口,在網絡上不也是更直接了當地發言?少了互相的問候,拋掉禮節的包袱,這不就是說真話的完美世界?原本說真話和網絡沒有絕對關係,說謊在真實世界是常有事。可是若果人知道網絡能夠好好銷毀留言/影像,不被家人發現,試想一下會否令你成為一個溝通更沒包袱的人?正在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原本就要有適當場合去練習/啄磨溝通技巧,透過和別人的互動去了解/領略溝通本質:「原來這樣說話別人的表情怪怪的/原來我這樣太直率別人好像不領情/看他那眼神好像發火了,是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嗎?」抽掉了面對面的尷尬,也抹掉了和人眼對眼的不安,這個環境對大是大非孰好孰壞?會否抹殺了年輕人磨練的機會卻同時不適當地鼓勵了他們無謂的敢言自信?「原來只要我鼓起比平時少十倍的勇氣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網上說髒話了/原來網友教我「翻牆」我便在學校內課堂上都可以打遊戲了/只要我根據同學的建議清洗我的網上足跡,父母師長便無法知道我上網幹了些甚麼事了。」和電話騙案一樣,古今中外都有騙徒,分別只是犯案成本高低和手法高下。若果一些事情我本人親身在現實世界不敢/不能做的,來到網絡我可以透過遊戲/對話/社交網絡去試試看,兼且沒有即時後果或家人壓力,不也是更好更安全的體驗嗎?
對年輕人而言,「安全」不是指正派正規,而是「不被發現」。他們腦袋還在發育,少條筋是正常,「成功躲避監察」等同「自由自在」,應該是每個曾經年輕的人心領神會的觀點。可惜我們出生得早了一點趕不上網絡潮,沒有網絡這個安全之地給我們瘋狂發揮一下自己的反叛。
在學校說髒話要記缺點在家向父母弟妹發飈會被罵被罰甚至被打,可我找個同學在網上用字詞表情符號挖苦一下,他只能氣得回我更多髒話—他不能告發我,因這樣做師長會知道他在凌晨三時還在開着電話打遊戲—這就是惡性循環之始。
我不太喜歡學校的女孩子,但有同學傳播其中一人的裸照—靠!她「貧乳」啊!待我和老友嘲笑她一番,反正沒有成年人會知道我們用這個看完銷毀的程式傳閱。
打機的網友跟我說可去這暗網看到更多更有趣的片段:好像有那韓星的裸露身體自拍啊!不就看一下吧,反正免費又不用給師長知道,噢!還有鄰校上星期的打鬥片段要跟進一下。
父母師長以為一天十個小時對着電腦的中學生是聽話努力温習做功課的好孩子們,這女孩在房間一直聊到凌晨的都是社交媒體;那心男孩打遊戲至清晨母親卻以為他為大清早的考試備戰……電子化教學實在為年輕人開啟了一道大門,只是門高狗大得容不下半個身邊的師長父母。
去到一個階段,年輕人對網絡世界的關心更甚於現實:只在乎打遊戲時的成績和社交媒體上那執修到認不出來的自拍照,畢竟這世界於他們而言才是真實。在學校要演好一個學生在家要演好一個孩子,人生好難,唯有網絡才給予我直接了當的真實感。漸漸地我用不着分清真實世界和網絡了,因為我花在網絡上的時間要比當演員當現實nobody的時間多出很多。
殺人?我沒有,不是我殺的!我平時上課連青蛙都不敢劏,哪會殺人?你知不知道網絡上有多了假新聞?cctv拍到我?那是假的,是AI生成的,對啊我沒有殺人/欺凌/留惡言/打遊戲/上社交網站……
凡走過的必留痕跡,為人父母從來不易。若果沒有興趣去弄懂下一代的世界(包括佔領他們九成人生的網絡),最佳方法是沒有一代。
畢竟殺人的不僅是年輕人,也是製造這頭怪物出來的上一代。
話說重了?過分嗎?請你明白被害者再差劣也有父母生。她有份欺凌兇手!可惡啊!是始作俑者!啊原來如此,那就是說在網上被欺凌者可以合法殺人而沒有後果嗎?這是貴家庭的教養嗎?
真亦假時假亦真,是誰對孩子混淆現實和網絡生活負責?是誰成就孩子一葉障目的因果?
別再一味把手指向政府、教師、同學、甚至網絡了,孩子是自己的,不懂?社會對父母太苟刻?那只能勸你一看adolescence的第四集,恕我不在此劇透。
父母從來不好當,當有些師長吃力地趕上年輕人身後不致被落下時,也總有一些具生育能力的巨嬰在吃着爆谷專業地投訴:「是社會的錯!」
一葉障目的究竟是孩子還是父母?當父母要比其孩子天真無邪時,那孩子就注定要被社會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