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客旅是寄居的(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說句實話,當某位熱心公益熱心到我覺得不以為然的姊妹借給我這本書的時候,我有些意外:我不明白為什麼她會關注這個議題,關心這個族群。但我還是很認真把這本書讀完了,原因無他:因為這是一個我無法閃躲的議題,無家可歸這四個字像陰影一樣跟隨在我身邊,如影隨形。

我畢業開始正式工作是在2005年,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沒有保障的派遣銀行客服人員,後來為了翻身轉到沒有底薪的保險業,但我當業務員不到兩年,就遇到全球金融海嘯,我們國外的母公司也被捲進雷曼兄弟的弊案,於是保險作不下去了,我只好跑去作保全,直到我畢業後第一次憂鬱症發作。我還記得我離開金融業在2008年,可是非常奇怪的是,台灣房價非但沒有下跌,反而漲翻了天。

我父母都不是通情達理的人,好幾次,我在轉業跟待業遇到困境的時候,他們唯一處理我的方法,就是逼我立刻找到下一份銜接的工作,否則就把我趕出家門。
所以當這些關懷遊民的倡議團體說,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遊民時,我並不覺得這是一種道德上的批判或恐嚇,因為對我而言,無家者並不是他者,而是一種隨時可能發生的情境。這十年來,我不斷在面臨這樣的困境。我跟這些遊民唯一的差別是,我比較幸運,幾次差點流落街頭,都有人收容我:但那也僅只於幸運而已,我花了十年都沒辦法經濟獨立這件事讓我挫折的不得了,但在歷經了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都審視不出問題,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才開始有倡議團體開始聲明:好日子過去了,年輕人工作會越來越難找,職場上的不公平跟職涯的差距會越來越劇烈,而且這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台灣有,全世界都一樣。(比如這本:被壓榨的一代)(或這本:不穩定無產階級)

為了寫小說,我曾經認真的看了這系列日本窮忙族的專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zCOZKG8QA

非常怵目驚心,但這個影片非常客觀,而且真實:因為它是日本官方 NHK作的,它先實際採訪求職者開始,然後用微觀的方式讓妳親自去見證求職者要找到一份圖溫飽的工作有多困難,然後它才從整個大環境面去分析為什麼日本會從一個人人買得起電視,人人有房子車子,落入到一個妳可以在新宿公園看到隨處都是遊民的國家。

當時我看完影片,其實很詫異,而且憤怒:為什麼我們的社會對一個即將要發生的劇烈的不公義是旁觀的,甚至無感的?

在台灣關懷遊民的,幾乎都是少數有使命感的社工跟非營利組織,中產階級對這群人不聞不問,繼續過它們擁抱小確幸的生活,她們關心的,都是我覺得非常奢侈的議題,比如環保,比如誰當總統之類的。最氣的時候,我真的這群人就像是神隱少女當中被變成動物的千尋父母一樣--妳們關心妳們小孩的教育,卻不關心下一個世代的前途,妳們不知道這樣很自私嗎?

但在憤世了好幾年之後,我做了一個反省:如果我不是基督徒,如果我也是畢業之後進了大企業,然後在壯年的時候買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小孩,我會對這個議題有感嗎?我會願意去理解這群被稱為無家者的人嗎?

有九成的可能不會。所以某個程度我是佩服這群人的:她們在做一個非常困難的倡議

妳把這個議題挖的越深,其實妳就越凸顯這個社會的不公義,妳就會得罪到那些活在舒適圈裡的人,但妳不把議題挖深,已經被邊緣化的人自己是沒有自救能力的,到最後社會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原本只是社會問題,就會變成社會對立。

比如說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東京地鐵毒氣事件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發生的。

但畢竟這篇不是天下的獨立評論,這本書觸動我的也不是對有產階級的批判,而是那些不被社會大眾所注意的:在社會最底層當中,散發的人性光輝。
只是時間晚了,就留到下次再說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u-yang Chen的沙龍
17會員
63內容數
對於當代基督新教信仰的思辨及個人信仰經歷的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貧困不在人,而在社會」,作者湯淺誠從1995年就開始協助遊民,之後成立NPO法人自立生活「繫舟」。 本書只有兩個大主題: 一、來自貧窮問題的現場 二、來自「反貧困」的現場
Thumbnail
「貧困不在人,而在社會」,作者湯淺誠從1995年就開始協助遊民,之後成立NPO法人自立生活「繫舟」。 本書只有兩個大主題: 一、來自貧窮問題的現場 二、來自「反貧困」的現場
Thumbnail
推薦度:★☆談及過於複雜巨大的社會議題,關心或消費常常只有一線之隔。
Thumbnail
推薦度:★☆談及過於複雜巨大的社會議題,關心或消費常常只有一線之隔。
Thumbnail
大學畢了業,替代役退伍的那一年,我跟家母有了下面的對話。 「你接下來要做什麼?要讀研究所嗎?」 「沒有。」 「那你要去考技師或是考公職嗎?」 「也沒有。」 「那還是要去找工作?」 「不要......」 「......那你要幹嘛?」老媽問我。 「我想要在台灣環島一段時間。」
Thumbnail
大學畢了業,替代役退伍的那一年,我跟家母有了下面的對話。 「你接下來要做什麼?要讀研究所嗎?」 「沒有。」 「那你要去考技師或是考公職嗎?」 「也沒有。」 「那還是要去找工作?」 「不要......」 「......那你要幹嘛?」老媽問我。 「我想要在台灣環島一段時間。」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沒離開過,是空間物理上的。 而返家,則是心理上、社會關係上、文化傳統上、認同上,是時間上的。 離開都市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大概在四年多前,我剛任職於日本社會新創組織NCL與地方政府專案聘員時,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問題,是一整個階級的問題。中產階級是一個在心態上相對養尊處優的階級,這篇就跟各位聊聊為什麼中產階級需要自救。
Thumbnail
大概在四年多前,我剛任職於日本社會新創組織NCL與地方政府專案聘員時,意識到自己面臨的問題,是一整個階級的問題。中產階級是一個在心態上相對養尊處優的階級,這篇就跟各位聊聊為什麼中產階級需要自救。
Thumbnail
像這些貧困,不僅是發生在日本的二○一四,更是未來持續的惡性循環。社會支持系統該怎麼接住這些貧困?還能怎麼提供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裡沒有發聲、沒有伸出手求援(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求援)的貧困階級?社會又該怎麼在這樣的「女性貧困」裡替這些女性找出不要那麼艱難往前走的路?
Thumbnail
像這些貧困,不僅是發生在日本的二○一四,更是未來持續的惡性循環。社會支持系統該怎麼接住這些貧困?還能怎麼提供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裡沒有發聲、沒有伸出手求援(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求援)的貧困階級?社會又該怎麼在這樣的「女性貧困」裡替這些女性找出不要那麼艱難往前走的路?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