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介紹了關於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功用和進展,後面幾篇會著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發明的手榴彈和戰術運用。
法國
- 梳子型手榴彈(又稱第三方面軍所開發的手榴彈)
- 鐵絲網破壞棍 (也可以說是用來破壞鐵絲網的手榴彈)
- F1手榴彈
- P1手榴彈
- 檸檬手榴彈
- 貝索茲手榴彈
梳子型手榴彈
各式各樣的梳子手榴彈(來源:titus2h.e-monsite.com)
上圖鋼製部分中的內徑約為3mm或更大的預留空間拿來裝置100毫米(10mm,1cm)的※麥寧炸藥和雷管(Mle 1913施耐德野戰砲引信系統)。
※其實就是在法國俗稱的黃色炸藥,1887年法國以苦味酸(三硝基苯酚)和消化纖維混和的炸藥。
這是法國的第三方面軍在戰場上收集戰場周邊的破片和個人軍用品所製成的簡易型手榴彈,這款手榴彈沒有什麼特定的樣式,全都是由戰場上的士兵製作;載體可以是木棍、木槳或長型木條,甚至還有滾麵棒,填充物也是戰場上隨處可見的破片、釘子、或是碎石。法軍起初對這種粗枝濫造的手榴彈沒有多大的興趣,有些士兵戲謔地稱呼這種手榴彈為"鞭炮",其作用方式是透過點燃引線以致燃燒到雷管而引爆,但其實這種設計對於投擲者來說非常危險且容易觸發失敗。
法國於16世紀所使用的攻城砲,火力是十分足夠的,不過因為又有敲門砲的別稱,一戰時的法軍將其梳子炸彈戲稱其名。(來源:liberaldictionary.com)
鐵絲網破壞棍 (來源:titus2h.e-monsite.com)
比上一個更為簡易的手榴彈,其目的只在於破壞鐵絲網,以達到減少進攻時所造成的障礙與傷害,他的載體更簡單,把鋼板用鉚接的方式圍繞在木棍周圍並在中心挖空後,其上以木塊填上,中心連接著引信和點火器、雷管,最終導致裡面的炸藥引爆。
準備進攻前的法軍手持著剛從軍廚那幹來的麵包棍(?)(來源:zouaveparcy1918)
※Cheddite切達炸藥,是於法國切達所研發的炸藥。
F1手榴彈
1915年法國研發出F1手榴彈,外型更為接近現今手榴彈的樣貌,有了前車之鑑的法國,在巧思的設計下使外殼呈現龜殼型凹槽更加符合人體工學,容易握在手中;不過爆炸後的破片太少,對於敵人的殺傷力來說,法國仍在摸索階段。不過這款手榴彈成為了日後法國在研發上的轉捩點。
此款研發也造就了現今火星塞的設計,即為點火器,又名燈芯火星塞。它以一根炷插在鉛管內,一端連接到雷管一端為滑動式紙板啟動器;使用方式是打開滑動啟動器,敲擊頂部以觸發雷管後擲出,延遲時間為5秒。
P1手榴彈
又稱梨型手榴彈、湯匙;同樣也是在1915年所開發出來的手榴彈,外部由鐵製成,中央有雷管,而頂部則有點火器,底部則由鉛封閉,必須先剪掉保險絲,並以底部向上的方式擲出。其實上述的其他手榴彈都沒有安全機制的設計,誘發的方式幾乎是以敲擊後延遲爆炸,這款就增加了圍繞在點火器的保險絲,以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不過必須以手榴彈底部落地為缺點,長條圓柱形的頂部設計是有助於投擲得更遠為優點。
這款手榴彈有了第二道防護措施,但是很可惜的是當時的點火器非常不穩定,所以並沒有被法軍大規模的運用。
檸檬手榴彈 -福格廠手榴彈
(來源:titus2h.e-monsite.com)
早在1915年時,位於法國中西部圖爾區(Tours)的福格軍工廠就開始在仿造德國的長柄手榴彈。 並且改良了其中一款德軍的圓形手榴彈,下一個德國篇會有更詳細的介紹;而最主要的改動是外觀凹陷輪廓的設計使其破片能有更良好的爆炸效果以及破片數量的增加與重量的減輕。
法國福格廠所仿製的德國手榴彈(來源:titus2h.e-monsite.com)
但其簡陋的保護罩,時常在運輸途中滑落,造成一些事故;金屬罩拔起後,壓下木製的圓棒以觸發雷管,雖然安全性堪憂,但簡易的操作系統仍受前線法軍的喜愛,一直被使用到1916年。
貝索茲手榴彈
此款手榴彈的研發國是義大利,之後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後,把製作許可與藍圖轉交給法國,不過當時法國為了分散軍事預算的開銷,有許多是義大利人在法國設廠製造或在當地製造後交給法國軍隊使用。不過這導致組裝的方式有所不同,法國在當時是有把鐵鑄造成圓形的精湛工藝,以導致拼裝上的差異。
貝索茲手榴彈也有著現代手榴彈的造型,點火器中的芯有做過磷化處理,所以有良好防鏽防走火的能力,使用前必須使用附上的刷子擦拭。
以上就是法國篇,下一篇會介紹德國的手榴彈,感謝你的觀看,謝謝!
文章 by Félix Pi, 畢楚緯 ; 如果需要轉載或分享請先用臉書私訊我,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