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周記]no.4 回到建築原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一次聽到John Ruskin(西元1819-1900)這位評論家的時候,還不覺得他有什麼,但是讀了他的書之後發現Ruskin根本甩開現在的脫口秀好幾條街,並且會讓人想一直看下去。

在建築路上迷茫的時候,不論老少,可以回來翻翻他的書,保持初心的新鮮。

在《建築的七盞明燈》中,討論建築「修復」的事情:

最不可行的就是自作聰明地「復原」他。與其遺址上編造「復原」之神話以圖還原歷史的謊言,倒不如接受它(其崩毀的命運)、拉倒它、將它的碎片

是多麼不帶髒字的批評呢!實習時,看過官方對修復態度不一的事情,並且審圖者對建築修復提出十分無厘頭的要求,要求傳統建築的型態必須統一,其統一形式全憑其個人經驗,明顯這種要求已經造成景觀的問題,每一棟都像ctrl+c複製、ctrl+v貼上,人們生活在企圖營造的謊言之中,失去了傳統建築人文的精神。《建築的七盞明燈》這本書在各圖書館都有,非常方便閱讀,七盞明燈七分鐘保證找回起初投入建築領域的熱情。

另外是探討藝術家的類型,如何稱得上藝術家,在Ruskin定義中,畫家分為兩類型,第一類是「表現」(expression)重心象,創作核心為主觀表現;第二類是「再現」(representation)物質世界擬真,客觀描摹,明顯第一類較第二類更具有原創性更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過現代社會的藝術中,也不乏第二類混和第一類的作品。

接續藝術類型的討論,周靈芝所編著《一個生態藝術行動的標誌》(2017)紀述舉辦在嘉義東石布袋一帶的<蚵貝地景藝術論壇>始末,其中提到當代生態藝術家哈里森夫婦進一步深究藝術的層次。

創作對他們而言已經是彼此與對方、環境、社區之間溝通管道。包括對話的畫面紀錄、表演、攝影、素描、地圖繪製、裝置,以及作品中風景的改造。

藝術創作在二十世紀早已悄然改變,透過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打破藝術必須以實體物為依歸的想法,提出開放性的解答。建築為藝術實踐的最終手段,設計是多元的。

一開始以蚵貝地景為號召,集結科學家與藝術家之後,發覺蚵的背後有著更深遠影響東石布袋地區的議題,剝蚵場環境衛生、地層下陷、海平面上升、土壤鹽鹼化等,比蚵殼的再利用還更重要。

建築設計中基地調查的道理也是如此嗎?金門的海與陸地之間,人與自然的對話,只要有足夠的空間劇本,建築設計形式可以有許多表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5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停耕一段時間了,最近的生活完全進入另一個軌道,也沒多餘的空間去思考有的沒的,這篇簡單打打當記錄吧。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楠弘舉辦的【當代建築的永續共融與典範創新】,講者是龔書章教授......
Thumbnail
停耕一段時間了,最近的生活完全進入另一個軌道,也沒多餘的空間去思考有的沒的,這篇簡單打打當記錄吧。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楠弘舉辦的【當代建築的永續共融與典範創新】,講者是龔書章教授......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A.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藝術品的材料是修復干預的唯一對象 當要實施修復時,必須認識材料的物理結構 藝術形象所載入與讀取的概念,可以提供我們將材料區分為「結構」與「外觀」兩方面。 許多破壞性的致命錯誤恰恰源於:未能從「外觀」與「結構」上去研究藝術品的材料構成。 材料在藝術品的兩種錯誤的極端
Thumbnail
「這個時代其實是一個寫實主義的廢墟,臺灣文學前面有很大一塊是在談寫實主義——臺灣新文學如何透過語言的改造讓知識可以流通,讓大家可以比較有文化、有知識地去思考社會,改變一些政治上的東西。那你說文學反映真實,如果你誤會了怎麼辦?」
Thumbnail
「這個時代其實是一個寫實主義的廢墟,臺灣文學前面有很大一塊是在談寫實主義——臺灣新文學如何透過語言的改造讓知識可以流通,讓大家可以比較有文化、有知識地去思考社會,改變一些政治上的東西。那你說文學反映真實,如果你誤會了怎麼辦?」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本文為參加林淵源建築師的講座《小房子在想什麼》內容節錄,第一人稱為講者。 建築:在一個環境裡面建構出場所出來,只要能夠建構出身體在這裡能夠找到安定的存在感,那就是建築。         現代社會隨時都可以取得大量的資訊,當我們每天透過圖片去瀏覽,而光是一個作品往往挾帶的資訊量都非常龐大,我們每天需要
Thumbnail
歷史建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專業領域也有不同的解答,但是對我們建築人來說究竟是為什麼呢?也許我們從剛入學的時候便開始學習建築史,接觸歷史建築。但對那時的我們來說,也許這只是一門課程,我們並不清楚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只是為上課而上課。
Thumbnail
歷史建築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每個專業領域也有不同的解答,但是對我們建築人來說究竟是為什麼呢?也許我們從剛入學的時候便開始學習建築史,接觸歷史建築。但對那時的我們來說,也許這只是一門課程,我們並不清楚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只是為上課而上課。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Thumbnail
  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