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陣形(6):進入火槍時代,陣形與射程的相關性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
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 編:建議新讀者先從冷兵器時代讀下來,較能掌握歷史演進的脈絡。

火槍時代前的遠程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有遠距投射能力的兵器,大概兩種,投石索、弓弩。投石索比現在許多人想像的要有威力,熟悉技術的情況下,戴有頭盔的士兵被高速飛來的石頭擊中頭部,沒有昏厥也會頭暈,更不要提沒戴護具,直接敲死都很有可能。
弓弩則分為很多種,短弓、長弓、複合弓、十字弓等等,射程與穿透力各有不同,使用的時機也不大一樣。像是蒙古騎兵使用的複合弓,便於馬上射擊,換成長弓會很難施展,改用十字弓的連射效果不佳。但反過來說,扣除短弓等簡易的種類,長弓跟複合弓都需要身強力壯才能使用,需相當的訓練才能駕馭,並非一般人可以用。十字弓雖使用方便,略加訓練就有相當效果,但機械構造複雜度,要量產得要先掌握具備冶金能力的城市。
換句話說,之所以出現某種陣形,如英法百年戰爭,常見英國的長弓兵,把法軍的十字弓部隊玩弄在手掌之間,難道法國人沒有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我們要從各方面去探討,才會理解「原來這麼不得已」。
英國的長弓威力強大,但我們有見過長弓部隊是在法國招募的嗎?似乎都是英國本地人,好像還是擅長狩獵的那一群。意即,英國本來就有相當多熟悉用弓打獵的民眾,用弓本領在招募當兵前就相當優良,進入部隊受訓後更加精熟。而且長弓的磅數超過100磅(抓個考古中間值,現代復古也有人認為沒有那麼高),依照英法戰爭紀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射出10隻以上的箭矢,這等臂力跟身體的強韌度,即使法軍切入白刃戰,一般傭兵要打贏還蠻難的。
法軍則是招募比較多的十字弓部隊,因為操作方便,大量生產的價錢也低,招募新兵到能後使用不需要幾天,也就是建置部隊的成本很低。臂力不夠可以用腳拉開上弦,採兩人一組一人射擊、一人上弩,攻擊效果也不差。這也不是說法軍就沒有使用複合弓的部隊,只是要考慮性價比。
講這麼多,之前冷兵器篇為何沒特別提?因為,弓弩的射程再怎樣有差異,陣形的基本概念上不會有極端的優劣,並不存在因為長弓射程遠攻擊強,所以英軍就放棄騎兵跟重裝步兵這回事,怎樣運用手中部隊做最大化的利用,考驗著指揮官的能力。在百年戰爭中,也不乏法國佔優勢的時段,優秀的法軍將領,在戰略上大膽突襲,輕裝騎兵加速繞道,急襲沒有準備的英軍也常見。而在準備充足的法軍攻城大隊下,英軍守城沒多久就投降的案例時有多聞。
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冷兵器時代的陣形使用差異,戰略跟戰術上都差不了太多。不僅僅是武器的差別,影響更多的是數量上的,當軍隊數量變多,戰場橫跨距離從1、2公里,拉開到4、5公里,陣形的衍伸物就多了。而這也代表,戰略地圖上考慮的要更多,兵家必爭之地從地形之外,中大型城鎮在此時代更加意義重大,原因出在生產、後勤上。

發展超過200年,火器才成為正式編制

這在中世紀開始使用火槍、大砲等熱兵器後,雖說陣形的概念基本沒差,但已經開始有了變化,戰略上還是一個個方塊組成的橫陣,依然強調數量與重裝部隊、騎兵的配置。但戰術隊形,則有不小轉變,主因在於火槍跟大砲的「大量使用」上,但請不要被這個大量使用誤解了,並非中世紀就有純火槍部隊,或是龍騎兵(火槍騎兵)的存在,配置火槍到部隊,直到形成有效戰力,然後被富有眼光的君王列作標準配備,再改變整體的戰術運動,時間可達數十年以上。
我們可以從15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看起,此時只有小部隊跟功能性使用大砲,陣形的變化與過去沒有區別。但自從「無法攻陷的君士坦丁城牆」被大砲轟破後,直到17世紀的30年戰爭,瑞典古斯塔夫大帝的線列步兵出現,火槍開始變成正式編制,時間將近200年。不少說書人可是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成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真的結束了嗎?
並沒有,弓箭使用仍然高於火槍,大砲與火槍的概念發明差距不遠,受限冶金與製造技術落差沒有普及。大砲先成為擊破君士坦丁堡城牆的重要腳色,但即使如此,在15世紀結束前,大砲仍然在野戰上很難發揮,多用在攻城與守城上。
而在各國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後,不到百年的發展越來越快,生產能力逐漸提升,不僅大砲成為各國的標準配備,火槍的也逐漸普及,這帶來了兩個變化。
  • 第一個變化是,攻陷城鎮後放任劫掠越來越少,不管哪一方都認知到工匠的重要,跟作為商業中心可賺錢的城市,任意燒毀劫掠實在太不划算。
  • 第二個變化是,陣形根據火器的配比,逐漸產生近代化的線列步兵雛形,戰術陣形簡化到線列、縱列、方陣三種。
這理由也很好理解,當火槍可以大量使用,保留生產基地總是好的;而當整支部隊越來越多火槍,怎樣發揮槍枝的優勢就是重點。在戰場上就是我們會看到,整排火槍兵齊射的壯觀場面,由於火槍破壞力太大,另一方攜帶盾牌防禦反而降低速度,不如穿戴厚一點的衣服,掛上一片胸甲還比較有保護效果。
總之,弓箭跟火槍最大差異在於軌道,曲射跟直射武器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弓箭的軌道是可以看見的,子彈怎樣都看不到,這讓防禦手段產生了根本上的不同。這並不代表弓箭退出了戰場,優秀的弓箭手戰力還是高於火槍兵,只是當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槍枝也越來越多之後,怎樣募集夠多的人力,形成密集的火網,開始讓數量的要素逐漸壓倒士兵素質。

延續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發展

雖說如此,陣形也不是退出戰場了,我們認知的各種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陣形,徹底退出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透過火槍時代的陣形,去學習怎樣思考古人的的布陣邏輯。
講到這邊,請看下圖,這是火槍剛成為部隊裝備的狀況。
火槍在問世後多年,命中率依然是相當不精準的,用此圖來說明就是,進入紅色範圍內有很高的命中率,到了橘色範圍就下降超過一半,黃色範圍就是有打中就不錯,在黃色範圍外會被打到,大概就是禱告不夠虔誠的結果。
所以組成橫陣後,會像下圖一樣的涵蓋率,但說真的……火槍初期因為結構強度問題,並不適合裝上刀具變成長矛,加上重新裝彈要花時間,除了守住城寨以外,在會戰(野戰)中效果不佳。
所以解決方法是什麼?兩種,一種是混編長矛兵做為保護:
另一種就是擴充火槍兵的數量,如下圖夠壯觀吧。
但不管怎樣,初期火槍兵需要步兵保護是事實,而數量夠大的火槍隊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殺傷也是事實,所以比較常見的狀況,火槍隊跟長矛隊會編組在附近,由火槍隊射擊後,算距離交替由長矛隊擋住敵軍進攻。
這是個不大典型的概念式講法,總之就是要有替火槍兵阻擋的步兵,長矛兵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首選,主要原因還是性價比。訓練有素的騎兵,以及花大錢訓練的專業軍隊很貴的,主力部隊要投入關鍵性戰場。(編:這個玩過AOE2等遊戲的玩家應該很好理解)
而在這個時代,軍隊動輒數千上萬,會戰的陣形基本上還是跟冷兵器時代類似,只是幾乎都變成橫陣跟要塞據點攻防。不過在每一小隊的戰術陣形上,變化就越來越少了,這不是軍隊戰術退化,是因為武器使用的限制。

戰爭的演變是逐漸累積,也不只在戰場上

各位可以看到射程跟破壞力的差異,怎樣誘使敵方進入殺傷力最大的範圍,一次性的殲滅整隻小部隊,或是算準距離,在最大射程外先射一輪,等敵軍逼近再齊射一次。有沒有防禦工事,協防的步兵數量如何,彈藥數夠這樣做嗎?這越來越像是在算數學,計算敵軍射擊一輪後的再裝彈時間,我軍是否來得及衝鋒。
這連同地形在內,計算各種要素,科學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更不提,當軍隊數量上萬後,補給點跟兵站的設立,如何運補巨量的彈藥到前線,都是後勤藝術。隨時間往後,野戰砲兵的重要性開始提高,怎樣部署砲兵,撕裂敵軍陣線,騎兵切裂陣形的運用技術,可以說比陣形的臨時變化要重要多了。
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相當於直接戰鬥力的加成,受過各種訓練的中世紀重裝騎士,在近戰中對付花錢雇傭的輕裝傭兵,是不到葉問可以一個打十個,要一個打三個很夠了,這更不要說是一組百人的對列,重裝騎士的戰鬥力,對上沒有昂貴盔甲跟訓練的傭兵、民兵,完全是壓倒性的。戰史中同樣數量的情況下,純白刃戰可以反過來擊敗整隊騎士的案例幾乎沒有。
可是這在火槍運用普及化後改變了,重裝步兵一樣擋不住子彈,就算全身穿滿防彈厚甲,還是擋不住砲彈,就算敵方沒砲兵,光是穿戴重型配備,怎樣殺到敵陣都是問題。別忘了火槍兵是輕裝,往後跑比重裝兵快多了。而考慮性價比,一個騎士要訓練十年,招募十個農民簡單訓練後裝備價格平價化的火槍,價格還是低於騎士。
說是這樣說,筆者也想請讀者注意,戰爭技術的演變看似是一日千里,但從17世紀早期開始的30年戰爭,再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間將近200年的演化。軍事組織的變革,技術的引用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緩慢的變化,透過一場場戰爭的血淚經驗去建築出的。
要理解熱兵器時代的陣形,就不能只看著戰略地圖上,數萬大軍的對峙,用過去的眼光,認為可以使用各種縱陣、橫陣,甚至幻想著可以轉成鶴翼、魚鱗,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樣操作戰爭。每一個地圖上的方塊,都是千人以上的部隊,這千人部隊都有數百支槍,好幾隊的線列步兵,勝利一樣是從基礎一步步累積的。
只不過,對於軍隊「重量」的定義,已經從人數跟重裝備,逐漸變成火力與大砲數量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