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沙龍|包容城市下的市場精神

2019/10/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朱允農 劉如意
都會中的市場是一種「文化櫥窗」。今年輔導團隊之一「艋舺娑婆之眼」,致力於環南市場口述歷史保存,對團隊成員羿蓉而言,市場本身就是一門值得探索的學問,她與家人在得知環南市場要拆遷後,和家人攜手紀錄市場40年來的故事與歷史,她曾說:「除了我們家族故事,還有其他攤商二代的故事,希望留給他們孩子,打動他們,讓後代知道環南市場發生過什麼。」這段話引起我們研究市場的興趣。
因應現今市場精神、市場美學漸趨顯學,加上艋舺娑婆之眼團隊的故事很動人,我們在10月9日舉辦一場市場議題沙龍,邀請市場處、新富町文化市場、天母士東市場、宜蘭市場音樂米團隊與談「舊市場之於城市的意義」和「更新後的市場如何保留人文氣息」兩大題綱。舊市場時常被視為破敗的象徵,然舊市場其實代表著職人精神、生意經、昔日風光、生命哲學……,城市應展現包容的文化底蘊,如何融舊於新,創造新的市場美學,將過去的生活軌跡好好保留。
與談人:娑婆之眼團隊(引言人,今年計畫團隊)、天母士東市場副會長林宜靜、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創意學院處主任洪宜玲、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創辦人方子維、市場處公有零售市場科何相慶科長
近年市場案例遍地開花,市場逐漸變成一個博物館,是了解地方最好的方法,生活感特強,各案例把市場變成一個櫥窗,這個題目很有探討的價值。不同行動者對市場的功能與文化意義有不同的想像,異質影響各地輪轉,然而,不同屬性的市場在轉型與創新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困境各有不同。
這場講座中,與談人分別以文化觀光、現代化與文創的角度出發,分享創新、轉型的契機與困境。從他們的分享中清楚理解到市場的創新需要長時間且緩慢地擾動,需要理想家與行動家胼手胝足,一同改變民生與文化。
新富町是傳統市場在時代扭轉下的一個縮影,從改造到新生,日治時覺得小販衛生需要管理整合,所以開辦公設市場,也希望藉由市場打造日治美學,很有野心,展現當代的建築技術與美,馬蹄形環狀的攤位展現流動感,增加進出的便利性。二戰後大量的國民兵撤退到這裡,需求鼎盛,島內青年移民也想過來做生意,但市場內已經沒有空間,因此慢慢聚集在外,成了現今的三水市場。之後空間破敗老舊,2006年成為古蹟,市場處在2012年進場修復,市場處政策以「營業商機」和「商業價值」評估市場定位,像是新富町已無商機,然有保存價值,因此轉型為複合型空間。增加空調、摘掉廁所,重新以清水模蓋置,並採用可拆卸、可回收的輕木架構,以免對古蹟造成傷害。延續市場空間流通的特性,融入展示、工作、咖啡廳等功能;保留採光,利用夾層展現空間的通透感;增加廚房,可以在三水市場採買後過來料理,和在地生意產生對話。透過策展、共作讓常民生活重新被大家關注。
新富町文化市場以外來經營者的角度進市場,要以俯身學習的角度,花了一些時間了解自治會、公部門、流動攤販間的權利張力的關係,攤販在意見整合裡面有一些分歧,有時候做事情要繞過這一塊,也怕打擾到攤販做生意,慢慢和攤販培養信任關係,醞釀成就感和認同感。
説到五星級市場,一定會想到士東市場。士東市場是一棟兩層樓的現代大樓,採光明亮、環境整潔、招牌統一、無濕黏的氣味,甚至還有手推車……副會長分享,如何讓士東市場跟上現代化的商業模式,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因此積極運用許多工具連結消費者,像是入口網站、臉書粉專等固定訊息傳遞;對內,與攤商們即時互動及回應問題,打造良性循環是自治會的重點之一。複合式的市場功能與社會意義,也是士東市場的特點,諸如帶入環保概念,環保袋的租借;行動式便利郵局設置;打造剩食交流平台,供不同社福團體再利用,避免剩食。未來也有引進電子支付系統的構想。士東很多進步的概念,正在勢頭上,不斷往前走。
宜蘭音樂米是非都會型的案例代表,和台北很不一樣,北市較多消費型態,如果沒有好的品味,只是流通的食材而已。宜蘭音樂米創辦人子維曾到東南亞推台灣旅遊、介紹台灣農村,到國外的市場、市集,當然外國人來台灣也想要見市場,宜蘭這幾年因為雪隧,越來越多國內外遊客,觀光多了一點、休閒多了一點,農業反倒少了一點,越來越少人進菜市場和農田,子維的初衷就是想帶青年進市場。宜蘭市場是宜蘭規模最大的市場,農作物在農田的下一道關卡就是市場,才會上餐桌,讓小朋友從捏飯糰認識稻米。
菜市場是座生活博物館,除了買菜以外,還能買種子、磨菜刀,而且一定可見一座廟,市場的脈動會隨節氣變動,端午節有粽子、中秋節有月餅,七夕呢?七夕有花和湯圓,吃七顆湯圓能夠圓圓滿滿,註生娘娘在這天能保佑小朋友平平安安長大。對外國人來講很多東西都是寶,像是金紙上的版畫工藝。教師研習、產學合作、校外教學等,學生反覆進市場完成專題作業,甚至在市場辦美術展,連結教室和市場,老闆都是生活智慧老師,在學生面前展現生命智慧。
「傳統市場可謂城市之窗,向市民展現獨有的城市第一印象。」「期望透過硬體及軟實力的改變,讓我們也能在市場輕易地嗅出屬於臺北在地的味道。」上述從臺北市市場處「105年度整體業務推動概況」中擷取,描繪市場之於當代都市的意義與重要性。近年來因都市更新、空間老舊或不敷使用等因素,市場在建築本體上的更新如火如荼開展。以市府目前推動的市場改建或重建工程,約莫七個正在進行中。市場的重視度似乎被提升了,同時也必須謹慎思考,市場的想像是否僅硬體的更新?市場的多樣性、多重功能與意義,在更新過程中如何被保存或轉化?不同屬性的市場面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搭配都市發展,並在公私協力的合作與互動下,共同打造新的市場意義。何相慶科長最後在講座中提到,實體市場必定要隨著經濟跟生活習慣改變而演變,政府必須要有對應的退場機制或轉變策略,這些都必須跟整體都市發展共同思考。科長期盼,傳統市場在找到自己的優勢之餘,政府也需要與外部、民間密切的連結與合作,創造更多市場之於都市的新意義。
    臺北眾力方程式
    臺北眾力方程式
    關注「群眾募資 X 都會營造」關係。 官方網站|https://napcucf.wixsite.com/crowd2019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