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當科技不再只是科技,也許你才能真正看懂 Apple 的創新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這篇文章,是我最後一次用「海獺社長」的名義跟各位見面,跟往常的教學文一樣,我喜歡先說結論:

Let‘s Office 在 2019 年 5 月底正式結束營運,而「海獺社長」這名字在今天也正式卸下。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不繼續寫了?那你之後要幹嘛呢?」先賣個關子,最後我會跟大家交代;提示一下,這篇文章非常的長,畢竟是我最後一次做深度的科技評論了,你就耐心看下去吧XD(懶得看字的,也可以到這邊看影片版😅)


讓我們再次看懂 Apple 的「創新」

我一直在想,如果這是我最後一次跟 Apple 圈的讀者們對話,我要講些什麼?想來想去,我覺得就說一個我長年來都很想說的話題吧,叫:「當科技不再只是科技,也許你就能看懂 Apple 的創新。」

我們應該已經聽過無數次這樣的言論:「Apple 失去創新了!他們拿不出顛覆性的產品,每年的 iPhone 都沒有新意,Tim Cook 只會吃老本而已。」在 2019 年初 Apple 甚至失去了「全球最高市值的科技公司」頭銜,讓位給他的老對手微軟了;種種跡象顯示,當年 NOKIA 的災難好像要反應在 Apple 身上了,但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我一直有個觀察,當所有人都能說出「理所當然」的答案時,你通常要保持一點存疑,當然接下來都是我自己的觀點,你不一定要接受。我認為:

Apple 並不是失去創新,反而是在重新拓展「創新」的邊界。

2019 年 3 月春季發表會,我們看到 Apple 一次發佈了所有的「服務型產品」:

raw-image
  • Apple News+:新聞、雜誌訂閱內容服務。
  • Apple Arcade:獨立遊戲開發與訂閱服務。
  • Apple Card:全新 Apple 金流服務與實體信用卡。
  • Apple TV+:獨立影視內容與訂閱服務。

請注意,這其中沒有一款硬體裝置,這表示什麼?一個簡單的理解是:「Apple 遇到硬體上的瓶頸了,終於要轉型做其他領域了!」但這只是一個點,更大的事實應該是:

未來的「科技」將不再只是 3C 產品、手機、電腦的代名詞。

未來的科技公司,既是內容公司、也是物流公司、同時又有自己的金流支付、還可能成為能源公司;未來,科技將無所不在。Apple 深知這點,所以說他們並不是失去「創新」,而是認為手機、電腦、平板等硬體,已經沒有創新的必要,Apple 早就開始拓展其他領域的創新,只是消費者的「眼界」,還沒有跟上他們創新的「邊界」。

早在 2016 年 WWDC 發表會結束後,我就寫下一篇文章,當中提到一個詞叫「蘋果生態圈」;當時我說 Apple 一直在打造的根本不是更好的 iPhone、iPad、Mac,而是一個將所有產品、服務結合在一起的「蘋果生態」。在這裡面,所有的用戶進得來卻出不去、也不想出去,因為 Apple 將會提供你生活一切所需:

  • 當你想要聽音樂?OK,請聽 Apple Music。
  • 你要電影、美劇?現在 Apple TV+ 上通通都有!
  • 在外面要找一份 Mac 中的資料?OK 都幫你保存在 iCloud 上了。

3 年前看這些還覺得遙不可及,而今這些早已成為現實,所以今年春季發表背後隱藏的哪是「轉型服務」那麼簡單?這是 Apple 在揭示它們的「蘋果生態圈+」;他們終於開始向用戶呼籲:「我們連你想看的內容都要一起生產了,要不乾脆把你日常使用的貨幣,都改成 Apple Pay 跟 Apple Cash 吧?」

有一個更顯著的「指標」能說明這件事,那就是:股神巴菲特;他從 2016 年開始大舉投資 Apple 的股票,目前已經是他投資組合中非常大的一部分了。要知道,巴菲特的原則是「絕不投資科技公司、以及他所不懂的領域」,但他卻說:「Apple 不是一間科技公司,它是一間擁有強大品牌的消費型公司。」今年巴菲特的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2019 股東大會,Tim Cook 還親自到場感謝股神一直以來的投資與支持。

raw-image

所以總結一下,整個大趨勢揭示了一件事:

我們熟悉的「科技」一詞,那些寫 3C 開箱、技巧教學文的事情,也許已經不再重要了;這件事依然會存在、也會有優秀的人願意做,但我不再是他們的一份子,這就是我關閉「Let’s Office」與卸下「海獺社長」身份的真正理由。

我們是如此渴望資訊,卻什麼都記不住

那麼,知道了科技將如潮水般掩沒我們的生活圈,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呢?接下來我想說的話題是關於一個「現象」的觀察,叫:「我們是如此渴望資訊,卻什麼都記不住。」

有一本書叫《Z 世代效應》,所謂的「Z 世代」就是 1995 年後出生的人,差不多現在 24 歲以下的青少年都屬於這個世代;「Z 世代」跟我們、或是我們的父母在本質有兩點差異:

  1. 他們面臨技術更新的頻率更頻繁。
  2. 他們對資訊接收的專注力大幅下降。

舉例來說,我們早期閱讀 E-mail、Blog 文章,接收資訊的時間大約是 10 分鐘到半小時,但到現在 Facebook、Instagram、抖音,這類的訊息流速長至 1 分鐘、短至 15 秒,很明顯的人們要想集中注意力其實越來越難了。

我自己用抖音(Tik Tok)的經驗,老實說是帶著好奇跟質疑的態度打開那個 App,結果 2 個小時一下就過去了,我學了兩支手指舞、還有如何用一個動作瘦臉頰...我完全沒意識到自己陷進去了。

這有趣的現象顯示,人們對資訊的專注力雖然只有 15 秒,但對各種形式變化的吸引力卻能長達好幾個小時,某方面這鼓勵了科技公司、娛樂公司、內容公司,將會不斷的開發新技術、新奇的創作形式,來使你「用的更久」。

例如 Snapchat 與 Instagram 開啟的「限時動態」熱潮、臉書的「聊天機器人」+1 留言,都是最近冒出來的新形式;它們往往一瞬間席捲而來,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與資訊吸收來源,而「科技」彷彿變成一種新時代的毒品,人人都會上癮,各種產品也成為施打這種毒品的最佳渠道。

那我們該怎麼辦!總不能不用吧?

當然有一派觀點就會出現了,他們往往大聲抨擊:「科技造成人文的腐化與怠惰,應該拒絕、或至少減少使用啊!」但在這些大聲疾呼的背後,我常感覺有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我滿足感。

很抱歉,我不是這種人,我認為面對這些問題,真正的解答其實早就有了。回想起我的第一本書叫《Apple 會怎麼做?》,因此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也再次向 Apple 尋求答案,我還真的找到了;2011 年,賈伯斯在 iPad 2 發表會結束時,曾秀出一張圖,顯示了 Apple 一直以來的理念:

raw-image
「Apple 的基因裡原本就不是只有科技,我們相信,唯有結合科技與人文,才有可能創造出讓我們心靈歡唱的東西。」

沒錯!真正的解答並不是拋棄或嫌棄「科技」,而是將「科技」與「人文」結合在一起。我就用一個大家都聽得懂的比喻吧:

我們所處的社會,就像是 iOS 一樣的「作業系統」,而前面提到「科技」的變革與衝擊,就像這作業系統得不斷的更新一樣;以前更新的頻率比較長,像 Apple 每一年一次系統發表會,時間固定,但現在更新的頻率則是快到你無法掌握。

如果你把我們人類的身體想像成一台「iPhone」,這些科技浪潮就彷彿不斷地要求我們更新作業系統、以及上面的 App;而當我們覺得自己這台手機太舊了、跟不上時代了,按以往的邏輯就是:「舊了,那就換新吧!」

你發現了嗎?這不就跟你覺得自己以前所學的專業、技能、或是知識跟不上時代,往往會著急的趕緊去報名講座、買課補習一樣?所以坊間大量的課程,甚至許多社會的趨勢,都在強調要學習新技術、要不斷跨界當「斜槓」。

但你從底層邏輯一想就知道有問題了,技術這麼多、變革那麼快,你學不來的...斜槓你能斜到哪去呢?這等於是要求你在一台 iPhone 上,塞進無數的 App,你還得不斷的更新它們,有點不切實際了。

所以我認為,不要想著超越或追上「科技」的發展,而是要穿透「技術」的邊界,從「人文」的角度反過來和它融合,這樣你就不再只是一台會被時代淘汰的 iPhone,而是重新成為 iPhone 的「使用者」;換句話說,你要成為新人類,我們就用 Apple 的邏輯叫自己「人類 +」吧!

揭曉:找到自己的道路

說到這就該揭曉最開頭賣的關子了,我到底要做什麼,才能創造「科技」與「人文」的交會點,真正的幫助你在科技大趨勢包圍下,找到自己的道路?那就是這個:

「英雄之旅」是千年以來人類偉大故事、神話的規律總結,如果你比對一下賈伯斯的生平故事,你會發現他驚人的吻合了「英雄之旅」的每個階段;因此直接向這條「英雄都走過的道路」學習,也許就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能獲得最好的指引吧。

這是一堂「線上課程」,也就是一次性購買、永久能在線上觀看的知識內容;有點像以前你們買我的書自己在家看,而現在改成在電腦、手機、平板上,由我跟我的朋友子雍講課給你聽。而且這是已錄製好的影音產品,所以能無限的回放!(還跟書真的滿像的XD)

如果說線上學習是「科技」,而教育這件事是「人文」,那我想這堂《英雄之旅》也許就最能體現賈伯斯所說「科技與人文的交會口」這個概念了吧。

這也是我放下科技編輯身份、嘗試投入的全新領域,希望你能支持我,就像曾經支持我寫的教學文一樣;而我向你保證,我從不會讓你失望。
PS. 雖然 Letsoffice.tw 網站已關閉,但我將以前寫的所有 Mac 教學文全部重新編排,整理在 Medium 上,方便你隨時回顧。

最後致謝

到了尾聲,終於該跟「海獺社長」真正說再見的時候了。

我從 2013 年才加入科技寫作圈的行業,只出過兩本書(一本還是跟同事一起寫的),其實算是非常年輕、又很菜的作家;我以前有一個小習慣,就是我的辦公桌上永遠都要淨空,下班時我只做一個動作,把我的 Mac 闔上、然後閃人,會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想要永遠提醒自己:

「不論你在哪,你總有一天會離開;而當你離開的時候,請保持乾淨體面,不要留下垃圾。」
raw-image

很高興過去在 Apple 寫作領域,我主筆的文章或作品都沒有留下太多的垃圾。

  • 感謝你曾買過我的書。
  • 感謝你看過我的每一篇文章。
  • 感謝你曾留給我的每一條留言。

做這個決定對我來說並不糾結,我不會後悔與留戀自己在 Apple 這個品牌經歷的一切,畢竟現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了。

我相信你會懂的,因為你是海獺社長的粉絲,是真正的 AppleUser。

我是林子威,謝謝各位,未來再見。


英雄,是成為你自己
走在正確的方向,不要便宜行事,你的故事也可以撼動人心,《英雄之旅:自己的故事,別當配角》線上課程 2019.08.20 正式募資;希望你能支持我的作品,並關注我的粉絲專頁「林子威 Alex Lin」,我們課程中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雍 Tzu-Yung的沙龍
17會員
11內容數
英雄,是成為你自己;走在正確的方向,不要便宜行事,你的故事也可以撼動人心。
2019/09/16
從《240 分鐘 - 忘掉拍照,學會攝影》製作完成到現在剛好過了一年左右,我知道你們會納悶,下一步是什麼?會不會持續更新課程?這邊先賣個關子,在這支新影片的結尾再告訴你。我想先跟大家先聊聊,過去一年裡,我對「攝影」這件事的新體悟;那就是「如何讓照片更有故事。」
Thumbnail
2019/09/16
從《240 分鐘 - 忘掉拍照,學會攝影》製作完成到現在剛好過了一年左右,我知道你們會納悶,下一步是什麼?會不會持續更新課程?這邊先賣個關子,在這支新影片的結尾再告訴你。我想先跟大家先聊聊,過去一年裡,我對「攝影」這件事的新體悟;那就是「如何讓照片更有故事。」
Thumbnail
2019/09/14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看那些「讓人感動的親情故事」,直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自己眼前,在我 31 歲生日,中秋節。
Thumbnail
2019/09/14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看那些「讓人感動的親情故事」,直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自己眼前,在我 31 歲生日,中秋節。
Thumbnail
2019/09/09
打開社群軟體,不論男女都開始習慣在自拍的時候,靠修圖把自己的臉 P 成理想中的樣子;近年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觀察發現,比起早期我們父母一輩,近代人自戀的特質居然呈現飛速增長。這就是今天要聊的話題,歡迎來到「自戀時代」。
Thumbnail
2019/09/09
打開社群軟體,不論男女都開始習慣在自拍的時候,靠修圖把自己的臉 P 成理想中的樣子;近年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觀察發現,比起早期我們父母一輩,近代人自戀的特質居然呈現飛速增長。這就是今天要聊的話題,歡迎來到「自戀時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從整個蘋果的發展史看到現在,蠻多人會調侃這些年頭蘋果的佈局,像是現在即使有 ATT 政策、注重隱私權但卻要發展廣告市場的蘋果大大打臉賈伯斯時代,在庫克的帶領下,蘋果變了,甚至是背離蘋果的本質。
Thumbnail
從整個蘋果的發展史看到現在,蠻多人會調侃這些年頭蘋果的佈局,像是現在即使有 ATT 政策、注重隱私權但卻要發展廣告市場的蘋果大大打臉賈伯斯時代,在庫克的帶領下,蘋果變了,甚至是背離蘋果的本質。
Thumbnail
雖然蘋果的本質就是硬體製造業,靠的是硬體銷售的高毛利賺錢,但現在蘋果打造諸如 iCloud+、Music、TV+、Arcade(合稱Apple One)等多重服務,為的就是找到單純改變硬體的突破口,鞏固客戶黏著度,使其硬體賣得更好。
Thumbnail
雖然蘋果的本質就是硬體製造業,靠的是硬體銷售的高毛利賺錢,但現在蘋果打造諸如 iCloud+、Music、TV+、Arcade(合稱Apple One)等多重服務,為的就是找到單純改變硬體的突破口,鞏固客戶黏著度,使其硬體賣得更好。
Thumbnail
Smartphone就是這樣進入了成熟期,不禁要問,如果沒有新作為,Apple能靠iPhone做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多久?Apple這幾年積極發展services(如遊戲、流媒體播放等等),甚至研發汽車(或者只是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服務),都是因為iPhone買的再好,它的高溢價遲早要消退。
Thumbnail
Smartphone就是這樣進入了成熟期,不禁要問,如果沒有新作為,Apple能靠iPhone做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多久?Apple這幾年積極發展services(如遊戲、流媒體播放等等),甚至研發汽車(或者只是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服務),都是因為iPhone買的再好,它的高溢價遲早要消退。
Thumbnail
日經新聞3月28日報導,受俄烏戰爭與通膨壓力影響,蘋果將大砍iPhone 13、iPhone SE 3、AirPods等三大產品線訂單,其中,AirPods全年訂單量將銳減1,000萬組;剛上市不到三周的iPhone SE 3與iPhone 13系列機種將減單至少各200萬支。
Thumbnail
日經新聞3月28日報導,受俄烏戰爭與通膨壓力影響,蘋果將大砍iPhone 13、iPhone SE 3、AirPods等三大產品線訂單,其中,AirPods全年訂單量將銳減1,000萬組;剛上市不到三周的iPhone SE 3與iPhone 13系列機種將減單至少各200萬支。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被全球媒體忽略的關鍵細節! >從數位門縫裡的大偷窺,蘋果已開始從量變到質變了,你注意到了沒? >蘋果也終於要臣服在數位匯流的論述下,開始拆除壁壘,因為它不開放,別人也開始挖它的牆角,準備入侵它的iPhone聖地了! >「同播共享」、自動翻譯、3D地圖、內容服務大躍進….,還有甚麼?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被全球媒體忽略的關鍵細節! >從數位門縫裡的大偷窺,蘋果已開始從量變到質變了,你注意到了沒? >蘋果也終於要臣服在數位匯流的論述下,開始拆除壁壘,因為它不開放,別人也開始挖它的牆角,準備入侵它的iPhone聖地了! >「同播共享」、自動翻譯、3D地圖、內容服務大躍進….,還有甚麼?
Thumbnail
本篇要重磅介紹一個我喜愛的公司之一: Apple,我自從2003年擁有人生第一台iPod後, 就此變成果粉, Apple的產品總是多了那一分簡約, 帶點藝術的感覺, 待會會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Apple這家公司, 也會稍微分析一下Apple的產品線及財務狀況, 最後再跟大家說說蘋果的未來以及未來股價
Thumbnail
本篇要重磅介紹一個我喜愛的公司之一: Apple,我自從2003年擁有人生第一台iPod後, 就此變成果粉, Apple的產品總是多了那一分簡約, 帶點藝術的感覺, 待會會跟大家稍微介紹一下Apple這家公司, 也會稍微分析一下Apple的產品線及財務狀況, 最後再跟大家說說蘋果的未來以及未來股價
Thumbnail
每當新品發表會結束,我們屢次不斷的聽到:「Apple 失去創新了!」這樣的言論,但事實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也許當你真正放下對「科技」的既定印象,重新理解「科技」的深意及未來可能,你才能真正看懂 Apple 正在實施的創新:Apple 生態圈+。
Thumbnail
每當新品發表會結束,我們屢次不斷的聽到:「Apple 失去創新了!」這樣的言論,但事實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也許當你真正放下對「科技」的既定印象,重新理解「科技」的深意及未來可能,你才能真正看懂 Apple 正在實施的創新:Apple 生態圈+。
Thumbnail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Thumbnail
在Apple不久前宣布一連串新的服務產品之後,許多人還是一直在重複之前的論調:「Apple就是要把大家都關在封閉系統裡,然後榨出每個人的錢來」。不過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有個更好的解釋:Apple的服務與顧客之間的信賴關係。
Thumbnail
標題的年份真的沒打錯(汗) 文章重發OP的同時,藉此重新探討蘋果的產品策略:軟硬體重度整合/銀髮族對應/精品平價化,並一瞥台灣接下來的機會和命運,以及最後的銅鋰鋅惡搞。 持續為下一篇累積能量。
Thumbnail
標題的年份真的沒打錯(汗) 文章重發OP的同時,藉此重新探討蘋果的產品策略:軟硬體重度整合/銀髮族對應/精品平價化,並一瞥台灣接下來的機會和命運,以及最後的銅鋰鋅惡搞。 持續為下一篇累積能量。
Thumbnail
蘋果的霸業究竟何時會終結?簡單的結論是這一天總會來到,但是這一天目前還看不到。
Thumbnail
蘋果的霸業究竟何時會終結?簡單的結論是這一天總會來到,但是這一天目前還看不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