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肌「忌口」有道理~腸道微生物vs.皮膚痘痘粉刺~的關連...@MSMF 知識PAR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西式飲食&壓力→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平衡→改變身體「代謝和免疫功能」的執行→干擾「全身-炎症反應」→導致皮膚的「痤瘡(痘痘/粉刺)-狀況」惡化/難治癒...
raw-image

大約1930年代,就有科學家(Stokes and Pillsbury)提出「腦-腸道-皮膚」的關連性──理論指出:

皮膚狀態,會受到情緒/壓力(e.g.憂慮,焦慮和抑鬱)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其中關鍵「連接點」就在:腸道微生物→對腸道生理狀態(e.g.腸道的通透性、免疫反應...等)的影響!

這些寄生在我們體內的「腸道-微生物(們)」──除了有助消化(e.g.分解食物中難消化的多醣類);並合成-人體必需的營養素(e.g.維生素K或生物素biotin...等)提供之外──為了生存,「他們」不可避免地演化出:

  • 能「干擾-宿主免疫系統」的調節機制→導致不同的腸道微生物存在,可能引發不同的炎症反應發生,影響(宿主)正常細胞-生理功能的執行,發生轉變or異常。
  • 可「對抗同類/棲地爭奪」的競爭機制→有助「排擠-致病菌/病原體」的生存空間,降低宿主感染疾病發生──但站在宿主立場:不小心讓其「某微生物-坐大」(即使是益生菌),也可能因生態失衡而「反遭罪」,引起不利健康的反應。

因此「調控-宿主免疫」+「競爭-腸道棲地」所分泌的代謝物──便容易透過血液循環系統→影響到皮膚「痤瘡(痘痘/粉刺)」的症狀表現。(尤其「痘痘or痘疤」部分,其「嚴重性」就與發炎反應的強弱,有密切關連。參→肌膚如何抗痘? 對抗痘痘-5大"戰痘"方向 @MSMF 知識PART)


腸道微生物vs.皮膚痘痘粉刺~的關連...

根據最近-Young Bok Lee等人-整理的文獻回顧報告《Potential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Acne: A Comprehensive Review》指出:

腸道微生物被認為:可能是通過與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途徑→影響痤瘡(痘痘)好不了...
  • mTOR是一種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參與細胞的增生/分化作用──它扮演著樞紐的角色──當細胞接受外界訊息(e.g.生長因子...)→活化mTOR之後,會接續啟動一系列與「細胞分化或複製分裂」相關的生化反應。(其中也包含:促使細胞,釋放更多發炎因子。參→mTOR and Aging: An Old Fashioned Dress)
  • 於是腸道微生物的某些代謝物→可能透過mTOR途徑→調控腸道細胞(含免疫細胞)的生理機轉、脂肪代謝or其它代謝反應──影響腸道的生態平衡&損害腸道屏障功能。
  • 結果:更多的微生物代謝物→跑進血液循環裡→誘發更多的發炎因子──最終影響皮膚痤瘡(痘痘)的「發炎反應(程度)」持續被放大/加重──痘痘消失的日期,被迫後延。
「壓力」會損害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促進全身性炎症→導致痤瘡(痘痘)症狀的惡化...
  • 例如:研究表明,當「壓力」存在時,造成胃酸分泌不足、小腸蠕動停滯......等,使細菌有機會「過度繁殖」→容易損傷-腸壁(屏障功能)──導致微生物的代謝物,更能輕易進入體內,刺激免疫系統、引起發炎症狀。(參→Acne vulgaris, pr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skin axis - back to the future?)
  • 結果:因為壓力→改變腸道微生物→誘導全身性炎症→持續-加重痤瘡(痘痘)發炎反應。
西式飲食(e.g.乳製品、精製碳水化合物、巧克力和飽和脂肪等)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觸發相關的發炎反應→加重痤瘡(痘痘)症狀...
  • 除了這些「西式飲食」本身就有:促進「痘痘/粉刺-發生」的可能外...(參下圖)
raw-image
  • 當這類食物大舉進入腸胃道中,充當微生物的-碳源/養分來源──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的組成變化──那些相對「吃得快、吸收效率高」的細菌,能長的頭好壯壯→並去排擠,哪些「吸收效率-弱」的微生物,能力較弱的微生物,讓期缺乏生長空間。
  • 而不幸的是: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對此,往往競爭不過「有害菌」──「益生菌」更喜愛「膳食纖維」成分──於數量漸漸變少→導致腸道中屬於「有害菌的代謝物」增多→更追加對腸道屏障的壓力!
  • 結果:西式飲食→刺激皮脂分泌過度、刺激發炎、誘導痤瘡(痘痘)出現;又讓腸道微生物群失衡,進一步促進全身性炎症反應→使皮膚痘痘問題更嚴重,陷入惡性循環。


MSMF觀點:

這大概也是:為何「益生菌」會在美容保養領域──越來越受重視(吹捧?)的原因吧!
撇除「外用」益生菌產物──有助:
透過補充/重建「內在」的益生菌群落──還有利:

然而──雖然以上利用「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生物群」能帶來這麼多好處...

但實際上「益生菌vs.皮膚保養(e.g.痘痘肌-改善)」的功效──還有待更大型的臨床研究,才能有辦法釐清,確認其「助力」占比(%)有多少?

方能,幫助「痘痘肌們」→可以將「資源(金錢+時間)」花在真正的刀口上──畢竟,干擾「痤瘡-治療」的影響因子,實在太多!(另參→對抗痤瘡(痘痘)新概念「痤瘡-暴露組(Acne Exposome)」[20%理論系列])

就現階段──從「腸道-微生物」角度──對痘痘肌膚而言:

減少攝入「高度-精製碳水化合物、乳製品、和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多補充「益生菌需要的膳食纖維」──既能降低「致痘因子」的發生;也能幫助維持「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平衡(益生菌%↑)

是個實際又合理的有效輔助策略,幫助→痘痘/粉刺-早日消失不見!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 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ySkinMyForum的沙龍
227會員
414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MySkinMyForu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研究:將「菸鹼醯胺與泛醇」添加於防曬配方中,能否進一步強化對紫外線造成傷害的防護效果...
Thumbnail
2025/04/19
研究:將「菸鹼醯胺與泛醇」添加於防曬配方中,能否進一步強化對紫外線造成傷害的防護效果...
Thumbnail
2025/04/04
纖維母細胞被認為是皮膚膠原蛋白的主要貢獻者──然而,近期一研究卻可能顛覆這觀點,指出角質形成細胞才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維持肌膚健康的真正關鍵...
Thumbnail
2025/04/04
纖維母細胞被認為是皮膚膠原蛋白的主要貢獻者──然而,近期一研究卻可能顛覆這觀點,指出角質形成細胞才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維持肌膚健康的真正關鍵...
Thumbnail
2025/03/29
透過簡單按摩就能在皮膚上建立成千上萬的傳輸通道,幫助活性成分直達皮膚深處,最大化發揮功效──海綿微針增強經皮吸收之相關研究表示...
Thumbnail
2025/03/29
透過簡單按摩就能在皮膚上建立成千上萬的傳輸通道,幫助活性成分直達皮膚深處,最大化發揮功效──海綿微針增強經皮吸收之相關研究表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近期研究指出,長痘痘可能是腸道菌叢不平衡的表現(腸道菌叢不平衡容易導致胃腸不舒服、脹氣、便秘、腹瀉)。西醫稱「腸-皮膚軸」,主張腸道與皮膚的微生物有雙向的關係並會互相影響。
Thumbnail
近期研究指出,長痘痘可能是腸道菌叢不平衡的表現(腸道菌叢不平衡容易導致胃腸不舒服、脹氣、便秘、腹瀉)。西醫稱「腸-皮膚軸」,主張腸道與皮膚的微生物有雙向的關係並會互相影響。
Thumbnail
痘痘長的位置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 中醫解密臉部痘痘,特別是臉頰的痘痘可能與身體特定器官或功能有關. 知道臉部痘痘的位置有助於了解可能的健康問題, 中醫建議先了解長青春痘的原因,以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 https://heho.com.tw/ 痘痘長的位置可以反映身體的
Thumbnail
痘痘長的位置可以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 中醫解密臉部痘痘,特別是臉頰的痘痘可能與身體特定器官或功能有關. 知道臉部痘痘的位置有助於了解可能的健康問題, 中醫建議先了解長青春痘的原因,以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 https://heho.com.tw/ 痘痘長的位置可以反映身體的
Thumbnail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身體因應內外在環境改變,產生各種表徵的櫥窗,更是最容易藉由肉眼就可以觀察到器官。所以自己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老師總會叮嚀說「看皮膚病並不是只是看皮膚,而是要看全身」。當時候還懵懵懂懂不清楚意義為何,但當自己看診十幾年後才發現這真的是沒錯。
Thumbnail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身體因應內外在環境改變,產生各種表徵的櫥窗,更是最容易藉由肉眼就可以觀察到器官。所以自己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老師總會叮嚀說「看皮膚病並不是只是看皮膚,而是要看全身」。當時候還懵懵懂懂不清楚意義為何,但當自己看診十幾年後才發現這真的是沒錯。
Thumbnail
除了青春期的痘痘問題主要受激素影響之外,成年以後臉上、背上還總是不明所以的長痘痘。到底怎麼辦?保養、處理怎麼做?看完這篇你就懂! 從痘痘類型辨別、痘痘原因分析,到痘痘位置意義,一一解析,讓你打擊痘痘,無往不利!
Thumbnail
除了青春期的痘痘問題主要受激素影響之外,成年以後臉上、背上還總是不明所以的長痘痘。到底怎麼辦?保養、處理怎麼做?看完這篇你就懂! 從痘痘類型辨別、痘痘原因分析,到痘痘位置意義,一一解析,讓你打擊痘痘,無往不利!
Thumbnail
前一陣子幫忙日本皮膚科醫師山崎舞子所著的肌膚照護書籍《肌膚的需要,腸道最知道》的中文譯書,進行書封推薦,書中提及的「皮膚整合醫療」也是我相當認同的觀點。由於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所以很多身體狀況都會直接反應在皮膚上,甚至你吃進去的東西到底皮膚喜不喜歡,看皮膚變化就知道。
Thumbnail
前一陣子幫忙日本皮膚科醫師山崎舞子所著的肌膚照護書籍《肌膚的需要,腸道最知道》的中文譯書,進行書封推薦,書中提及的「皮膚整合醫療」也是我相當認同的觀點。由於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所以很多身體狀況都會直接反應在皮膚上,甚至你吃進去的東西到底皮膚喜不喜歡,看皮膚變化就知道。
Thumbnail
肌膚保養新趨勢「皮膚-微生物組(microbiome)-保養」崛起──真!專屬每個人「最天然」的個人保養策略──但,如何才是:皮膚「微生物(生態)」的健康平衡狀態?...
Thumbnail
肌膚保養新趨勢「皮膚-微生物組(microbiome)-保養」崛起──真!專屬每個人「最天然」的個人保養策略──但,如何才是:皮膚「微生物(生態)」的健康平衡狀態?...
Thumbnail
西式飲食&壓力→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平衡→改變身體「代謝和免疫功能」的執行→干擾「全身-炎症反應」→導致皮膚的「痤瘡(痘痘/粉刺)-狀況」惡化/難治癒... 大約1930年代,就有科學家(Stokes and Pillsbury)提出「腦-腸道-皮膚」的關連性──理論指出:皮膚狀態,會受到...
Thumbnail
西式飲食&壓力→會影響「腸道-微生物」平衡→改變身體「代謝和免疫功能」的執行→干擾「全身-炎症反應」→導致皮膚的「痤瘡(痘痘/粉刺)-狀況」惡化/難治癒... 大約1930年代,就有科學家(Stokes and Pillsbury)提出「腦-腸道-皮膚」的關連性──理論指出:皮膚狀態,會受到...
Thumbnail
研究發現:痘痘可能是「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之間不平衡的結果...
Thumbnail
研究發現:痘痘可能是「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之間不平衡的結果...
Thumbnail
[20理論系列] 抗痘新概念「痤瘡-暴露組(Acne Exposome)」 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建議:治療痤瘡(痘痘)前,先檢視「6 大暴露組」以提升療效!
Thumbnail
[20理論系列] 抗痘新概念「痤瘡-暴露組(Acne Exposome)」 歐洲皮膚科醫師委員會建議:治療痤瘡(痘痘)前,先檢視「6 大暴露組」以提升療效!
Thumbnail
肌膚抗痘保養=防止毛孔異常/舒緩發炎症狀──抗痘5大基本保養方向:(1)去角質、(2)控油、(3)抑菌、(4)抗炎、(5)收斂/修護...
Thumbnail
肌膚抗痘保養=防止毛孔異常/舒緩發炎症狀──抗痘5大基本保養方向:(1)去角質、(2)控油、(3)抑菌、(4)抗炎、(5)收斂/修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