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戰爭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手榴彈的起源(3)-法國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兩篇介紹了關於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功用和進展,後面幾篇會著重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發明的手榴彈和戰術運用。


法國

  1. 梳子型手榴彈(又稱第三方面軍所開發的手榴彈) 
  2. 鐵絲網破壞棍 (也可以說是用來破壞鐵絲網的手榴彈)
  3. F1手榴彈
  4. P1手榴彈
  5. 檸檬手榴彈
  6. 貝索茲手榴彈

梳子型手榴彈

raw-image
上圖鋼製部分中的內徑約為3mm或更大的預留空間拿來裝置100毫米(10mm,1cm)的※麥寧炸藥和雷管(Mle 1913施耐德野戰砲引信系統)。

※其實就是在法國俗稱的黃色炸藥,1887年法國以苦味酸(三硝基苯酚)和消化纖維混和的炸藥。

這是法國的第三方面軍在戰場上收集戰場周邊的破片和個人軍用品所製成的簡易型手榴彈,這款手榴彈沒有什麼特定的樣式,全都是由戰場上的士兵製作;載體可以是木棍、木槳或長型木條,甚至還有滾麵棒,填充物也是戰場上隨處可見的破片、釘子、或是碎石。法軍起初對這種粗枝濫造的手榴彈沒有多大的興趣,有些士兵戲謔地稱呼這種手榴彈為"鞭炮",其作用方式是透過點燃引線以致燃燒到雷管而引爆,但其實這種設計對於投擲者來說非常危險且容易觸發失敗。



raw-image



raw-image

比上一個更為簡易的手榴彈,其目的只在於破壞鐵絲網,以達到減少進攻時所造成的障礙與傷害,他的載體更簡單,把鋼板用鉚接的方式圍繞在木棍周圍並在中心挖空後,其上以木塊填上,中心連接著引信和點火器、雷管,最終導致裡面的炸藥引爆。

raw-image

※Cheddite切達炸藥,是於法國切達所研發的炸藥。


F1手榴彈


raw-image


1915年法國研發出F1手榴彈,外型更為接近現今手榴彈的樣貌,有了前車之鑑的法國,在巧思的設計下使外殼呈現龜殼型凹槽更加符合人體工學,容易握在手中;不過爆炸後的破片太少,對於敵人的殺傷力來說,法國仍在摸索階段。不過這款手榴彈成為了日後法國在研發上的轉捩點。

此款研發也造就了現今火星塞的設計,即為點火器,又名燈芯火星塞。它以一根炷插在鉛管內,一端連接到雷管一端為滑動式紙板啟動器;使用方式是打開滑動啟動器,敲擊頂部以觸發雷管後擲出,延遲時間為5秒。

P1手榴彈


raw-image


又稱梨型手榴彈、湯匙;同樣也是在1915年所開發出來的手榴彈,外部由鐵製成,中央有雷管,而頂部則有點火器,底部則由鉛封閉,必須先剪掉保險絲,並以底部向上的方式擲出。其實上述的其他手榴彈都沒有安全機制的設計,誘發的方式幾乎是以敲擊後延遲爆炸,這款就增加了圍繞在點火器的保險絲,以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不過必須以手榴彈底部落地為缺點,長條圓柱形的頂部設計是有助於投擲得更遠為優點。

這款手榴彈有了第二道防護措施,但是很可惜的是當時的點火器非常不穩定,所以並沒有被法軍大規模的運用。


檸檬手榴彈 -福格廠手榴彈


raw-image


早在1915年時,位於法國中西部圖爾區(Tours)的福格軍工廠就開始在仿造德國的長柄手榴彈。 並且改良了其中一款德軍的圓形手榴彈,下一個德國篇會有更詳細的介紹;而最主要的改動是外觀凹陷輪廓的設計使其破片能有更良好的爆炸效果以及破片數量的增加與重量的減輕。


raw-image


但其簡陋的保護罩,時常在運輸途中滑落,造成一些事故;金屬罩拔起後,壓下木製的圓棒以觸發雷管,雖然安全性堪憂,但簡易的操作系統仍受前線法軍的喜愛,一直被使用到1916年。


貝索茲手榴彈


raw-image

此款手榴彈的研發國是義大利,之後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後,把製作許可與藍圖轉交給法國,不過當時法國為了分散軍事預算的開銷,有許多是義大利人在法國設廠製造或在當地製造後交給法國軍隊使用。不過這導致組裝的方式有所不同,法國在當時是有把鐵鑄造成圓形的精湛工藝,以導致拼裝上的差異。

貝索茲手榴彈也有著現代手榴彈的造型,點火器中的芯有做過磷化處理,所以有良好防鏽防走火的能力,使用前必須使用附上的刷子擦拭。


以上就是法國篇,下一篇會介紹德國的手榴彈,感謝你的觀看,謝謝!

文章 by Félix Pi, 畢楚緯 ; 如果需要轉載或分享請先用臉書私訊我,感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elix_Plus的沙龍
2會員
6內容數
Felix_Plu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7/27
「迷航的太空梭困在銀河中。」 1986-三個來自波士頓的年輕人,Dean Wareham(吉他/主唱)、Naomi Yang(貝斯)、Damon Krukowski(鼓)共同組成了以福特63年車款命名的Galaxie 500樂團,後發行了三張專輯;1991年解散。
Thumbnail
2020/07/27
「迷航的太空梭困在銀河中。」 1986-三個來自波士頓的年輕人,Dean Wareham(吉他/主唱)、Naomi Yang(貝斯)、Damon Krukowski(鼓)共同組成了以福特63年車款命名的Galaxie 500樂團,後發行了三張專輯;1991年解散。
Thumbnail
2020/05/14
整張專輯就是apple以歌曲的方式,回到那些不堪回首、受辱的回憶。真的覺得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有辦法在揭露這些傷疤。而Shameika這首歌就是她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被一個女孩霸凌的故事。
Thumbnail
2020/05/14
整張專輯就是apple以歌曲的方式,回到那些不堪回首、受辱的回憶。真的覺得要有足夠的勇氣,才有辦法在揭露這些傷疤。而Shameika這首歌就是她回想起自己在中學時,被一個女孩霸凌的故事。
Thumbnail
2020/05/11
今天要來評論的歌手是Fiona apple的新專輯《Fetch the bolt cutters》中的歌曲—《Cosmonauts》
Thumbnail
2020/05/11
今天要來評論的歌手是Fiona apple的新專輯《Fetch the bolt cutters》中的歌曲—《Cosmonauts》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5種槍的簡介
Thumbnail
世界上最稀奇古怪的5種槍的簡介
Thumbnail
1789/10/5法國大革命:凡爾賽婦女大遊行 1795/10/5法國大革命:葡月政變 1914/10/5人類史上第一場成功的空中多人運動,呃我是說,空戰
Thumbnail
1789/10/5法國大革命:凡爾賽婦女大遊行 1795/10/5法國大革命:葡月政變 1914/10/5人類史上第一場成功的空中多人運動,呃我是說,空戰
Thumbnail
您可曾知道,棒球這顆綴縫著108條紅色縫線的小白球,影響層面竟也延伸到兵戎相爭的戰場上?
Thumbnail
您可曾知道,棒球這顆綴縫著108條紅色縫線的小白球,影響層面竟也延伸到兵戎相爭的戰場上?
Thumbnail
1939/5/10閃擊戰:普丁看好了,納粹只示範一次
Thumbnail
1939/5/10閃擊戰:普丁看好了,納粹只示範一次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Thumbnail
成也希魔 ,敗也希魔。 「Blitzkrieg」為閃擊戰一詞,這個名詞並非出自德國人之口,而是法國淪陷後,美國的時代雜誌率先提出的新名詞。 閃擊戰一開始之所以能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歐洲,關鍵在於機動與包圍,並以性能優秀的裝甲部隊和擁有完全優勢的空軍所造就。 一戰後... 戰間期陸軍的發展 坦克 概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