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值得探討的是,我們要如何改變科技,創造我們想要生活在其中的環境。我相信這將在草根階層發生,也相信每座城市都有極大的復原力與創新潛力---/---但關於城市的未來,目前才剛開始進行討論---/---最重要的,我專門為城市與居住其中的人發聲。科技專家大可在幕後說教,但我們不可能只到市政廳或會議室看看就能理解城市。你必須將有錢有權階層的計畫與一般人的生活連結起來,意思是採取廣闊的歷史性與全球性觀點綜觀全局。要了解我們未來的選擇及其可能造成的非意圖後果,找出一套原則引導未來的計畫與設計便必須重新檢視城市,資訊與通訊科技過去如何互相影響。 ---《
城市的未來, 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公民世代, 用智慧科技搭建明天的樣貌》安東尼.湯森
續上一編文章,在科技下部分人的工作被取代,而被取代的有大部份都會是一般的工廠/工業生產工作。雖然說不是全部的人,但大多數的工人是在這被資本家所剝削的。馬克思的異化中提到''資本主義下,工人失去對自己勞動的控制,工人和生產過程,活動,產物分離。工作成為非自發生的活動。''工人只是生產機器中的零件,工作只為了買回自己所生產的成果勞動成了沒意義活動,在我的看來這些的勞動力可以從生產機器中解放,從新把這些勞動力分配到更有價值的地方,讓生產機器回到機械來生產。而人們可以做出更精緻的手工、匠人化、個性化物品。這些工作需要的空間不會再是辨工室,但從事以上個人化生產需要有他們專業創作的器具,而這些空間(工具)可否共享從而減低創作門檻,解放創造力。(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我自己覺得而已)
那建築師呢?我們(規劃者)扮演什麼角色?那你(我)要幹嘛?
Ai可以幫我們排平面、做結構、整合都是數據生出設計、生出規劃。所以我要做出一套程式/ai生出我的設計嗎? 顯然不行。
建築師在未來會消失吧?我說到,但老師們s都不認同。
建築設計回歸根本是在回應“人,環境,空間 ”這三大元素(或嘗試建築於此的其可能性)。這需要建築師對使用者和大自然作出仔細的觀察和交流,作出人性化的決定&設計,最後把這些元素整合起來(就算未來ai可以完成之前的所有項目,最後還是需要把ai的結果、把使用者(業主)的想法、把環境的情感、把空間的可能性等等作整合)。而我原來一廂情願所提出的program有做到上述所說三個元素的設計嗎?Program內的第一階段改造IFC大樓設計認真思考下去,面對這摩天大樓能做的不多,所謂的設計頂多也只是把科技加入空間(建築)的細節中(例如智能房卡、智慧空調等😭),再把原來的辨公室空間從新分配及加上新的program。去中心化這想法在這大樓中在沒有創造新的空間設計又或特殊的,說白了好像就是單純的搬出一個共享大樓的想法,再配上科技編出一個使用模式讓人使用。建築有被改變嗎?我有創造新的可能性嗎?沒有,只是口號響亮的假設計而已吧,實際沒有利用科技改變建築的什麼。而Program的第二階段一個小經濟中心地段的規劃,設想未來都市的可能性,首先科技的發展對建築有影響嗎?有多大?3D打印是材料及工法上的可能性對人體驗的空間改變不大,如同生物科技、納米科技改變的可能是材質、材料或營造方法。物聯網也不是生活必要性的改變,有了只讓生活較方便。在建築上的應用可能只有小設施和建築如果可能大量模組化生產的應用上吧?(我能想出來的只有這些了,可能是__ __限制了我的想像吧,讀者們有什麼想法快到留言區留言討論,為未來出一分力?)
我的設計在哪裡呢?去中心化較多是行為以概念上的改變,要套在建築上嘛,好像沒有什麼着力點。換句話能下手做建築的發揮空間不大,總結以上長編大論胡言瘋語,這麼多對科技的想像只有在建築的小小小細部上發現,建築設計是要回應人、環境、空間。在此我必須找到用力及發揮的點下去做才可以,不能只在意識型態上說未來科技都市,需要更實在的思考建築真正正式的可能性。
離下次評圖一個月,進度慢的不行,要趕快找出可能的着力點在建築上作出改變,設計新的(至少是有取和有特色的)空間,設想到底科技為建築帶來什麼新的改變。୧(๑❛ั⌔❛ั๑)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