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問》x《結果》|畢設週記|下次期中合評前105天|題目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比較值得探討的是,我們要如何改變科技,創造我們想要生活在其中的環境。我相信這將在草根階層發生,也相信每座城市都有極大的復原力與創新潛力---/---但關於城市的未來,目前才剛開始進行討論---/---最重要的,我專門為城市與居住其中的人發聲。科技專家大可在幕後說教,但我們不可能只到市政廳或會議室看看就能理解城市。你必須將有錢有權階層的計畫與一般人的生活連結起來,意思是採取廣闊的歷史性與全球性觀點綜觀全局。要了解我們未來的選擇及其可能造成的非意圖後果,找出一套原則引導未來的計畫與設計便必須重新檢視城市,資訊與通訊科技過去如何互相影響。 ---《城市的未來, 應該要是什麼樣子? 公民世代, 用智慧科技搭建明天的樣貌》安東尼.湯森

續上一編文章,在科技下部分人的工作被取代,而被取代的有大部份都會是一般的工廠/工業生產工作。雖然說不是全部的人,但大多數的工人是在這被資本家所剝削的。馬克思的異化中提到''資本主義下,工人失去對自己勞動的控制,工人和生產過程,活動,產物分離。工作成為非自發生的活動。''工人只是生產機器中的零件,工作只為了買回自己所生產的成果勞動成了沒意義活動,在我的看來這些的勞動力可以從生產機器中解放,從新把這些勞動力分配到更有價值的地方,讓生產機器回到機械來生產。而人們可以做出更精緻的手工、匠人化、個性化物品。這些工作需要的空間不會再是辨工室,但從事以上個人化生產需要有他們專業創作的器具,而這些空間(工具)可否共享從而減低創作門檻,解放創造力。(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我自己覺得而已)

那建築師呢?我們(規劃者)扮演什麼角色?那你(我)要幹嘛?

Ai可以幫我們排平面、做結構、整合都是數據生出設計、生出規劃。所以我要做出一套程式/ai生出我的設計嗎? 顯然不行。
建築師在未來會消失吧?我說到,但老師們s都不認同。
建築設計回歸根本是在回應“人,環境,空間 ”這三大元素(或嘗試建築於此的其可能性)。這需要建築師對使用者和大自然作出仔細的觀察和交流,作出人性化的決定&設計,最後把這些元素整合起來(就算未來ai可以完成之前的所有項目,最後還是需要把ai的結果、把使用者(業主)的想法、把環境的情感、把空間的可能性等等作整合)。而我原來一廂情願所提出的program有做到上述所說三個元素的設計嗎?Program內的第一階段改造IFC大樓設計認真思考下去,面對這摩天大樓能做的不多,所謂的設計頂多也只是把科技加入空間(建築)的細節中(例如智能房卡、智慧空調等😭),再把原來的辨公室空間從新分配及加上新的program。去中心化這想法在這大樓中在沒有創造新的空間設計又或特殊的,說白了好像就是單純的搬出一個共享大樓的想法,再配上科技編出一個使用模式讓人使用。建築有被改變嗎?我有創造新的可能性嗎?沒有,只是口號響亮的假設計而已吧,實際沒有利用科技改變建築的什麼。而Program的第二階段一個小經濟中心地段的規劃,設想未來都市的可能性,首先科技的發展對建築有影響嗎?有多大?3D打印是材料及工法上的可能性對人體驗的空間改變不大,如同生物科技、納米科技改變的可能是材質、材料或營造方法。物聯網也不是生活必要性的改變,有了只讓生活較方便。在建築上的應用可能只有小設施和建築如果可能大量模組化生產的應用上吧?(我能想出來的只有這些了,可能是__ __限制了我的想像吧,讀者們有什麼想法快到留言區留言討論,為未來出一分力?)
我的設計在哪裡呢?去中心化較多是行為以概念上的改變,要套在建築上嘛,好像沒有什麼着力點。換句話能下手做建築的發揮空間不大,總結以上長編大論胡言瘋語,這麼多對科技的想像只有在建築的小小小細部上發現,建築設計是要回應人、環境、空間。在此我必須找到用力及發揮的點下去做才可以,不能只在意識型態上說未來科技都市,需要更實在的思考建築真正正式的可能性。
感謝戰友在看着我被部分老師炸成蜂窩下所做的記錄~
離下次評圖一個月,進度慢的不行,要趕快找出可能的着力點在建築上作出改變,設計新的(至少是有取和有特色的)空間,設想到底科技為建築帶來什麼新的改變。୧(๑❛ั⌔❛ั๑)୨ ॢ
avatar-img
149會員
690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108學年度上學期師生座談會會議記錄 紀錄:張繼元、劉馨鎂 議程一、實習相關 1.希望能公開老師所填寫的專業實習記錄表中「實習機構的狀況了解」這一個欄位 2.學長姐對事務所的評價公開(事務所主要方向 案子類型 勞健保 地點 津貼  公司簡介) 老師回復: 正平老師: 學生有這需求是一個很好的動機,這
學期第9週 一陣子不見,首先來更新一下進度,議題的主軸將定位在思考現有長照系統的轉型與機能複合化,Program框架大致已經確定,將分為商業市集活動與安養養護空間兩個部分,而中間的過度介面預計將會是設計的重點之一
合評的論述、評圖的心得和回應,還有論述的邏輯檢討,跟簡報的檢討等等。
  第一次的評圖結束囉~來打個小小的心得,在那之前先說明一下「評題」的意義。評題,也可以說是開題,是第一次將你的議題丟出來給大家看,而在這場評圖中的回饋則是接下來議題發展的重要意見,所以評題時的重點是要清楚地傳達訊息。
明天即將交到二年級手上的模範街街屋設計也是學長姐們在1、2年前搔破腦袋的痛苦經驗。還好,打斷手骨反倒勇,現在三年級跟四年級肯定可以跟二年級侃侃談論這個關卡可以怎麼過可以鍊哪類屬性了。 這些是截至今天21點,學長姐們給學弟妹的建議。
108學年度上學期師生座談會會議記錄 紀錄:張繼元、劉馨鎂 議程一、實習相關 1.希望能公開老師所填寫的專業實習記錄表中「實習機構的狀況了解」這一個欄位 2.學長姐對事務所的評價公開(事務所主要方向 案子類型 勞健保 地點 津貼  公司簡介) 老師回復: 正平老師: 學生有這需求是一個很好的動機,這
學期第9週 一陣子不見,首先來更新一下進度,議題的主軸將定位在思考現有長照系統的轉型與機能複合化,Program框架大致已經確定,將分為商業市集活動與安養養護空間兩個部分,而中間的過度介面預計將會是設計的重點之一
合評的論述、評圖的心得和回應,還有論述的邏輯檢討,跟簡報的檢討等等。
  第一次的評圖結束囉~來打個小小的心得,在那之前先說明一下「評題」的意義。評題,也可以說是開題,是第一次將你的議題丟出來給大家看,而在這場評圖中的回饋則是接下來議題發展的重要意見,所以評題時的重點是要清楚地傳達訊息。
明天即將交到二年級手上的模範街街屋設計也是學長姐們在1、2年前搔破腦袋的痛苦經驗。還好,打斷手骨反倒勇,現在三年級跟四年級肯定可以跟二年級侃侃談論這個關卡可以怎麼過可以鍊哪類屬性了。 這些是截至今天21點,學長姐們給學弟妹的建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在現在的環境中,相信很多從事設計師的朋友都有很多的擔憂以及對於未來的茫然。雖然我也不敢說自己對於未來很清楚,但這幾年來接觸的人變多,也對於設計產業和 AI 都有一些接觸,所以有了一些觀察與看法。 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我葉瀚林想帶大家一起探討未來幾年內土木工程師所需的關鍵技能,土木工程師在未來將需要掌握3D列印建築、機器人自動化施工、建築信息模型(BIM)、數據分析與大數據應用、以及可持續建築等關鍵技能。本文探討了這些技能及其在土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在現在的環境中,相信很多從事設計師的朋友都有很多的擔憂以及對於未來的茫然。雖然我也不敢說自己對於未來很清楚,但這幾年來接觸的人變多,也對於設計產業和 AI 都有一些接觸,所以有了一些觀察與看法。 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我葉瀚林想帶大家一起探討未來幾年內土木工程師所需的關鍵技能,土木工程師在未來將需要掌握3D列印建築、機器人自動化施工、建築信息模型(BIM)、數據分析與大數據應用、以及可持續建築等關鍵技能。本文探討了這些技能及其在土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
Thumbnail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世界將會有很多新玩意兒。你想像過自己駕駛無人汽車嗎?或是用手機就能治癒疾病?這些可能性都不是夢想,而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東海建築邱浩修老師,專長為建築設計、當代建築評論、實虛共構互動空間設計、參數設計與數位構築。很高興在AI逐漸興盛的今天,邱浩修老師為我們整理了機械、數位、生態到人工智慧下建築的發展過程,並提供反思該建築的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可能。   「建築產業在這個充滿變動的科技時代走向何方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2020年代AI產業迅速發展,與設計相關的領域可大規模節省人力,但也存在產業泡沫。技術進步可能影響白領工作。AI來源於全球網路積累的數據庫,因此創意可能缺乏獨創性。大公司利用AI降低人事成本,可能對大成本創作體系造成傷害。新的體系將影響未來至少二十至半個世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