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所有國家的政府都追求富裕,想盡辦法增長GDP,然而,《社會不平等》作者理查與凱特發現,美國已經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了,人們的快樂程度並沒有隨著財富增多而增加。
反而因為有錢人與窮人的差距日漸擴大,產生了非常多的社會問題。
《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套書,分別從社會貧富差距及收入所得不均兩個方面探討不公平的制度如何影響人類身心,讓暴力犯罪跟心理疾病盛行。
在20世紀,物質生活與收入水平的長足進展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國家平均所得越高,人們平均壽命越高,幸福指數也直線上升。當富裕程度來到一個水準之後,國家財富與健康的關係也不再成正比。
社會貧富差距不平等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貧富差距越大的國家或地區,人們的預期壽命越短、犯罪率越高、肥胖人數越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比率比其他國家地區高。
美國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同時也是貧富差距相當高的國家,在美國,即使是貧困的家庭仍然普遍擁有車子以及高科技產品。一般迷思認為,只要基本生活無虞,人類就會過得幸福快樂。
然而
《社會不平等》一書告訴我們,人類是社會的動物,與他人的財富差距,決定了我們在社會上的位置,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比他人還要低階,伴隨而來的焦慮、壓力及身心問題便接踵而至。
富裕程度較低,但財富分配較均等的國家,人民普遍更加健康快樂。作者以美國跟希臘作為例子,在
國際平均收入中,美國人的收入超過希臘人的兩倍,但美國人的肥胖率、心理疾病率等等都高於希臘。美國的人均醫療花費近乎希臘人的三倍,預期壽命也少於希臘人一點四歲。
以上再再顯示出了,一個國家的整體富裕程度並不代表人民普遍過得好。經濟水平較差,且資源分配相對公平的社會,人民的快樂程度高於經濟水平高,但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
窮是因為不努力嗎?
常見人說,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求學時代不努力學習,成人之後不努力工作,是懶惰導致他們現在的處境。
事實上,書中提到窮人的不公平待遇,遠在出生之前就開始了。窮困家庭的孕婦往往受到的壓力比較重,因壓力導致的內分泌變化連帶影響到了胎兒,增加孩童肥胖率、性格形塑以及大腦發展。
嬰幼兒早期發展往往對人類未來的走向關係匪淺,較貧困的家庭,父母只能成天工作,沒有額外的心力注重孩童的心理層面發展,在童年受忽略及精神虐待的機率較有錢人家庭高上許多。
相對平等的國家對孩童的暴力及教育問題少於富裕但是貧富差距大的國家。
在身心發展及教育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窮人要翻身並不是靠「努力」兩個字就得到了的。貧困家庭出生的男孩更容易暴力犯罪,而女孩容易未成年懷孕。
書中指出這是人類身為動物,在不同的經濟條件底下所做出的生物選擇。有錢受良好教育的人,傾向於透過教育增加社會地位,以延後結婚生子來增加金錢等資源。而窮困人家,家庭及教育雙雙破裂的情況下,求職路與良好家庭根本沒法比擬。
青少年時期的男孩子想要追求社會地位,必須透過暴力這種較原始的方法提升自己在群體中的分量;青春期女孩從小受到親屬忽略,傾向不相信所有人,與其花時間與他人建立深刻情感連結,不如早早生子,讓自己真正能夠信任的孩子,在她們老的時候可以照顧自己。
也就是說,常人所謂的「努力」,是針對那些未來早已是康莊大道人的建議。對一個還在泥濘中掙扎的人而言,如何贏得馬拉松的方法根本無助於擺脫階級流沙。
貧富差距讓人停止相互交流
社會不平等也造成了機會不均等,階級流動困難。有錢人會用人種,口音,膚色,品味等等將自己與窮人區隔起來。在收入水平相對均等的時候,窮人家要向上流動比較容易,而收入差距大之後,窮人想要往上爬是越來越困難。
有錢人也用自己的辦法將窮人拒於門外,在美國,隨著貧富差距擴大,富人區與窮人區的分野越來越明顯。而有錢人善於運用品味彰顯自己高人一等,他們喜歡觀賞純文學、藝術戲劇來昭示自已的尊貴身分,但一旦窮人都開始看哈姆雷特之後,有錢人就不再觀看哈姆雷特了,他們轉向更小眾更藝術的領域維持自己的不同。
平等社會對人人都有好處
日本的貧富差距相對美國平等,他們的平均壽命多美國人四歲半,這種差距是整體的。在美國,最貧窮的10%人口,並沒有少日本人45歲壽命,也就是說,貧富差距減少了各個階層人的總壽命。
其他方面,如精神病、慢性病等等,也均等的分佈在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當中,並不是只有最窮的人受害,所有階層的人都蒙受其害。
結語
這是2009年的書,下集
《收入不平等》在十年後的現在出版,
《社會不平等》即使放到現在仍然是毫不過時的警世書籍,一般政策制定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人民有慢性病就增加醫療開銷,人民翹課輟學就提撥經費給教育部。
這些看似不同的問題全都有同樣的根源: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只要政府從根源改善了貧富差距問題,那麼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社會現象,都會因為變得更加平等而減輕甚至消失。政府可以從整體去制定政策,不是以單一問題構想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