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書《創新有理》後記/程天縱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有學者認為,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要避免這個結果,人類必須更加「創新」、有更多的「創業」,讓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更民主化和自由化。因此,創新和創業是人類社會維持優勢的必要途徑。

raw-image
編按:本文為預定2022年2月初出版的程天縱老師第六本新書《創新有理:程天縱讓創新遍地開花的心法與實踐》後記。相關出版與活動資訊列於文末,歡迎參考。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諾瓦.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以希伯來文出版了三本書,正體中文版分別是天下文化出版的2014年《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2017年的《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以及2018年的《21世紀的21堂課》。

簡體中文版方面,則是由北京中信出版社分別在同年推出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今日簡史》。

根據這三本書的總結,20世紀困擾人類的三大問題是饑荒、瘟疫、戰爭;而人類則是以科學方法,解決了這三大問題。進入21世紀之後,人類將會面臨的挑戰是什麼呢?從過去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他預言將會是長生不死、幸福快樂、以及追求神的力量。

克服人類的三個新挑戰

要克服這三個新的挑戰,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來達成;但無限制的科技發展,將會讓科技失控,導致人類的退化,失去對地球的主宰權;可能取而代之的,將是電腦、網路、人工智慧等構成的無機生命新物種。屆時這個新物種對待人類,或許就會像今天的人類對待所有的動物一樣。

他認為,20世紀的「人」在經濟和軍事領域,仍然是不可獲缺的主角;也就是說,經濟的進展和戰爭的發動,仍然需要靠「人」。

但進入21世紀之後,更高科技的智慧製造和自動化,將會取代生產線上的工人;由於核武的出現,世界大戰不可能再發生,否則就是全面毁滅的自殺行為。即使有小規模的戰爭發生,主要的戰鬥武力也將會由機器人、無人機來擔綱。

這些聽起來都像是好事,但在經濟和軍事領域都會讓人類的價值逐步降低,最終變成無足輕重。

而醫療方面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提升;從生物科技、基因工程、仿生工程、到無機生命,初衷都是為了「治療」,將有缺陷的人恢復健康,使得人人「平等」。

但是醫療的發展很難拒絕「升級」的誘惑;尤其是富人的財力支持下,變成「提升能力」的昂貴科技,最終造成能力「不平等」的結果,就可能會出現具有「神的能力」的新物種。

混沌的未來

作者赫拉利利用了「混沌系統」來解釋他寫這幾本書的目的,並不是預測這些趨勢必將發生,而是希望提供讀者們思考其他選擇,使得這些情況不會發生。

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級」和「二級」混沌系統,希望讀者能夠得到啟發,提出建議,使得他的預測不會發生。

所謂一級混沌系統,是用科學方法和模型,使得預測越來越準確,但是不會改變預測結果的發生,例如異常天氣;而二級混沌系統,則同樣是用科學方法和模型,使得預測越來越有道理,但是結果越來越不可能發生,最後導致預測完全不正確。

例如推崇共產主義的馬克思預測,受剝削的勞工階級將群起反抗,而且將從歐美開始,然後擴散到開發中國家;然而,歐美的資本家和政府也會讀書,他們相信了馬克思的預測,因此採取各種措施,例如減稅、改善勞工福利等等,讓馬克思的預測不會發生。

我的第二人生都在科技產業擔任專業經理人,所以就針對我熟悉的「經濟」和「科技」兩個領域,來談談我的感想。

失業的問題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不會取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造成大失業潮?

人類是有機生命,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是無機生命。由於科技的進步,無機生命可以擁有高於人類的智慧;但作為有機生命的人類,卻同時可以擁有「智慧」和「意識」。所謂意識,就是愛恨、情仇、善惡、苦樂等等情感與道德判斷。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做「不適合人類做」的工作,或是擔任比人類更有效率的工作;而人類則可以慢慢轉型到「基於意識而產生」的創造性工作。

因此而產生的短暫失業問題,可能無法避免;但是隨著時間的改變,人類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從而逐漸解決短暫的失業問題。

機器學習與創新

在數學、邏輯、哲學三大科學方面,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在數學、邏輯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是無法進入哲學的領域;因為哲學是建立在心智和意識之上的,而人工智慧再怎麼強大,仍然還無法擁有獨立的心智和意識。

況且機器人要透過深度學習才能夠得到智慧,而學習的材料還是需要靠人類提供。

雖然人工智慧在西洋棋或圍棋的領域,也可以不必透過學習前人的棋譜,就自己創造出全新的下法、而且是專業棋手從來沒有使用過的招數,但這還不能算是創新。

因為棋局的規則、棋盤、棋子都已經受到規範和限制;而在受限制的範圍之內,即使有新的招式,也只能算是創意。真正的創新,是在於突破棋局規則、或是發明全新的遊戲模式,而這一點只有擁有心智與意識的人類才能做到。

市場的法則

市場永遠是由「需求」與「供應」兩端所組成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或許可以取代人類在供應端的一些工作,使得產品或服務更有效率、得到更大的產出、並且具有更高的品質。

但是在需求端,一定是以人類的需求為主流;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需求與其相比,就微不足道了,可以忽略不計。

人類在自由市場的經濟模型裡,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人類有著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仔細分析現今的產品和服務就可以發現,滿足生理需求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小,滿足心理需求的產品比重越來越大。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在需求端,有什麼樣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呢?我無法想像的是,一個在供應和需求兩端,都是由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構成的市場,將會如何存在?

另外一個重要的市場法則,就是在供應端不允許壟斷,競爭才會進步。如果在某個國家、甚至全球市場,供應端全部由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來組成,那麼就會形成壟斷,沒有競爭。

只要杜絕壟斷,鼓勵競爭,那麼人類在市場的供應端,仍然具有許多優勢。因為人類獨具的意識,就是產品差異和企業競爭的最主要來源;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因為沒有意識,也就不會有差異和競爭出現。

神人的出現

將來真的會如同赫拉利的預言,出現具有「神性」和「神力」的超級人類嗎?依他的說法,能夠壟斷大數據和演算法的企業老闆、以及國家的領導者,最有可能透過生技、仿生工程、腦機連結,和最先進的醫療科技,將自己變為神人,而其他所有人類就變成低等生物,不再具有任何重要性。

我並不否認這個可能性,但是企業需要受到法律的規範,科技也需要受到倫理道德的規範;如果政府能夠發揮作用、立法約束,那麼產生壟斷性大企業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而國家領導人是否有可能透過掌握的權力與資源,將自己變為神人呢?唯一可能發生的地方,就是專制獨裁的國家。民主體制的國家,權力和資源都會受到監督與制衡,產生神人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

解決方案

避免赫拉利所預言的現象出現,我認為必須透過以下三股力量。

1. 創新:

在固定的範圍和限制的規則內,人工智慧確實可以做到勝過人類的小規模創新,例如下棋、無人駕駛、無人飛機、門診醫療、法庭判例、投資分析等等。

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7年的著作《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中提出了「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以及以此種創新技術衍生的各種應用場景。

這種由0到1的創新科技,和成千上萬衍生自人類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全新應用場景,就無法由需要學習、而又沒有意識的人工智慧做到;因為,人工智慧沒有「想像力」。

2. 創業:

或許人工智慧可以依據大數據分析、瞭解個別用戶的消費模式和使用習慣,以掌握更精準的消費需求,再進一步透過腦機接口,直接控制消費者產生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似乎再怎麼厲害的人類行銷企劃專家,都無法與它競爭。

但是,透過相同的大數據、電腦的計算力與演算法、同樣的腦機接口技術,產生的行銷策略結果應該都會趨向一致,沒有差異;最後極可能會產生形成壟斷的單一標準,而不再有競爭。

如果消費者的需求可以被人工智慧操控,消費者就不會產生新的需求,市場的供應端就很容易被壟斷;於是造成一個沒有新需求、沒有新產品、不必有新的競爭者出現的單一市場。

結果是,企業不必融資、沒有股票市場、沒有金融體系,造成經濟停滯的現象。不知道經濟學者將如何評論這樣一個經濟體制?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如果這樣一個市場經濟體制真的會出現,唯一能夠避免的方法,就是鼓勵創業;唯有市場競爭能夠促進進步、避免壟斷。

1997年出版的暢銷書《富爸爸窮爸爸》提到過:「聰明人要雇用比你更聰明的人,來幫你做事賺錢」。人工智慧已經在許多領域證明,比人類更聰明更有智慧,所以這本書所說的道理,應該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如果人類夠聰明的話,應該讓人工智慧為人類做事;如果反過來,是人類為人工智慧做事的話,那麼人類肯定會落入失業的困境裡。

未來的人類有兩條路可以選:「創業」或是「就業」。如果是就業,就要懂得駕馭人工智慧,讓它為我所用,才不會發生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的窘境;如果是創業,也要懂得讓人工智慧成為自己的核心能力,才能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健康的產業,必須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競爭者,才能繼續創新和進步。如同《長尾理論》一書所言,任何產業都會有許多形成「短頭」的大企業,也有無數小企業組成的「長尾」。

網路科技的發展,使得產業的創新與競爭起了重大的變化: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究其原因,可以總結一句話,就是「創新來自長尾」,也就是科技讓小企業更有競爭力。

3. 走向民主化的政府和科技

奉行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的民主體制國家,才能夠鼓勵創新和創業,才會訂定科技發展的道德規範與規則,避免科技和市場的壟斷。

通常在一個創新科技「誕生」的階段,新科技應用都由少數人開始;也因為如此,新科技的能力和使用都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時候就如同「專制體制」階段。

隨著產品和技術生命週期的發展,進入「快速成長期」時,各種新應用如百花齊放百鳥齊鳴,沒有單一標準,就如同進入「民主體制」。

科技的專制到民主

讓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

當電話剛出現的時候,企業和家庭使用「固定電話」都必須透過電信局的撥接,這就如同專制獨裁階段;接著出現了「按鍵電話」,企業和家庭用戶就擁有了自己的交換機(PBX),可以同時使用多個號碼,脫離電信局的控制,這就朝向「民主化」跨了一步。

接著出現了使用數位增強無線通訊技術(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DECT)的「無線電話」(Cordless Phone),使話筒脫離了話機,讓用戶可以在室內移動。

最後出現了手機,不但可以在戶外行動中使用,更可以讓用戶下載各種應用App到手機中使用,實現了通信的「自由化」。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電腦,早期問世的電腦是「大型主機」(mainframe),接著出現迷你電腦(minicomputer),將計算能力分散到更多的企業用戶。這時候的電腦使用都要透過MIS部門的控制,就像「專制體制」一樣,使用者必須使用連接到電腦主機的終端機(terminal),所以只要MIS部門關機,就無法使用了。

然後推出了智慧終端(smart terminal),讓本地用戶在終端上有計算和儲存的能力,脫離了主機的控制;即使主機關閉了,終端用戶仍可使用。這就是「民主化」的第一步。

接著出現了桌上型電腦(desktop computer),讓使用者的本地計算和儲存功能更大程度的增加了;而進入千家萬戶的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就達到了「民主化」。

最後出現了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和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讓使用者可以在戶外使用並且自由移動,這就達到了「自由化」。

新科技的發展,如同政治潮流一般,一定會從「專制體制」走向「民主化」和「自由化」。

如果新科技和政府都實現了民主化和自由化,那麼赫拉利所預測的,具有神性和神力的少數超人類,就不可能出現。

總結

赫拉利所擔憂的: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人類就形同滅亡了。

要避免這個預測的發生,我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要鼓勵人類更加「創新」和更多「創業」;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必須更加「民主化」和「自由化」。

這本書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要增強人類的「創新」能力,就要從「第一人生」階段,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開始。

進入第二人生以後,則強調「跨界才能創新」,因此本書有許多章節都強調,從製造業看服務業的創新,從科技業看傳統產業的創新,從企業看政府、政黨和宗教的創新,等等的重要性。

元宇宙(Metaverse)是個結合虛擬和實體世界的「創新」科技,創造商機增加「創業」機會外,還可以打破性別、種族、階級、民族、國家等等的界線和藩籬,使全世界更加的「民主化」和「自由化」。

要避免赫拉利預測的發生,就必須從「創新」開始,因此我選擇了「創新有理」來作為本書的書名。


新書活動資訊

4/17《創新有理》新書講座

  • 購票費用:講座899元、套票(講座+書)1,199元。
  • 購票網址:https://pse.is/3zfl2a
  • 講座時間:2022年4月17日(日)14:30-16:30
  •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 備註:新書講座為實體活動,如因疫情關係,政府單位不允許舉辦實體活動,則轉為線上講座(時間不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吐納商業評論的沙龍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7
「管理者」設計流程的真正重點,在於:流程越簡單越不會出錯、沒有作用的動作不要做、尤其是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讓別人產生期待。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來回顧自己這次確診的經歷,我可以斷定許多問題出在政府的組織架構、和其分工合作上。政府組織架構和企業的不同,造成了在防疫過程中不同單位間的整合問題。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2022/07/06
在疫情之中,「恐懼製造鏈」充斥每個角落;不管有意或無意、善意或惡意,每天都有人製造恐懼。但恐懼在傳播之後往往會失控,造成可怕的後果。所以每個人都必須瞭解散佈恐懼之後可能造成的惡果、謹慎發言,避免自己遭到反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攤開人類發展的歷史,從狩獵採集時期的泛靈論、農業社會的一神論到科學革命的神人(人文主義),就是一步步追求不凡的過程。本書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過去的三大問題:1.飢荒、2.瘟疫、3.戰爭,未來皆將隨著食物科技、醫學研究、人道主義的發展獲得弭平,那麼何謂人類面
Thumbnail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Yuval Noah Harari  2017 天下文化 作者藉由整理歷史,提出全新的觀點思考人類的未來。
Thumbnail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 The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Yuval Noah Harari  2017 天下文化 作者藉由整理歷史,提出全新的觀點思考人類的未來。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後機器人的時代 人類歷經了機器人遍行世界各個角落之後的省思 許許多多的面向早已不復從前 過去的日子早就已經注定是回不回去了 自己創造的產物,終將自己來收拾善後 在那個擁抱機器的時代 所謂的機器就是絕對的理性和邏輯 人們在行為上相信機器會遵照著一切理性判斷 但在態度上又懷疑總有一天機器會產生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後機器人的時代 人類歷經了機器人遍行世界各個角落之後的省思 許許多多的面向早已不復從前 過去的日子早就已經注定是回不回去了 自己創造的產物,終將自己來收拾善後 在那個擁抱機器的時代 所謂的機器就是絕對的理性和邏輯 人們在行為上相信機器會遵照著一切理性判斷 但在態度上又懷疑總有一天機器會產生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在科技的進步下,有一個問題顯得越來越迫切,就是人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能決定哪些東西可以去除,哪些東西可留下。最早爭執的是自然環境的保護,再來是文化生活,最後甚至可能是人自己本身,討論人的肢體、心智,要留下什麼,怎麼留下
Thumbnail
科技的重要性永遠不是「能不能做到」、「會不會可行」,而應該專注思量的是,基於倫理,「該不該這麼做?」
Thumbnail
科技的重要性永遠不是「能不能做到」、「會不會可行」,而應該專注思量的是,基於倫理,「該不該這麼做?」
Thumbnail
有學者認為,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要避免這個結果,人類必須更加「創新」、有更多的「創業」,讓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更民主化和自由化。因此,創新和創業是人類社會維持優勢的必要途徑。
Thumbnail
有學者認為,人類在21世紀末會被少數的超級人類控制,變成了低等生物;要避免這個結果,人類必須更加「創新」、有更多的「創業」,讓科技發展和政府體制都更民主化和自由化。因此,創新和創業是人類社會維持優勢的必要途徑。
Thumbnail
我們不能光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待這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也應當用的當代人的觀點來看當代,可能更具代表性
Thumbnail
我們不能光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待這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也應當用的當代人的觀點來看當代,可能更具代表性
Thumbnail
本書是延續作者Harari上一本《人類大歷史》而來的巨著。上一本《人類大歷史》在去年我看的時候也是十分驚豔,一路上驚嘆連連,但是因為當時比較忙碌,沒有時間記下當時的想法,因此這本《人類大命運》我說什麼都要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本書是延續作者Harari上一本《人類大歷史》而來的巨著。上一本《人類大歷史》在去年我看的時候也是十分驚豔,一路上驚嘆連連,但是因為當時比較忙碌,沒有時間記下當時的想法,因此這本《人類大命運》我說什麼都要好好記錄下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