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陣形(6):進入火槍時代,陣形與射程的相關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

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 編:建議新讀者先從冷兵器時代讀下來,較能掌握歷史演進的脈絡。

火槍時代前的遠程兵器

在冷兵器時代,有遠距投射能力的兵器,大概兩種,投石索、弓弩。投石索比現在許多人想像的要有威力,熟悉技術的情況下,戴有頭盔的士兵被高速飛來的石頭擊中頭部,沒有昏厥也會頭暈,更不要提沒戴護具,直接敲死都很有可能。

弓弩則分為很多種,短弓、長弓、複合弓、十字弓等等,射程與穿透力各有不同,使用的時機也不大一樣。像是蒙古騎兵使用的複合弓,便於馬上射擊,換成長弓會很難施展,改用十字弓的連射效果不佳。但反過來說,扣除短弓等簡易的種類,長弓跟複合弓都需要身強力壯才能使用,需相當的訓練才能駕馭,並非一般人可以用。十字弓雖使用方便,略加訓練就有相當效果,但機械構造複雜度,要量產得要先掌握具備冶金能力的城市。

換句話說,之所以出現某種陣形,如英法百年戰爭,常見英國的長弓兵,把法軍的十字弓部隊玩弄在手掌之間,難道法國人沒有學習能力?並不是這樣,我們要從各方面去探討,才會理解「原來這麼不得已」。

英國的長弓威力強大,但我們有見過長弓部隊是在法國招募的嗎?似乎都是英國本地人,好像還是擅長狩獵的那一群。意即,英國本來就有相當多熟悉用弓打獵的民眾,用弓本領在招募當兵前就相當優良,進入部隊受訓後更加精熟。而且長弓的磅數超過100磅(抓個考古中間值,現代復古也有人認為沒有那麼高),依照英法戰爭紀錄,長弓兵可以在一分鐘內射出10隻以上的箭矢,這等臂力跟身體的強韌度,即使法軍切入白刃戰,一般傭兵要打贏還蠻難的。

法軍則是招募比較多的十字弓部隊,因為操作方便,大量生產的價錢也低,招募新兵到能後使用不需要幾天,也就是建置部隊的成本很低。臂力不夠可以用腳拉開上弦,採兩人一組一人射擊、一人上弩,攻擊效果也不差。這也不是說法軍就沒有使用複合弓的部隊,只是要考慮性價比。

講這麼多,之前冷兵器篇為何沒特別提?因為,弓弩的射程再怎樣有差異,陣形的基本概念上不會有極端的優劣,並不存在因為長弓射程遠攻擊強,所以英軍就放棄騎兵跟重裝步兵這回事,怎樣運用手中部隊做最大化的利用,考驗著指揮官的能力。在百年戰爭中,也不乏法國佔優勢的時段,優秀的法軍將領,在戰略上大膽突襲,輕裝騎兵加速繞道,急襲沒有準備的英軍也常見。而在準備充足的法軍攻城大隊下,英軍守城沒多久就投降的案例時有多聞。

筆者要表達的意思是,冷兵器時代的陣形使用差異,戰略跟戰術上都差不了太多。不僅僅是武器的差別,影響更多的是數量上的,當軍隊數量變多,戰場橫跨距離從1、2公里,拉開到4、5公里,陣形的衍伸物就多了。而這也代表,戰略地圖上考慮的要更多,兵家必爭之地從地形之外,中大型城鎮在此時代更加意義重大,原因出在生產、後勤上。

發展超過200年,火器才成為正式編制

這在中世紀開始使用火槍、大砲等熱兵器後,雖說陣形的概念基本沒差,但已經開始有了變化,戰略上還是一個個方塊組成的橫陣,依然強調數量與重裝部隊、騎兵的配置。但戰術隊形,則有不小轉變,主因在於火槍跟大砲的「大量使用」上,但請不要被這個大量使用誤解了,並非中世紀就有純火槍部隊,或是龍騎兵(火槍騎兵)的存在,配置火槍到部隊,直到形成有效戰力,然後被富有眼光的君王列作標準配備,再改變整體的戰術運動,時間可達數十年以上。

我們可以從15世紀中期,鄂圖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看起,此時只有小部隊跟功能性使用大砲,陣形的變化與過去沒有區別。但自從「無法攻陷的君士坦丁城牆」被大砲轟破後,直到17世紀的30年戰爭,瑞典古斯塔夫大帝的線列步兵出現,火槍開始變成正式編制,時間將近200年。不少說書人可是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成一個時代的結束,但真的結束了嗎?

並沒有,弓箭使用仍然高於火槍,大砲與火槍的概念發明差距不遠,受限冶金與製造技術落差沒有普及。大砲先成為擊破君士坦丁堡城牆的重要腳色,但即使如此,在15世紀結束前,大砲仍然在野戰上很難發揮,多用在攻城與守城上。

而在各國認識到火器的威力後,不到百年的發展越來越快,生產能力逐漸提升,不僅大砲成為各國的標準配備,火槍的也逐漸普及,這帶來了兩個變化。

  • 第一個變化是,攻陷城鎮後放任劫掠越來越少,不管哪一方都認知到工匠的重要,跟作為商業中心可賺錢的城市,任意燒毀劫掠實在太不划算。
  • 第二個變化是,陣形根據火器的配比,逐漸產生近代化的線列步兵雛形,戰術陣形簡化到線列、縱列、方陣三種。

這理由也很好理解,當火槍可以大量使用,保留生產基地總是好的;而當整支部隊越來越多火槍,怎樣發揮槍枝的優勢就是重點。在戰場上就是我們會看到,整排火槍兵齊射的壯觀場面,由於火槍破壞力太大,另一方攜帶盾牌防禦反而降低速度,不如穿戴厚一點的衣服,掛上一片胸甲還比較有保護效果。

總之,弓箭跟火槍最大差異在於軌道,曲射跟直射武器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弓箭的軌道是可以看見的,子彈怎樣都看不到,這讓防禦手段產生了根本上的不同。這並不代表弓箭退出了戰場,優秀的弓箭手戰力還是高於火槍兵,只是當軍隊數量越來越龐大,槍枝也越來越多之後,怎樣募集夠多的人力,形成密集的火網,開始讓數量的要素逐漸壓倒士兵素質。

延續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發展

雖說如此,陣形也不是退出戰場了,我們認知的各種冷兵器時代出現的陣形,徹底退出戰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事情。所以,還是可以透過火槍時代的陣形,去學習怎樣思考古人的的布陣邏輯。

講到這邊,請看下圖,這是火槍剛成為部隊裝備的狀況。

raw-image

火槍在問世後多年,命中率依然是相當不精準的,用此圖來說明就是,進入紅色範圍內有很高的命中率,到了橘色範圍就下降超過一半,黃色範圍就是有打中就不錯,在黃色範圍外會被打到,大概就是禱告不夠虔誠的結果。

所以組成橫陣後,會像下圖一樣的涵蓋率,但說真的……火槍初期因為結構強度問題,並不適合裝上刀具變成長矛,加上重新裝彈要花時間,除了守住城寨以外,在會戰(野戰)中效果不佳。

raw-image

所以解決方法是什麼?兩種,一種是混編長矛兵做為保護:

raw-image

另一種就是擴充火槍兵的數量,如下圖夠壯觀吧。

raw-image

但不管怎樣,初期火槍兵需要步兵保護是事實,而數量夠大的火槍隊可以在短時間內造成極大殺傷也是事實,所以比較常見的狀況,火槍隊跟長矛隊會編組在附近,由火槍隊射擊後,算距離交替由長矛隊擋住敵軍進攻。

raw-image

這是個不大典型的概念式講法,總之就是要有替火槍兵阻擋的步兵,長矛兵會成為這個時代的首選,主要原因還是性價比。訓練有素的騎兵,以及花大錢訓練的專業軍隊很貴的,主力部隊要投入關鍵性戰場。(編:這個玩過AOE2等遊戲的玩家應該很好理解)

而在這個時代,軍隊動輒數千上萬,會戰的陣形基本上還是跟冷兵器時代類似,只是幾乎都變成橫陣跟要塞據點攻防。不過在每一小隊的戰術陣形上,變化就越來越少了,這不是軍隊戰術退化,是因為武器使用的限制。

戰爭的演變是逐漸累積,也不只在戰場上

各位可以看到射程跟破壞力的差異,怎樣誘使敵方進入殺傷力最大的範圍,一次性的殲滅整隻小部隊,或是算準距離,在最大射程外先射一輪,等敵軍逼近再齊射一次。有沒有防禦工事,協防的步兵數量如何,彈藥數夠這樣做嗎?這越來越像是在算數學,計算敵軍射擊一輪後的再裝彈時間,我軍是否來得及衝鋒。

這連同地形在內,計算各種要素,科學化的程度越來越高。這更不提,當軍隊數量上萬後,補給點跟兵站的設立,如何運補巨量的彈藥到前線,都是後勤藝術。隨時間往後,野戰砲兵的重要性開始提高,怎樣部署砲兵,撕裂敵軍陣線,騎兵切裂陣形的運用技術,可以說比陣形的臨時變化要重要多了。

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陣形,相當於直接戰鬥力的加成,受過各種訓練的中世紀重裝騎士,在近戰中對付花錢雇傭的輕裝傭兵,是不到葉問可以一個打十個,要一個打三個很夠了,這更不要說是一組百人的對列,重裝騎士的戰鬥力,對上沒有昂貴盔甲跟訓練的傭兵、民兵,完全是壓倒性的。戰史中同樣數量的情況下,純白刃戰可以反過來擊敗整隊騎士的案例幾乎沒有。

可是這在火槍運用普及化後改變了,重裝步兵一樣擋不住子彈,就算全身穿滿防彈厚甲,還是擋不住砲彈,就算敵方沒砲兵,光是穿戴重型配備,怎樣殺到敵陣都是問題。別忘了火槍兵是輕裝,往後跑比重裝兵快多了。而考慮性價比,一個騎士要訓練十年,招募十個農民簡單訓練後裝備價格平價化的火槍,價格還是低於騎士。

說是這樣說,筆者也想請讀者注意,戰爭技術的演變看似是一日千里,但從17世紀早期開始的30年戰爭,再到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中間將近200年的演化。軍事組織的變革,技術的引用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緩慢的變化,透過一場場戰爭的血淚經驗去建築出的。

要理解熱兵器時代的陣形,就不能只看著戰略地圖上,數萬大軍的對峙,用過去的眼光,認為可以使用各種縱陣、橫陣,甚至幻想著可以轉成鶴翼、魚鱗,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樣操作戰爭。每一個地圖上的方塊,都是千人以上的部隊,這千人部隊都有數百支槍,好幾隊的線列步兵,勝利一樣是從基礎一步步累積的。

只不過,對於軍隊「重量」的定義,已經從人數跟重裝備,逐漸變成火力與大砲數量而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8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在無線電通訊的發達,以及車輛等快速移動的手段出現下,前線已經不需要全線駐軍。若敵軍集結大軍,我方再相對也集結即可,倘若發現無線電干擾,也正好表達敵軍進攻的意圖。當射程拉到數公里以上,戰場就會跟第一次大戰不同,這點光從第二次大戰後,韓戰、越戰再到波灣戰爭,技術的進展是一日千里。但實際上?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掘壕固守並非新觀念,鐵絲網也可以當作是障礙物的延伸,只不過配合速射武器後,產生了極為暴力式的回饋。這讓密集陣形徹徹底底退出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再也沒看到密集衝鋒過。但我們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還在使用的戰術,以及相關的陣形觀念,全盤的錯誤嗎?那可不。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在速射武器的出現後,戰場上的戰術陣形幾無意義了,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變回最基礎的火力涵蓋,以及怎樣拉長防禦縱深。但陣形的概念就這樣死了嗎? 那也不見得,由於戰場上的對峙都差不多,先占領地利者往往有巨大優勢,所以工業革命後到了近代(18~19世紀),陣形的概念漸漸拉大,變成了戰略層級的概念。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線列步兵的出現,主要是集中火力,然後在敵軍陣形上打出一個洞。到此為此的思維,跟傳統冷兵器的陣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隨著技術進步,轉變越來越快。 人類躲不開子彈,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維持線列步兵,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從拿破崙戰爭開始,到普魯士統一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後,線列步兵確定退出戰場,變成散兵陣形。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在熱兵器時代開始進入戰場後,密集方陣就開始退出有火器的會戰了,筆者還是再強調一次,這不是瞬間改變,而是根據火器的數量與技術提高,漸進的過程。 隨著時代演進,戰場上的野戰砲與火槍越來越多,密集陣形就越來越沒意義,此時的火槍兵陣形,縱陣常用於行軍前進,冷兵器陣形的章節解釋過轉換成橫陣的便利性。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冷兵器時代的陣型,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到對應的變化結果,還算是相當有趣。常見的縱陣轉橫陣,橫陣轉變為半包圍或是反過來的圓陣陣型,極為考驗將領的統御力,更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以及政治管理技術的優劣。但這些進入到火槍時代後,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怎樣的變化?
Thumbnail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Thumbnail
筆者要強調的是,縱陣跟橫陣的差異,真正的關鍵在變陣,如何切換陣形,需要平時嚴格的訓練。將領要能清楚整體的軍勢變化,中級指揮官可以下達跟得上將領指示的隊型變換,戰鬥隊長需要依照現有的陣形,下達最佳的戰鬥命令。
Thumbnail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Thumbnail
沒有一場戰役是完全一樣的,千百年來想學漢尼拔消滅羅馬大軍的將軍不計其數,沒有一個真的複製成功,大敗的例子倒不少。我們要學的,並不是只有哪種戰術會贏,更要去思考,為何人家採取這種戰法,而又為何能成功,成功的前提建立在多少基礎上。
Thumbnail
弓箭的興衰與轉生(下) 沒落 曾經輝煌的弓箭,一如許多其他冷兵器,在十五世紀開始隨著火藥武器的迅速冒起而退出戰場。火槍之於弓箭,與弩出現的情況相似,雖然初期的火繩槍上彈發射速度不及弓箭,但有著十數倍的有效射程,而其後出現的燧發槍更有連板鎧甲也無法防禦的穿透力。更重要的是,使用火槍所需的技術和體力要求
Thumbnail
弓箭的興衰與轉生(下) 沒落 曾經輝煌的弓箭,一如許多其他冷兵器,在十五世紀開始隨著火藥武器的迅速冒起而退出戰場。火槍之於弓箭,與弩出現的情況相似,雖然初期的火繩槍上彈發射速度不及弓箭,但有著十數倍的有效射程,而其後出現的燧發槍更有連板鎧甲也無法防禦的穿透力。更重要的是,使用火槍所需的技術和體力要求
Thumbnail
弓箭的興衰與轉生(中) 兵器 射藝雖然成為貴族活動,而且在無關戰爭的領域被賦予獨特的意涵,但弓箭始終是非常重要軍事兵器。
Thumbnail
弓箭的興衰與轉生(中) 兵器 射藝雖然成為貴族活動,而且在無關戰爭的領域被賦予獨特的意涵,但弓箭始終是非常重要軍事兵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