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當童話人物也開始sad

2023/02/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繁中版封面

故事梗概

一向活潑話多,甚至有些自負的蛤蟆先生突然變得沈鬱萎靡,他在好友的建議下到接受蒼鷺先生的心理諮商。在十次會面中,蛤蟆先生逐漸發現童年和現在的緊密關係,學會了解自己的情緒,並釐清那些總是在心頭如雲霧一樣迷糊不清的念頭。
這個故事用童話的風格講了一個人從憂鬱症到重新認識自己、逐漸好轉的過程。故事是從蛤蟆先生的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試著用各種方式幫助他開始的,這些角色是蛤蟆的支柱,卻也是他壓力的來源。(相信大家也有對親密的友人感到壓力山大的時候吧~)在朋友們的請託下,蛤蟆才半信半疑、抱著給朋友交代的心態的第一次接觸心理諮商。

主角:emo的蛤蟆先生

蛤蟆先生有許多朋友,有時他的朋友們認為他自負又固執。他對飲酒和開車有熱情,也在地方上有所貢獻,諸如擔任地方小學的董事。但是他常不自覺懷疑人們對他的尊重來自於他的家族:蛤蟆先生有一位白手起家建立酒廠的祖父、一位高權重的副主教外祖父,這讓他坐擁大莊園、吃穿不愁,但也背負龐大的家族壓力。
蛤蟆先生的童年不太幸福,因此他很少逼迫自己去回想以前,但是在蒼鷺先生的引導下,他逐漸了解童年那個害怕無助的自己,並發現那個小蛤蟆並沒有消失,他還在等著長大。
第一次敲開蒼鷺先生的門
蛤蟆原先對諮商的期待就是得到「變快樂」的解答,當他知道蒼鷺不會直接給他答案時,因此覺得憤怒。這就是諮商的第一步:不要期待簡單的解答、諮商不是為別人,要為自己。

【三個自我】

蒼鷺先生在多數時候話不多,而是不斷要蛤蟆分享自己的情緒、過往。藉著思考、表述、回顧,蛤蟆先生發現自己經常覺得自己像個孩子一樣覺得充滿挫折。孩提時代面對高大父母無力反抗的孩子形成不同的生存策略,這就是「孩童自我」。蛤蟆先生變得自大、愛討好別人,可以被解釋為童年急於表現自己、討好嚴苛父親的行為模式的延續;蛤蟆先生認為自己幾乎不生氣,則反應了有些孩子因為無法用直接攻擊來防抗父母,因此選擇用安靜、緩慢的方式釋放怒氣的行為模式。
於孩童自我相對的是延續父母價值觀、行為模式的「父母自我」;在蛤蟆先生的案例中,將父母自我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老是倚老賣老、指揮別人的老獾了。這也是為什麼和老獾相處總是令蛤蟆先生受不了。
了解情緒的來源、行為模式背後的創傷是一大進步,但蛤蟆先生覺得自己除了童年那個無助的自己、重複父母價值觀的自己外,應該還有不受制過去經驗的自我吧?蒼鷺先生解釋,那就是「成人自我」,是唯一可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的自我。三個自我,構成我們完整的心靈。

【你選擇你的情緒】

蛤蟆先生一開始的感受是絕望,父親、老獾、河鼠、鼴鼠這些人讓他的人生如此悲慘。蒼鷺先生卻告訴他,情緒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沒有人能改訴我們要如何感受。但是人怎麼可能自願選擇悲慘?

【負責】

這引出一個讓蛤蟆先生本能的否定、甚至憤怒的概念,是「人們會和他人共謀以達成自己的痛苦」。蒼鷺先生解釋到人們不容易拜託自己既有的行為模式,會讓習慣的模式像劇本一樣,越演越熟悉。蛤蟆先生面對老獾自行決定取代他的小學董事職位的行為,不但沒有反抗,反而真的考慮辭職。因為這個念頭,他再次覺得悲慘、覺得回到童年被父親所挑剔。這種自我實現的悲慘預言被蒼鷺先生形容為「遊戲」。
要擺脫這種既定的劇本,就需要我們發揮「成人自我」的理性和成熟,去突破舊有的行為模式,為此刻的自己負起責任。
通過這幾次的諮商,蛤蟆先生發現自己又能開始社交、又能做以前喜歡的活動了。他現在能理解以前被忽視、被壓抑的念頭,並學著不要被過去的陰影所籠罩。但還有一個緩緩累積的渴望,終於在最後爆發:他對蒼鷺先生發怒了。由於蒼鷺先生總是逼著他審視自己的痛苦、讓他覺得自己被批判,因此蒼鷺的形象竟慢慢和蛤蟆先生父親的混合在一起,蛤蟆先生對父親的怒氣也轉嫁到蒼鷺先生身上。蛤蟆先生很清楚,他的怒氣並不是失控,而是對父親必要的反抗,這是他成長的重要里程碑。
蒼鷺先生雖然驚訝,卻也認可蛤蟆先生這個重要的一步:這代表蛤蟆先生的EQ已經成長、他能夠擺脫潛意識裡對童年行為模式的依賴,對新的自主權感到自信,並且能夠以新的態度去和其他個體建立關係了,蒼鷺先生稱之為個體走向共生。正當蛤蟆先生想要繼續追問時,話題卻因為諮商時間結束而中止了。我想這象徵著諮商雖有結束的一天,人們的成長卻是持續的,「共生」的意義,要由蛤蟆先生自己去摸索了。
故事的結尾,蛤蟆先生有了新的生活目標:創業。其他好友也都各自有了新的計畫,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惟他們各自的成長之路繼續。

讀後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是去年非常火紅的書,人物取材自著名童話《柳林中的風聲》,但沒看過童話一樣可以享受這個可愛又療癒的故事。他可以被視為心理諮商的簡介書,讓讀者對諮商的過程、可能的瓶頸和收穫有點概念。這本書的人氣也反映了台灣對心理諮商有興趣或是需求的人其實相當多阿!
作者給蛤蟆先生設定了一個相當典型的家庭背景:高大威嚴的祖父、嚴苛的父親、不敢違逆父親的母親。相信這個設定是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然而即使有著不同於蛤蟆先生成長背景,也能透過蒼鷺先生的引導,去審視自己的童年和現在行為模式的關係,並挖掘自己的「遊戲」或是「劇本」。
因為本身家庭也有許多狀況,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思考小時候的自己是如何在父母給的環境下生存,並發現的確有很多模式在今天的我身上不斷重複。我想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會需要親自嘗試諮商去找到引導成人自我成長的方式,但我很感謝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有益的思考方向。
另一個讓我心有戚戚的情節是蛤蟆先生和朋友的相處,朋友們雖然經常都是好意,但也會造成一種壓力,尤其是朋友的行為能觸發我們的不好的感受時。蛤蟆先生結束諮商後和朋友們最後一次聚餐,面對依舊會讓他不適的朋友的行為,他終於能更平靜、自信的應對。我想在現實生活中,這會需要許多練習,但唯有我們能堅持新的自我、新的自主權時,才能說是真的獨立吧!或許這就是「共生」的意思。
source:
  1. https://www.bookwalker.com.tw/product/132358?utm_source=tagtoo&utm_medium=pmax&utm_term=1376%253A66%253A28000066666&gclid=CjwKCAiA85efBhBbEiwAD7oLQBubp5Sd-38QjHVYIRv4HMGlWiDM88VQFmicAeVOxGoq9S0EZ3fc9BoCMdoQAvD_BwE
3. 同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曾筱媛
曾筱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