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地圖》如果沒想過這3個問題,未來沒有你的工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數位科技的演算法,將如何影響同溫層、工作機會、勞資差距

這是本怎樣的書

如果你預期《未來地圖》是一本著重在講「未來」的書,那你就錯了。作者歐萊禮(Tim O'Reilly)是一位乘著數位浪潮前進,在矽谷頗具名望的科技先鋒。這本書他先講「歷史」,再剖析「現況」,並揉入「未來」的可能樣貌。
這本書前半段講述的是數位時代的歷史,彷彿讓你乘著時光機回到昔日的矽谷,親眼見證這個科技重鎮的發跡茁壯歷程。
這本書後半段剖析眾多的科技產業,以法規、政策、體制的不同觀點去思考和辯證,解析造成現況的成因,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
全書主題圍繞著「數位科技」對於工作、商業、經濟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激發讀者們思考該如何面對,以及掌握自己處於數位洪流中的哪個位置。

1.科技加劇了同溫層現象?

同溫層」的現象,在美國稱作「過濾泡泡」 (Filter Bubble)。這個現象的出現,在於演算法的推波助瀾。社群媒體的演算法由流量與按讚數主導,呈現給閱聽者容易參與互動的資訊,肯定他們的偏見,強化他們的信念,並鼓勵他們與好惡相同的人在線上交流。
演算法讓你可以投己所好,但是也大幅減少你接觸到不喜歡事情的機會。雖然對閱聽者的情緒是舒服的,但是以觀點和思考的角度而言,反而是很封閉的。
作者抨擊道:「媒體太渴望被搜尋引擎和社群媒體關注,流量驅動的報導風格氾濫,即使是最優秀的媒體也不惜炒作、製造爭議的假象等伎倆來博得眼球」。
至於如何跳脫同溫層進行思考,《知識的假象》書中有個很好的建議,可以軟化極端的態度,拉近兩邊的立場。以政策討論為例:
  • 你可以試圖找出這項政策的「因果脈絡」,說明政策會造成的「具體影響」,這些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 不要論述既有觀點的「理由」,不要總是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不要只著重於政策反映的「個人價值/信念」。
另外,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我們活在一個充滿演算法的世界,但人類的偏見仍左右了演算法的結果。例如前陣子預測犯罪的人工智慧就被批評,把黑人標為高風險再犯的比例,是白人的兩倍。
作者說人工智慧的重點在於,要保證我們訓練的訓練資料沒有「內在偏差」的特徵。但是,畢竟人工智慧仍是「人類」設計的,其內部特徵的選擇,總會存在人類的偏見,目前仍是難解的議題。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ining data are much more important to the result than the algorithm.
對於人工智慧而言,訓練資料的特徵比起演算法來的重要許多。

2.科技搶走人類的工作機會?

這本書探討另一個重點,在未來的世界裡,機械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後,人類是否完全沒有價值?
這個議題《21世紀的21堂課》作者哈拉瑞也有著墨。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這句:「以前人類為了自己的勞力價值向資方抗爭,未來將為了自己的無足輕重向資方抗爭」。哈拉瑞悲觀地推測,勞方很可能會敗下陣來,因為要反抗「無足輕重」要比反抗「剝削」來得困難許多。
相較起來,歐萊禮顯然是一個樂觀的科技人,他提醒我們不要陷入用自動化把人的工作「取代」的窠臼。而是要去思考,取代「重複、枯燥、冗長」的工作內容之後,如何解放人類特有的關懷、創意、彈性。
他引用誘人利潤不滅定律:「當某樣東西商品化後,其他相鄰環節的東西會變得更有價值」。也就是當機器將依些重複性、機械化的勞動商品化後,真正由人類貢獻的成果將變得更有價值。他呼籲我們應該重視而非忽視人的付出,賦予關懷應有的經濟價值。
機器,平台,群眾》書中也有類似說法。最不會受到科技影響的職務或工作:愛心、榮耀、困窘、極度、正義、團結等。電腦雖然愈來愈善於辨識表情及聲音,但目前只有人類才能運用這些,去應付人類的情緒。
如果對於哈拉瑞在 《21世紀的21堂課》 的論調帶有疑惑(或恐懼)的讀者,不妨讀看看《未來地圖》,從科技人的視角切入分析,有助於激發不同的想法。無論是哪種論點,重要的是自己得深入「思考」,歐萊禮給讀者這句話:
The time you spend thinking about your values will help you do better work.
花時間去思考自己的價值將有助於你做得更好。

3.科技擴大了勞資差距?

歐萊禮在書中多次抨擊資本主義市場「創造最大的股東利益」這個原則。它不但讓股東口袋滿滿,也讓企業經理人領有巨幅高薪,且常常為了創造股東利益,短視近利,不做長遠考量。
這個原則也激勵並迫使企業以追求短期利潤為優先,人類只不過是需要被削減的「成本」罷了。企業削減員工,不是受制於以供需決定價格的真實商品和服務市場,而是基於由慾望和貪婪來操控價格的金融市場。
It’s essential to get beyond the idea that the only goal of business is to make money for its shareholders.
必須跳脫商業目標只是為了替股東賺錢的想法。
尤其當「創造最大的股東利益」跟「用科技取代人力」這兩個老舊觀念結合的時候,無足輕重的「勞方階級」就會首當其衝,這也是作者最不願見到的景象。
歐萊禮引述法規和例證,說明現行經濟規則鼓勵把收益,分配給「消費者」和「股東」,反而由「勞工」和「納稅人」承擔損失。隨著科技的推波助瀾下,只對股東負責的規則,會造成越來越不健康的經濟制度。
歐萊禮反思到基金公司Vanguard和運動用品公司REI兩個例子,其公司利益完全與客戶和勞工利益完全契合。
  • Vanguard為1000萬名投資者服務,持有公司基金的客戶就是公司的股東。它不對外部股東負責,把利潤回饋給客戶和自家員工,勞方不再是削減的成本。
  • REI在客戶成為會員的同時,也讓客戶成為公司的共有者,600萬會員24億美元營收,只和會員分享利潤,公司沒有外部股東。
在《夠了》書中Vanguard創辦人柏格更仔細地說明,還利於客戶的初衷和他對商業模式的省思。我很嚮往這種回饋於客戶的經營方式,也是我不停在思考的商業模式。

從歷史地圖到未來地圖

未來地圖》是本厚達400多頁的書,但其內容之廣泛,讀完這本書彷彿讀了好幾本書。感受到歐萊禮寫作這本書的野心很大,也讓我體悟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
為什麼一本看似在說「未來」的書寫了這麼多「歷史」,其實不令人意外。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作者顏擇雅說的這段話足以說明:「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
而對於現況,則要深刻地反省和質問,如作者所說:「如果見識侷限於過去,那麼將很難看清未來」。如果我們安於熟習的環境,不接觸新想法,過去的畫面就會烙印在大腦裡,讓過去的陰影壟罩現在。
最後,我的感想是,保持終身學習的熱情和開放的態度,持續且規律地吸收、思考、執行,才能在未來地圖中佔有自己得一席之地。摘錄作者這句話做結:
Love of learning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specific skills that will soon be out of date.
比起隨時有可能被淘汰的特定技能,對於學習本身的熱愛才是至關重要。

若喜歡這本書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原始文章發表於閱讀前哨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9會員
41內容數
【這是一個愛書人的筆記.書評.推薦.實踐】 嗨!我是站長Waki瓦基,我是愛書人、投資人、經理人;我喜歡閱讀,更喜歡透過文字去紀錄、反芻自己的思緒與收穫。在閱讀前哨站與您分享,跨領域書籍的閱讀心得和感想,以及我親身實踐和精煉之後的見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aki 瓦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落實行動和堅持信念,跑向沒有終點線的人生】這本書在說什麼?《跑出全世界的人》是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的回憶錄,他用平實真誠的口吻描述創建NIKE的過程中,「為何」堅持初衷、「如何」不畏困難邁步向前、「什麼」軼聞趣事讓這段旅程充滿戲劇色彩。
【成為自己需要同等的耐心與嚴謹,以及永不放棄成長的可能】為什麼我對這本書有興趣?在選讀《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這本回憶錄之前,第一次聽聞前任美國總統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是看到媒體曾報導她的名言:「沒有任何一個男孩可愛或有趣到值得妳為他放下書本」。
【《獲利世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綜合書評和親身實踐】這兩本書是貨真價實的商業策略「工具書」,概念非常具體、方法完全可執行、全彩圖像化的呈現方式,透過一張「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將原本抽象複雜的商業元素「畫」成視覺化的清晰理解。
【不要讓內向的個性限制了自己,擺脫職場邊緣人的命運】對這本書《安靜,就是力量》產生興趣,是因為先看過了作者蘇珊的TED演講,這段也是Bill Gates最喜歡的演講之一。Susan提到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外向為主,把內向當成一種症狀來矯正,卻很容易忽視了內向特質的美好和存在的必要。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原子習慣》的綜合應用】 我們想要改變習慣,莫過於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掌握更多的人生自主權。透過有效的習慣改造指南,轉化那些虛擲時光、百害無益的舊習,擺脫直覺式、本性式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打造出高度自律的生活。
【一個社會邊緣的失學女孩,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震撼教育】從書評網站 goodreads 2018年度最佳選書的自傳分類裡,挑中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本主題鮮明的自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故事。
【如何落實行動和堅持信念,跑向沒有終點線的人生】這本書在說什麼?《跑出全世界的人》是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的回憶錄,他用平實真誠的口吻描述創建NIKE的過程中,「為何」堅持初衷、「如何」不畏困難邁步向前、「什麼」軼聞趣事讓這段旅程充滿戲劇色彩。
【成為自己需要同等的耐心與嚴謹,以及永不放棄成長的可能】為什麼我對這本書有興趣?在選讀《成為這樣的我:蜜雪兒‧歐巴馬》這本回憶錄之前,第一次聽聞前任美國總統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是看到媒體曾報導她的名言:「沒有任何一個男孩可愛或有趣到值得妳為他放下書本」。
【《獲利世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綜合書評和親身實踐】這兩本書是貨真價實的商業策略「工具書」,概念非常具體、方法完全可執行、全彩圖像化的呈現方式,透過一張「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將原本抽象複雜的商業元素「畫」成視覺化的清晰理解。
【不要讓內向的個性限制了自己,擺脫職場邊緣人的命運】對這本書《安靜,就是力量》產生興趣,是因為先看過了作者蘇珊的TED演講,這段也是Bill Gates最喜歡的演講之一。Susan提到現代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外向為主,把內向當成一種症狀來矯正,卻很容易忽視了內向特質的美好和存在的必要。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和《原子習慣》的綜合應用】 我們想要改變習慣,莫過於想成為更好的自己,掌握更多的人生自主權。透過有效的習慣改造指南,轉化那些虛擲時光、百害無益的舊習,擺脫直覺式、本性式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打造出高度自律的生活。
【一個社會邊緣的失學女孩,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震撼教育】從書評網站 goodreads 2018年度最佳選書的自傳分類裡,挑中了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本主題鮮明的自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作者認為AI,它不特屬於哪一個產業,在一定時間成熟之後,它充斥你我生活之中,就是像水電一樣的自然。有很多人還搞不清楚它的未來發展到哪裡? 當這變化還很劇烈時,過早投入反而浪費時間與成本,所以作者的洞見是:什麼是你我最珍貴的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以理解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是值得每一位科技愛好者和預測愛好者閱讀的一本書。它探討了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預測,並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和全面的視角。此外,這本書對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和各行業的預測都十分準確,因此對於瞭解未來科技趨勢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現在都在探討AI成形後的社會模式 每一個階段的習慣科技都只是為了我們人類的需求很誕生 不過在現階段的認知我認為人類始終能掌控科技 因為 AI人工智能最厲害的是"計算" 而我們人類最厲害的是"算計" "計算"靠的是公式."算計"靠的是想像 有算計的是世界才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的崛起,各種生成式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然而,在AI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未來會不會被AI取代。《未來力》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焦慮而誕生的。
Thumbnail
作者認為AI,它不特屬於哪一個產業,在一定時間成熟之後,它充斥你我生活之中,就是像水電一樣的自然。有很多人還搞不清楚它的未來發展到哪裡? 當這變化還很劇烈時,過早投入反而浪費時間與成本,所以作者的洞見是:什麼是你我最珍貴的價值?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以理解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是值得每一位科技愛好者和預測愛好者閱讀的一本書。它探討了未來社會和經濟的預測,並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和全面的視角。此外,這本書對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發展方向和各行業的預測都十分準確,因此對於瞭解未來科技趨勢有很大的幫助。
Thumbnail
隨著AI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醒我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工作的意義。全民基本收入和服務可能是應對職業變革的一部分解決方案,但根本的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如何在這個被AI塑形的新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Thumbnail
在《科技大歷史(上):不想超級焦慮和迷惘,就要懂科技趨勢的底層邏輯》中,我們深入探討了科技進程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了解科技的底層邏輯是降低個人焦慮的關鍵,透過回顧人類與科技的共同歷程,我們得以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洞悉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和文明。掌握溝通和人文素養成為在AI時代保持人性的關鍵。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21世紀是網路演算法的時代,人們提供數據,AI(人工智慧)演算數據,在AI可連結、可更新的強大優勢下,人們部分的工作將被AI取代。但科技取代工作不是現在才有的問題,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1769瓦特改良蒸汽機),自動化、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便逐漸取代看天吃飯、手工勞動的生產方式。雖然當時也有
Thumbnail
現在都在探討AI成形後的社會模式 每一個階段的習慣科技都只是為了我們人類的需求很誕生 不過在現階段的認知我認為人類始終能掌控科技 因為 AI人工智能最厲害的是"計算" 而我們人類最厲害的是"算計" "計算"靠的是公式."算計"靠的是想像 有算計的是世界才
Thumbnail
關於這本書,我認為...... 《深度數位大掃除》是一本出乎意料的優質好書。 自從社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陸續問世,對於科技如何快速進展,進而滲透人類生活的相關研究已屢見不鮮。原以為這類主題大概是敘述科技對人類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一些老生常談的方法來杜絕。 但這本書卻提供另一個
Thumbnail
★看似客觀中立的機器運算,可能在學習人類提供的資料後,再複製社會偏見與歧視,形成「自動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