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雖然已經過了中秋,但是台南早晨仍然炎熱,太陽把路面曬出蒸氣。在到處都是老街的中西區,友愛街有一處菜市場,攤販不多,魚檔、肉檔也是近乎沒有。在靠近行人路的一側,不少攤販都在販售熟食,肉粽、湯焿、牛肉湯、意麵…老攤販各自守在自己的王國,等待顧客光臨。
香港人一說起菜市場,馬上就會聯想到又濕又滑的地面,佔用行人路面的菜檔,擠逼的行人走道…天爸小時候會跟媽媽到菜市場買餸(菜),那人潮不絕的菜市場之中,師奶背着寶寶穿梭其間,小孩自己扯着母親的手或衣角,生怕在一如迷宮的菜市場之中落單不知方向⋯
香港政府習慣規劃一切事情,這邊是賣魚的、那邊是賣菜的,一切井井有條。因為衞生因素,賣生鮮的與賣熟食的要區分出來。香港人都習慣了,賣濕貨的在地下(台灣的一樓),賣菜賣雜貨的或許要上一層,熟食多在天台或三樓。在政府的管理下,菜市場就是菜市場,簡單的裝修,廿年如一日的濕滑⋯攤主不畏艱苦經營小店,看着來光顧的人由師奶變外僱,當年的少婦今日的銀髮群⋯人老了,菜市場也老了。
(⋯⋯⋯⋯一張圖片)
2000年代,香港政府財困,一口氣把大部份菜市場統一私營化。私人集團將商戶大翻新,老店主被逼結業退休,街市超市化,換來另一種購物體驗,亦換來更高的購物金額。購物的舒適用者自付,但低收入的公屋戶如何用金錢買享受,私人集團一概不管。
(⋯⋯⋯⋯一張圖片)
(⋯⋯⋯⋯一張圖片)
近年台灣的菜市場如日落夕陽,年輕人好像都敬而遠之,只有中年夫妻或老人家會前往光顧,不少菜市場都欠缺生命力,等待沒落。但絕處總能逢生,像友愛街這個菜市場,或許因為在旅遊景點附近,所以吸引一些民間團體進駐;台中亦有一個菜市場因為附近有美術園,而變成另類的藝術殿堂。
(⋯⋯⋯⋯一張圖片)
(⋯⋯⋯⋯一張圖片)
我們總得吃飯,我們總要買菜。聽說有些菜市場商會積極轉營,希望改善硬件吸引年輕人回到菜市場買菜,台灣政府形式上亦會資助市場商會改善環境;亦有些菜市場堅持不變,以低廉價格吸引大眾前來光顧⋯反正一切改革都源自民間,或許台灣的做法比較慢,但如果改革不是源自基層,那改革後受苦的又會不會是基層呢?
註1:「⋯⋯⋯⋯」的部份是收費讀者才看到的資訊喔!
註2:你的訂閱是給天爸天媽最佳的支持喔,始終要維持三個仔女的生活費不容易啊⋯一個月只需要60元,你就能看到所有文章囉,不然部份收費文章就可能會錯過啊!
訂閱請按我,謝謝!
註3:不管你有沒有訂閱,你都可以按以下「贊助」來支持天爸及天媽喔!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