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腦子不是你的腦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不少人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的「同溫層」後,都想打破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簡而言之,熱衷在社群網站上不斷挑戰不同於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喜歡到處引戰的用戶,他本身就只想著以辯贏別人為樂,本來就不存在有要與不同意見者交流的想法。因此,所謂的「讓不同意見相互對話」,可能在社群網站剛始出現,大家都還不熟悉的時候,會對它有這種玫瑰色的幻想;但現在滿大街都是社群網站粉絲團行銷能手了,大家可以問問這些所謂的社群行銷達人,同溫層到底是要打破,還是要利用?相信十個有十個都會說:要利用,怎麼能打破?又怎麼會打得破呢?主要就是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分派系;不但實際的世界如此,由人所構成的虛擬世界,亦復如是。所以,我們需要先瞭解的一件事就是:網路的同溫層是必定會出現的現象,也是不可能打得破的,我們只能利用它,無法消融它。
  然而,進一步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同溫層」的現象呢?原因很簡單: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進入網路時代後,資訊大爆炸,想要知道什麼東西,手機上查一查就可以發現了,這造成了三個主要的不幸後果:第一是我們把零碎的「資訊」,與整合性的「知識」給搞混了;第二個則是我們常常拿著似是而非的破碎資訊,大放厥詞,自以為什麼都懂,但是卻忘了:就算是資訊,也是需要整合的;並且,資訊也不能夠隨意地「去脈絡化」,也就是抽離出它本來所存在的環境,去讓人隨便去利用它來斷章取義,為己所用。第三,跟交男女朋友一樣,太容易得手的,我們就不會過於珍惜它。我們對資訊信手拈來的結果,就使得我們對自己過度膨脹,自以為是,而變得不再尊重需要長期累積,綜合使用的長期知識。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拿到了片斷的資訊,就自以為是專家,都可以上網夸夸其談,這就是為什麼造成現在社群網站上看起來群魔亂舞的原因。
  其實,從學理上也可以支持我們的這種觀察,例如法國知名哲學家傅柯所做的「知識的考掘」研究,他所要指出的,就是人們自以為是自己去瞭解的知識,其實並不真的是自己花時間去瞭解的,而是透過這個社會代代相傳下來的。所以,從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某些現象的固定反應,就可以瞭解到:你以為你所知道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去瞭解的;其實不是,而是你透過這個社會上各種管道去加諸你的頭腦裡,而讓你誤以為是你自己知道的。
  實證性的傳播研究也支持了這樣的看法,例如:一個人對社會現象的理解,並不在於他自己所知所得,這種理解,可能會來自於家庭的傳承。或許有人會說:可能也有人,他的家裡是挺藍的,但是他卻是挺綠的啊,這又要怎麼解釋呢?這有可能是:與家庭相比,他受到朋友的影響更大。所以也就是說:一個人並不是先前就知道所有他沒有經歷過的事,他一定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這種「重要他人」,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友人。
  而如果一個人,在對外的世界觀上,已經定了型之後,他就很難再改變。因為如果要由一個極端,轉變到另一個極端,除非是受到極為重大的變故;而在傳播理論中,這就叫「認知不和諧」。我們每天要處理的議題不知有多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套自動化的處理系統,來幫我們處理,乃至於篩選外在資訊。最方便的篩選器,就是我們先前已經建構出來,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概念。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試著去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個事情的不同面向,對一個已經就某議題來說,存有既定印象者,實在太困難了,不但心理面上會遇到重大的掙扎,而且還需要翻轉以往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既定印象。更有甚者,你可能還需要承認,自己以往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認錯」這件事情,說來雲淡風輕,但要做起來何等千斤重擔?與其如此,還不如維持我自己以往所建立起來的,已經用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輕鬆愉快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即使在某些特定議題上,有些人拿來護航的理由,已經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但他自己仍然甘之如飴樂在其中,這就是因為他必須要避免所謂的「認知不和諧」。一個人一定要讓外界的現象,配合自己的認知模式,這樣他自己才會過得愉快,這種情況,就叫做「避免認知不和諧」。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容忍認知不和諧,所以必須要在同溫層中,才能快樂地生活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在社群網站中,同溫層現象絕對無法消除的原因。
  總的來說,之所以會出現同溫層現象,很多時候,往往不一定是由於這種同溫層所持的,都是所謂正確的主張。人的社會,利益各不相同;有利於甲的情境,未必有利於乙,而為什麼我們會一直執著於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呢?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就知道了,答案很簡單,因為你的腦子,其實不是你的腦子。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1內容數
不管對這個世界存著如何的喜怒哀樂,總有那麼一天,一切又要歸為無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enjamin Yeh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路透社聲稱他們得到一份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會見香港商界領袖與社會賢達的閉門會議中,所說近四十分鐘的發言錄音檔。他們將其中各界關注的話題,剪輯成將近五分鐘的摘要。這份摘要可以分成四部份,一是關於大陸會不會派解放軍進香港,二是北京有沒有對反送中行動設下解決時限,三是特首對處理反送中行動到底有多少空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9年8月23號,已經打平他外叔公「佐藤榮作」擔任二戰後任期最長日本首相2798天的紀錄,也準備繼續往日本立憲以來,任期最長首相之路邁進。日本自有憲法以來,任期最長首相,是明治天皇時期的首相「桂太郎」,桂太郎當了2886天的日本首相。不過,桂太郎是日本帝國憲法時期的首相,
  美國總統川普講話素來無厘頭,大家已習以為常。不少人追蹤他的推特,除了因為他有時會在上面透露一些政策動向,也是因為他常常發表一些驚人之語。像是他之前在推特上說,他很有興趣想買下格陵蘭,就被視為笑話,但是格陵蘭的宗主國丹麥,以及格陵蘭的總理,仍然狀似一本正經地回覆川普說,歡迎美國與格陵蘭做生意,但格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報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經在一個私人場合中嘆息,說現在英國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沒有能力治理國家」。有評論認為,這是英國女王在位近七十年來,對政治人物所發表過,最嚴厲的評論。   英國女王雖然依例不能干政,但由於女王仍然是名義上的英國元首,因此她除了受過良好的國政教育之外
  已故英國知名左派史學家霍布斯邦,出了一套描述近現代歷史的系列書籍,縷述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被稱為「年代四部曲」,分別是「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與「極端的年代」。如果霍布斯邦會繼續往下寫,他會怎麼定義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呢?   或許可以叫「仇恨的年代」。   當然
  美國總統川普是個自我中心者、種族主義者,已經不是新聞。不過最近他公然槓上國會議員,還叫國會議員「回去自己的國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是川普今年7月14號清晨,又在推特上抱怨某些民主黨女性眾議員,對美國「指手畫腳」。川普批評她們「都來自一塌糊塗,政府腐敗又失職的國家」。川普說,這些人都是外
  路透社聲稱他們得到一份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會見香港商界領袖與社會賢達的閉門會議中,所說近四十分鐘的發言錄音檔。他們將其中各界關注的話題,剪輯成將近五分鐘的摘要。這份摘要可以分成四部份,一是關於大陸會不會派解放軍進香港,二是北京有沒有對反送中行動設下解決時限,三是特首對處理反送中行動到底有多少空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9年8月23號,已經打平他外叔公「佐藤榮作」擔任二戰後任期最長日本首相2798天的紀錄,也準備繼續往日本立憲以來,任期最長首相之路邁進。日本自有憲法以來,任期最長首相,是明治天皇時期的首相「桂太郎」,桂太郎當了2886天的日本首相。不過,桂太郎是日本帝國憲法時期的首相,
  美國總統川普講話素來無厘頭,大家已習以為常。不少人追蹤他的推特,除了因為他有時會在上面透露一些政策動向,也是因為他常常發表一些驚人之語。像是他之前在推特上說,他很有興趣想買下格陵蘭,就被視為笑話,但是格陵蘭的宗主國丹麥,以及格陵蘭的總理,仍然狀似一本正經地回覆川普說,歡迎美國與格陵蘭做生意,但格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報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曾經在一個私人場合中嘆息,說現在英國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沒有能力治理國家」。有評論認為,這是英國女王在位近七十年來,對政治人物所發表過,最嚴厲的評論。   英國女王雖然依例不能干政,但由於女王仍然是名義上的英國元首,因此她除了受過良好的國政教育之外
  已故英國知名左派史學家霍布斯邦,出了一套描述近現代歷史的系列書籍,縷述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被稱為「年代四部曲」,分別是「革命的年代」、「資本的年代」、「帝國的年代」與「極端的年代」。如果霍布斯邦會繼續往下寫,他會怎麼定義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呢?   或許可以叫「仇恨的年代」。   當然
  美國總統川普是個自我中心者、種族主義者,已經不是新聞。不過最近他公然槓上國會議員,還叫國會議員「回去自己的國家」,這是怎麼回事呢?   主要是川普今年7月14號清晨,又在推特上抱怨某些民主黨女性眾議員,對美國「指手畫腳」。川普批評她們「都來自一塌糊塗,政府腐敗又失職的國家」。川普說,這些人都是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生活在群體社會裡,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好壞,甚至會左右事業成敗;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如果溝通不良,總在雞同鴨講,想要與之疏遠的感覺就會漸漸地在無形中增長。人與人間的相處,透過一段良好關係的發展,無論是家庭、職場或交友,不僅可以為我們帶來溫暖和支持,也是個人成長和實現夢想的重要推手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1. 誤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 - 很多人實際上只是隨波逐流,並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這些人常常在看到某些意見時,會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 2. 站隊形成優越感: - 有些人會因為站在某個特定意見的隊伍中而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見地。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生活在群體社會裡,人際關係的好壞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好壞,甚至會左右事業成敗;無論是哪一種人際關係,如果溝通不良,總在雞同鴨講,想要與之疏遠的感覺就會漸漸地在無形中增長。人與人間的相處,透過一段良好關係的發展,無論是家庭、職場或交友,不僅可以為我們帶來溫暖和支持,也是個人成長和實現夢想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