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讀書誌:《巨流河》

2019/08/1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大約 10 年前已經風聞這本巨著,只是一直不敢取來細讀,怕「高攀」不起600頁的篇幅。其實《巨流河》行文簡潔,情景交融,沒有艱澀累贅文句,活像與一位長者閒話家常,娓娓道來一生際遇,是一次暢快的閱讀經歷。
是暢快,不是快樂。
《巨流河》部份內容,談生離死別、遺憾痛悔,十分觸動情緒。最「恐怖」的是:作者在這些章節沒有運用坊間的煽情套路,往往是簡單幾行平鋪直敘,那個情景在腦海剛成形,目睹了,明白了,就突然感到一下揪心之痛,簡直是「防不勝防」!書本未讀及 1/5 篇幅,已經要多次因感到難過而掩卷嘆息。那種掩卷嘆息,不一定是哭哭啼啼呼天搶地。齊邦媛其中一名少年摯友張大飛,日本侵華期間在空戰中殉職,爾後齊邦媛竟然兩次「再遇」張大飛!當然沒有「靈異」情節,過程卻叫人唏噓感慨。
上回嘗到這種掩卷經歷,是好幾年前讀《唐山大地震》一書,都是血紅的封面。
《巨流河》是齊邦媛的自傳,由她的出生、父親(齊世英)參與郭松齡的「東北倒戈」、東三省淪陷到避走重慶、1947年到台灣工作卻回不了頭、由台灣出發走向國際 ....... 等,其個人經歷,側面反照出中國當代整個歷史進程。
《巨流河》書末有一個「齊邦媛年表」,詳列作者一生(齊邦媛現屆90高齡,仍居於台灣)重大事件。筆者根據年表,嘗試列出一些重要事件(部份事件時序不跟先後排列),說明一件事:作者閱歷之豐富、事業涉獵之遼闊,真的有點兒太過份!
  • 童年時期,父親齊世英與郭松齡倒戈張作霖之役失敗,隨家人逃難南京。
  • 少年時期,日軍全面侵華,逃難至四川,就讀南開中學。
  • 青少年時期,於武漢大學就讀,由哲學系轉讀外文系。
  • 二戰結束後大學畢業,到台灣工作,結婚,因國共內戰,不能返回家鄉,與父母兄妹留在台灣生活。
  • 見證丈夫羅裕昌著手改進台灣鐵路系統,開展鐵路電氣化工程。
  • 美國求學、進修比較文學、教授中國現代文學。
  • 大學授課(臺大外文系、 台灣省立農學院、靜宜女子文理學院)。
  • 擔任故宮博物院英文秘書。
  • 任職國立翻譯館,出版大量英譯現代中國文學作品,兼任教科書組主任,編定新版中學國文課本,取代具有濃厚威權色彩的舊版課本。
  •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任客座教授,講授臺灣文學。
  • 擔任Chinese PEN Quartely 主編(1992-1999)。
  • 其他。
即使只用一言片語概括每一段經歷,都已經覺得甚為豐富,作者更為每段經歷添加箇中細節。每當涉及文學作品的解說,例如濟慈(John Keats)的英文詩句、但丁《神曲》等等,那種對文學巨構的讚嘆、熱忱、激情更躍然紙上!結果寫下了600頁篇幅,不足為奇。
齊邦媛大學時期的授業恩師,不少是名人,例如朱光潛、吳宓等,既有大學問,亦有受政治迫害的記錄。當代中國,能力學養比齊邦媛強的學者數量不少,內戰後留在中國大陸的一群,被摧殘整治。反觀齊邦媛與浩劫擦身而過,避居台灣,加上一些美資獎學金援助 (換了今天,說不定給人大罵依賴「美帝」),結果成為作育中國英才、推介中國文學給世界認識的學者。
齊邦媛在台灣,投入大量精力參與文化建設,觸及台灣文化發展的多個重要時刻。齊邦媛的英文學養,既幫助她的學生拓闊視野,認識中文文化圈以外的廣大世界;亦為台灣培育大量外語人才,吸收各種嶄新知識。爾後執掌翻譯機構,翻譯大量文學與非文學書籍,作出巨大貢獻。可惜,各種攻擊仍然接踵而至,例如她會不會說台語等(1),都成為刁難她的理由。攻擊一個老人家不太難,與忘記前人的努力、貢獻,一樣容易。
齊邦媛成長於外憂內患的時代,屬於老派愛國,但同時對政治這回事非常警覺,總是與政治爭拗保持距離,不沾鍋不站隊。今天看來,實在有點迂腐,甚至不識抬舉。然而在她身上,我看見愛國光譜可以如何寬闊,愛國可以有其他想像與可能,不等於要唯命是從、泯滅個性。她在2013年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就鏗鏘有力地說(2):

"...... 台灣人民 ...... 六十年來至少可以有不說話的自由,職業也可以自由選擇。教育仍以捍衛中華文化為主,但絕對容許不同的研究 ......"
也許,齊女士都一把年紀了,毋必要低聲下氣地說些逢迎諂媚之語。對比當今「港式愛國」人士,只覺後者甚為無恥,令人嘔心。
筆者又借題發揮了。

《巨流河》也不是只有生離死別。最後一章,記述快將70歲的齊邦媛(似乎是單人匹馬)返回東北老鄉,探望堂兄弟。沿途鐵路風光,呆在軟臥車箱,與一群俄羅斯青年同室,彼此言語有點不通,卻「暢談」甚歡。到站後,日落了,俄國青年們陪伴老教授下車,在漆黑一片的鐵嶺火車站,呼喚等候的親人 ......... 過程令人莞爾感動,同樣令人「防不勝防」。然而,莞爾段落的前文後理,還是生離死別:與闊別多年的舊同學在上海見最後一面;身處台灣得悉彼岸同窗逝世的消息;悲鳴授業恩師們在政治運動中的悲慘下場 ......
也許,她們那一代的苦難接二連三,很難收起陰霾,故作陽光。
註:
(1) 永遠的齊邦媛:《散步在傳奇裡》選摘(2) (風傳媒,2016年8月28日)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57751
(2) 專訪台灣大學教授齊邦媛:台灣人民絕非失敗者 (大公網,2013年10月29日) http://news.takungpao.com.hk/taiwan/shizheng/2013-10/1998746.htm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8會員
1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