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腦子不是你的腦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世界在歷經社群網站幾次重大的輿論惡戰後,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在社群網站上,「同溫層」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不少人在發現了社群網站中的「同溫層」後,都想打破這種現象,希望至少讓社群網站,成為不同意見得以相互對話的平台。

  問題是,可能嗎?至少到目前為止,所能夠得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簡而言之,熱衷在社群網站上不斷挑戰不同於自己的意見,而且還喜歡到處引戰的用戶,他本身就只想著以辯贏別人為樂,本來就不存在有要與不同意見者交流的想法。因此,所謂的「讓不同意見相互對話」,可能在社群網站剛始出現,大家都還不熟悉的時候,會對它有這種玫瑰色的幻想;但現在滿大街都是社群網站粉絲團行銷能手了,大家可以問問這些所謂的社群行銷達人,同溫層到底是要打破,還是要利用?相信十個有十個都會說:要利用,怎麼能打破?又怎麼會打得破呢?主要就是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分派系;不但實際的世界如此,由人所構成的虛擬世界,亦復如是。所以,我們需要先瞭解的一件事就是:網路的同溫層是必定會出現的現象,也是不可能打得破的,我們只能利用它,無法消融它。

  然而,進一步想,為什麼會有這種「同溫層」的現象呢?原因很簡單: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進入網路時代後,資訊大爆炸,想要知道什麼東西,手機上查一查就可以發現了,這造成了三個主要的不幸後果:第一是我們把零碎的「資訊」,與整合性的「知識」給搞混了;第二個則是我們常常拿著似是而非的破碎資訊,大放厥詞,自以為什麼都懂,但是卻忘了:就算是資訊,也是需要整合的;並且,資訊也不能夠隨意地「去脈絡化」,也就是抽離出它本來所存在的環境,去讓人隨便去利用它來斷章取義,為己所用。第三,跟交男女朋友一樣,太容易得手的,我們就不會過於珍惜它。我們對資訊信手拈來的結果,就使得我們對自己過度膨脹,自以為是,而變得不再尊重需要長期累積,綜合使用的長期知識。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拿到了片斷的資訊,就自以為是專家,都可以上網夸夸其談,這就是為什麼造成現在社群網站上看起來群魔亂舞的原因。

  其實,從學理上也可以支持我們的這種觀察,例如法國知名哲學家傅柯所做的「知識的考掘」研究,他所要指出的,就是人們自以為是自己去瞭解的知識,其實並不真的是自己花時間去瞭解的,而是透過這個社會代代相傳下來的。所以,從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某些現象的固定反應,就可以瞭解到:你以為你所知道的東西,都是你自己去瞭解的;其實不是,而是你透過這個社會上各種管道去加諸你的頭腦裡,而讓你誤以為是你自己知道的。

  實證性的傳播研究也支持了這樣的看法,例如:一個人對社會現象的理解,並不在於他自己所知所得,這種理解,可能會來自於家庭的傳承。或許有人會說:可能也有人,他的家裡是挺藍的,但是他卻是挺綠的啊,這又要怎麼解釋呢?這有可能是:與家庭相比,他受到朋友的影響更大。所以也就是說:一個人並不是先前就知道所有他沒有經歷過的事,他一定會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這種「重要他人」,可能是家人,也可能是友人。

  而如果一個人,在對外的世界觀上,已經定了型之後,他就很難再改變。因為如果要由一個極端,轉變到另一個極端,除非是受到極為重大的變故;而在傳播理論中,這就叫「認知不和諧」。我們每天要處理的議題不知有多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套自動化的處理系統,來幫我們處理,乃至於篩選外在資訊。最方便的篩選器,就是我們先前已經建構出來,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概念。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試著去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思考一個事情的不同面向,對一個已經就某議題來說,存有既定印象者,實在太困難了,不但心理面上會遇到重大的掙扎,而且還需要翻轉以往自己對某個議題的既定印象。更有甚者,你可能還需要承認,自己以往對某些議題的看法,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認錯」這件事情,說來雲淡風輕,但要做起來何等千斤重擔?與其如此,還不如維持我自己以往所建立起來的,已經用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既定模式,輕鬆愉快多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發現,即使在某些特定議題上,有些人拿來護航的理由,已經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但他自己仍然甘之如飴樂在其中,這就是因為他必須要避免所謂的「認知不和諧」。一個人一定要讓外界的現象,配合自己的認知模式,這樣他自己才會過得愉快,這種情況,就叫做「避免認知不和諧」。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容忍認知不和諧,所以必須要在同溫層中,才能快樂地生活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在社群網站中,同溫層現象絕對無法消除的原因。

  總的來說,之所以會出現同溫層現象,很多時候,往往不一定是由於這種同溫層所持的,都是所謂正確的主張。人的社會,利益各不相同;有利於甲的情境,未必有利於乙,而為什麼我們會一直執著於我們認為正確的事呢?從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就知道了,答案很簡單,因為你的腦子,其實不是你的腦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存乎一心-avatar-img
2019/09/18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長背景,自己的價值標準,每個人都不同,都是條件性的相對價值標準,基本上爭論是荒謬的,攻擊別人的價值標準也是荒謬的,為什麼?因為你吵不出一個絕對性,你只是想讓別人也接接受你的相對標準,而你的標準卻沒有一個絕對性。(科學有絕對性,因為真理只有一個,人的意識形態卻都是相對。)
avatar-img
Benjamin Yeh的沙龍
6會員
31內容數
不管對這個世界存著如何的喜怒哀樂,總有那麼一天,一切又要歸為無有。
Benjamin Ye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27
距離2020年11月3號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100天的時候,美聯社做了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川普的支持率,來到了32%的新低點,更有高達八成的人認為,川普的防疫政策是錯誤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向淡化新冠病毒疫情的川普,突然警覺了起來,而且還戴起了他最不願意戴的口罩。 一向以開除人為樂的川普,現在應該
Thumbnail
2020/07/27
距離2020年11月3號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100天的時候,美聯社做了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川普的支持率,來到了32%的新低點,更有高達八成的人認為,川普的防疫政策是錯誤的。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向淡化新冠病毒疫情的川普,突然警覺了起來,而且還戴起了他最不願意戴的口罩。 一向以開除人為樂的川普,現在應該
Thumbnail
2020/06/10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疑似遭警方執法過當鎖喉致死,引發幾乎蔓延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但是「有種族歧視」這個社會現象,與把佛洛伊德視為警方疑似因種族歧視執法的受害者,而無視佛洛伊德卻是到死之前都在犯罪,這是兩回事。 任何一起看似悲劇的大事件,之所以會以「悲劇」為名,就是因為它足以牽動人們
Thumbnail
2020/06/10
美國明尼蘇達州非裔男子喬治.佛洛伊德疑似遭警方執法過當鎖喉致死,引發幾乎蔓延全球的反種族歧視運動,但是「有種族歧視」這個社會現象,與把佛洛伊德視為警方疑似因種族歧視執法的受害者,而無視佛洛伊德卻是到死之前都在犯罪,這是兩回事。 任何一起看似悲劇的大事件,之所以會以「悲劇」為名,就是因為它足以牽動人們
Thumbnail
2020/05/27
  中共始終不滿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建成了一個富強的新中國;香港人之所以不認同他們,是因為一直都想當個英國人。其實中共想錯了,香港並不是一直都服從英國的,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67年發生的六七暴動。當然,六七暴動有一部份原因,是由於當時中共,聯合香港左派,在內部煽動;可是,若不是香港社會當時貪污腐敗
Thumbnail
2020/05/27
  中共始終不滿的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建成了一個富強的新中國;香港人之所以不認同他們,是因為一直都想當個英國人。其實中共想錯了,香港並不是一直都服從英國的,最知名的例子就是1967年發生的六七暴動。當然,六七暴動有一部份原因,是由於當時中共,聯合香港左派,在內部煽動;可是,若不是香港社會當時貪污腐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我們都很自然地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人,一起分享興趣和觀點。這種抱團取暖的感覺很舒服,讓人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接納。然而,這種舒適區其實也有一個隱藏的陷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同溫層」。 擁有相似觀點的人聚在一起,會讓我們的想法得到確認和強化,這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這個同溫層裡,便會忽略外面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