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視角下的音樂劇《西貢小姐》(《Miss Saigon》)

2019/08/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關於音樂劇,臺灣人即使不熟悉,也應該多少都聽過《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貓》這幾齣著名作品。
這些劇目也都獲得市場青睞,得以以電影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貓》的電影要上映囉,但預告片的評價褒貶不一就是了......)
與此相比,《西貢小姐》在西方雖然名氣不下於以上三者,在亞洲的人氣卻總是低一些。
(Ps.順帶一提,《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是同一組劇作家製作的喔!)
更別提這個的故事內容若要改編成目前瘋狂追求政治正確的好萊塢標準,絕對是個大難題。(希望快點有好編劇來打我臉。),
但相對於許多音樂劇誇張、奇幻的風格,《西貢小姐》的特色在於用寫實的角色、時代設定,說了一個狗血的故事,卻還是可以賺到觀眾熱淚。
這個劇目給觀眾帶來的體驗也是特殊的,一般音樂劇都訴諸觀眾的「共鳴」,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能夠對角色、劇情產生投射。
《西貢小姐》一樣有做到這一點,但再看看西方觀眾和東方觀眾對此劇的評論,就會發現東西觀眾對這個故事的解讀相當分歧。
一樣的一齣劇,美國觀眾看到的可能是無奈的命運;中國的觀眾看到的經常是政治議題,臺灣的觀眾對其中的刻板印象很感冒。
可惜我看不懂越南文,不然真的想看看越南觀眾的觀點。

*以下涉及大量劇情討論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1975年,美軍經歷十幾年苦戰決心放棄越南。
西貢(今胡志明市)淪陷前夕,美國大兵卻愛上了妓女,但兩人仍因美軍撤退而分離。
大兵在走出憂傷後開啟新生活,女子則生下混血兒,艱難的在越共手下苟延殘喘。

數年後,當年的士兵已經另有家庭,這對母子成為他的難題。
當男子還在試圖說服自己與新妻子用錢打發西貢母子時,女子早已用生命為他做出決定......

這劇情在當時引起轟動的原因之一就是「美越混血兒」議題。
當年美軍在越南留下可能多達5萬名的混血兒,這些孩子被稱作「貝度」,意爲「生命的塵埃」( The dust of life.)。

「They're called Bui-Doi. The dust of life. Conceived in Hell, and born in strife.」
「他們被稱為貝度,生命的塵埃,在地獄中孕育,在戰火中出生。」
-〈Bui-doi〉
這些帶有「敵人」面孔的孩子在越南當地飽受欺凌,而美國用來幫助美越混血兒取得美國國籍的法案又嚴苛,許多孩子無法順利赴美。
舞台劇轟轟烈烈,更多的西貢小姐、西貢孩子則是被遺忘在戰後的家鄉。

有趣的是,《西貢小姐》在宣傳時,經常被製作方標榜是「偉大的愛情故事」,用來作為形象照的也是男女主角相擁的照片。
許多歐美觀眾看完都認為,這個故事是時代的悲劇,美國士兵、西貢小姐、士兵之妻等人都是時代的犧牲品,而兩人在戰亂中的愛情是美好而值得稱頌的。
(這個宣傳照跟標語讓人白眼翻到後腦勺.......)(pic from)

同樣被稱為是愛情悲劇經典的還有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
實際上《西貢小姐》就是根據《蝴蝶夫人》改編的新作在故事情節、角色設定上多有相似之處,但把場景從明治日本搬到70年代的西貢。
兩個故事的細節雖然不同,但都維持著「西方人愛上東方女子,最終拋棄對方。」的架構,
而兩作中的女主角也都以對愛人的忠貞不渝獲得觀眾同情。
我想西方人對東方女性的刻板印象(貞潔、嫻靜、唯夫是從……)也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蝴蝶夫人》的廣泛流傳,啟發無數創作者在作品中在複製這樣的「東方印象」。

這些「東方女人」的異國風情、柔性、堅韌成就獨特的愛情氣質,是西方人不常接觸到的──因為少見,所以著迷。因為這一層迷戀,似乎愛情也變得偉大起來。
但對於東方的觀眾而言,無論是《蝴蝶夫人》還是《西貢小姐》,帶來最直接的衝擊恐怕是作品裡呈現出「西方視角」的偏狹。

近代西方在接觸不熟悉的「東方」時,透過遊記、旅行者的證言、文藝作品等等,已經形成了一種東方世界的想像體系。
18、19世紀的西方社會著迷於「東方熱」,西方人急於透過各種媒介「印證」、「充實」自己對東方的認識,
使得特定的印象和想像不斷在西方世界流通,越流通人們對「東方」的印象就越清晰。
但越流通,「西方人眼裡的東方」也與「實際上的東方」越來越遠。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裡即稱這個現象為「東方化的東方」。
換言之,透過西方視角中呈現出的東方,是一個提供西方觀眾加深既有認知的他者。

《蝴蝶夫人》、《西貢小姐》兩部作品都以女主角之名為題,但實際上左右劇情發展的都是西方男人。
《蝴蝶夫人》裡男主角純粹花心,並為日本女人的美德和順從著迷。在《西貢小姐》裡男主角則是因為女主角的純真和悲慘境遇而愛上她,並產生要拯救對方的使命感。
透過這些情節,展現出東方女子楚楚可憐、柔弱的形象與西方男人權威、自信的上位者形象的對比。(更別提故事裡西貢小姐和美國妻子都對懦弱的男主角死心塌地這種安排。)
《西貢小姐》試圖用時代背景合理化男主角的行為,但看著他的轉變:在西貢時熱切的對女主角喊著「我要帶妳逃離這個世界」。
到後來對他美國妻子說:「在西貢一切都不真實,除了她。所以我就相信了她。」、並且覺得「我是個美國人,怎麼就做不了一點好事呢?」;
而在商討該如何解決西貢母子時,男主角與妻子決定不帶孩子回美國,用支付金錢的方式負責。
他們相擁說著:「她是個聰明的女孩,她會了解。這是為了我們好,孩子好,也是為了她好。」
顯露出來的正是西方人自視權力支配者,還要拿藉口自我包裝的心態。
​(pic from)
(不過其實《西貢小姐》充滿對「美國夢」的嘲笑,多半透過「工程師」這個角色呈現。男主角這段明顯「黑化」應是作家有意的諷刺。)

​(工程師這個角色詼諧。一心前往美國,改朝換代或是勞改都阻止不了他,是本劇一大看點。名言:「人還是人,就算換了政權,慾望卻不會變。」)(pic from)

在故事的結尾,女主角以自殺攔截了男主角想要拋下孩子回美國的計畫。
很多人為此叫好,因為這下子女人將會成為男人畢生的陰影,可以說是「報仇」了。
但如果站在女主角的立場來看,她根本沒有想要報復──她早已接受男人的背叛。
她一心想著的,只是孩子一旦沒有母親,父親就勢必無法推託養育責任。
這個女人遇見男人之後為了愛而活,有了孩子之後只為了孩子而活,
而在整部劇裡她唯一的主動出擊是獻出生命,蝴蝶夫人如此、西貢小姐如此──為什麼東方女子老是必須為了男人、孩子而死,如同是一個工具呢?
在西方觀眾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鼓掌的同時,他們也更確信東方是溫婉、忠誠、堅韌的,且總是弱勢的一方。

甚至,有時我們對於東方的了解,也是透過這種西方視角。
有時我們批判亞洲文化的態度和措辭,就如同我們並非身處這個地區。

小結
即使上面的批評感覺有點嚴重,但這僅止於劇情方面。
我們還是要認知到這是個1989年問世的作品。
故事裡對共產主義的醜化(當時蘇聯甚至還沒解體呢)、對亞洲有意無意的嘲諷和誤解,對性別刻畫的方式都有今日看來令人覺得不適之處,
但作品不可能超脫孕育它的時代環境,不能以今日的眼光全盤否定。
我個人依舊很喜歡這部作品,(無論是早期或是現代的版本,音樂和演員的演技都非常精彩,邊吐槽劇情看到最後還是想哭。)
比起愛情故事,我更認同這是個因為一連串選擇造成的悲劇。
當《悲慘世界》捕捉人們在大愛、小愛與憐憫之間的掙扎;《歌劇魅影》用深層慾望攻佔人心;
《貓》的舞蹈雜技和角色刻畫驚艷世界,《西貢小姐》只講了一個格局不大,也不如其他故事一樣有神奇、魔幻元素加持的故事。
但正因爲它真實得甚至可能曾發生在無數女子身上(其他三部都是文學改編之作。),才使得它如此獨特。
附上劇中的經典曲目《I’d give my life for you》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曾筱媛
    曾筱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