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接下來要做什麼?要讀研究所嗎?」
「沒有。」
「那你要去考技師或是考公職嗎?」
「也沒有。」
「那還是要去找工作?」
「不要......」
「......那你要幹嘛?」老媽問我。
「我想要在台灣環島一段時間。」
「......那你要環多久?」
「......大概兩年吧。」我想,老媽當年應該是一臉眼神死吧。
大學畢業替代役退伍的那一年,我跟家母有了上面的對話。
從學生時期開始搭陌生人的便車,住陌生人家,甚至在歐洲各地翻垃圾桶找東西吃,那一連串的人生經驗,漸漸形塑了我稍微比較不一樣的金錢觀及價值觀。
「旅行,並不一定要花很多錢;要好好的生活,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
我想嘗試看看什麼都沒有的離開家裡,然後看看自己在外面能夠做些什麼。
這樣子的想法現在聽起來很荒唐,但其實,如果換成二十年前,這根本是再平凡不過的事情。在我爸媽那個年代,高中畢業或還沒畢業就一個人跑到大城市,尋找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想辦法讓自己活下來,同時還要寄錢回去給家裡。在那個時代順利存活下來的他們,卻常常對著我們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想知道,如果拿掉金錢、拿掉學歷,一個沒有特殊技能也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我,到底還剩下什麼?
我發現,我還有很多很多的時間。(然後轉頭發現這是很多台灣人極度缺乏的東西)
我在網路上尋找各式各樣有趣的人或空間,然後寄信去詢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不一定要用打工換宿的方式,就算沒有吃得或住的,只要幫得上忙,我還是很樂意過去。我在環境友善餐廳幫忙洗碗,在農場拔草,也在部落幫學生課輔。
甚至連在路邊經過的店家,我都會鼓起勇氣去問有沒有什麼我幫得上忙的地方,不用錢,也不用給我吃的,我只是很閒想幫忙而已。
我試著在各地無條件地幫別人做我能做到的事情,同時,也依靠各地人們無條件提供給我的食物、住宿和交通過活。我想試試,用禮物經濟的方式在台有沒有辦法活得下去。
比如說,我在部落陪學生寫作業,但他們沒有經費,也辦法提供我食宿,卻總會出現人們聽完我的故事後,就很自然地把我撿回家。坦白說,除非我自己想,不然台灣從沒有一天真的讓我流落街頭。
我也在網路上分享我所能做的事情,比如說教丟球雜耍、搭便車教學,或是用剩食做料理,胡亂按摩或是去講故事之類的。然後就收到全台各地想邀請我去借宿的朋友。有時候是幫忙蓋房子,有時候是幫忙煮飯,有時也當清潔工打掃廁所,更多的時候,就是默默聽著不同的陌生人們分享著他們的故事。
我並沒有太執著於絕對不能用錢,只是很自然而然的,那幾個月下來我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把錢包拿出來的機會。只是自然而然的,當我要花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錢多到花不完,瞬間財富自由(?)
以前人們總說,如果你沒錢,你就會被瞧不起。我大概真的很幸運,我並沒有這樣的感受。甚至,當我沒有錢的時候,我反而可以很確定跟我互動的人都是完全真心的,不用擔心他們是為了其他目的在跟我互動。(強迫讓自己只遇的到好人)
大概這樣子過了一年吧,我在台灣各地晃來晃去,漸漸地開始舉辦免廢市集,漸漸的開始帶外國人去學校,成立沙發客來上課,然後,也漸漸的有學校邀請我去跟學生講故事,一開始,我還會不想收錢,然後堅持只拜訪我旅行剛好經過的學校,甚至還都搭便車過去。
後來,隨著邀請的學校越來越多,我的狀態漸漸不像是在環島,而是隨著不同的講座邀約去不同的城市分享,也開始收講師費。但是,在講座之外的時間,則還是用禮物經濟的方式在運作免廢市集和沙發客來上課。
這是我自己的案例,可能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如此般的順利。只是,常常聽到有人會詢問我如何不花錢在台灣過生活,我這邊可以想到最好的答案,其實並不是去佔領空屋或是翻垃圾桶,而是先去看看自己有什麼能夠幫到別人的地方,一件就好,然後不帶條件的去做,開心地去做,應該會產生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小時候大人們都說,你要先把自己的肚子餵飽,才有辦法去照顧別人,但想像一下,如果你今天是一個明明自己也還沒吃,卻把手上的麵包先分享出去的人,這個社會應該會想辦法讓你活下去吧。
「但如果你這樣子做卻還是餓死了怎麼辦?」人們擔憂。
「well,如果真的這樣還餓死,那這個社會好像也不太值得我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