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說的話,千萬別太在意,因為說話的人有嘴,卻不一定有腦。」
這是網路上常看到的一句話。這句話說出的人生中一些現實面。心理學有一個理論叫做「羊群效應」,意思是群眾就像「羊群」,大多是從眾、盲目的。
整個社會的文化,就是一個從眾的文化。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家庭學到這個觀念,並且內化成為核心信念。很多人內心相信,人多就是好的。但,多數人的意見就真的是好的嗎?所謂「多數人」的意見,真是多數人仔細思考、進行價值判而給出的意見嗎?其實,群體裡面很多人是默默無聲的,他們屬於沉默的一群,聲音並沒有表達出來。在「媒體」上聲量大的聲音,只代表著有發聲的人的意見,卻不代表「沉默群眾」的意見,因此,只是「那些人」的聲音,卻不是真正群眾的聲音。此外,就算多數人真表達了,也末必是在獲得全面、完整的資訊、進行獨立判斷之後才表達的。因此,所謂「多數人」的聲音,並不代表真正群眾的聲音,也不代表是真正的真理。但,群眾就像「羊群」,總是「從眾」又盲目相信「多數人」的聲音。在此,要自己謹慎,別讓這種「從眾」的心態與文化,干擾了自己的心。
舉例,當自己做一些事情,身邊某個人不爽的時候,也許會說:「妳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這句話正是使用「從眾」、「群體的壓力」來質疑妳,要妳聽他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別人」。這句話中的「別人」就是那個說話的人。那個「說話的人」不爽,卻又不直說自己不爽,就用看不見的「別人」製造群體壓力。通常,這種人大多自視甚高,不理會別人的意見,因此,如果妳用同樣的招式說他:「你這麼做,別人會怎麼看?」他就會回答說:「我才不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做我自己就好!」社會上,通常操弄別人的人「並不從眾」,而大多數「從眾」的人就被操弄了。因此,當身邊某個人用「別人」給自己壓力,請記得:沒有別人!
年紀夠大了,在世界閱歷夠多了,就會發現:基本上,人都是兩套標準的!有一個「上車、下車理論」說得很清楚。公車到站了,車上的人總希望先下車,別人再上車;候車的人則希望先上車,別人再下車。那麼,到底是先上車呢?或者先下車呢?其實,共同訂出某個規則,大家一起遵守就好。任何事依規則辦理,不必用正義與道德綁架別人,也不要被別人綁架。
兩套標準到處可見。看妳順眼的人,聽妳說話小聲,就稱讚妳輕聲細語很好聽,但,看妳不順眼的人,就說妳氣場太弱,在社會上很難生存。兩者都有某些道理。但,何必站隊呢?「我對看我順眼的人就輕聲細語,對看我不順眼的人就大聲一些。我的說話很有彈性,不被別人的意見左右!」這是內心該有的態度!
在這個多元複雜的社會,要守好自己的本心。別人說什麼,聽聽就算了,左耳進、右耳出,不必留在心裡!如果別人說什麼,自己的心就跟著動,隨著別人的意見而忙亂,最後受傷害的只會是自己。
如果真的受傷了,再去找那個人理論,他也只會拍拍屁股,說:「誰叫妳要相信啦!」他會嘲笑一番,又轉身離開,留妳一個人自己療傷。因此,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因為說話的人有嘴,卻不一定有腦。」
🌳查爾斯的身心靈沙龍,晨光雨露系列,每天早上6時發文,分享新時代的正能量,歡迎追蹤、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