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成人內容即將進入的頁面,可能含暴力、血腥、色情等敏感內容

楢山節考 觀後感 【衣食足而知榮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謝謝小夥伴的攜帶,不然原先會怕這部片,

看完的感想是被其他篇影評嚇到,或許關注的點不同。


慣例十點心得:

  1. 這是一篇古代的故事,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實在很母湯。
  2. 跟傳統華人的觀念不一樣,華人會養老的男的,而他們選擇女嬰。
  3. 「洗門風」習俗是不是很多民族都有?
  4. 食、色性也。
  5. 雖然不道德,但看到他們丟棄男嬰,有種莫名的出氣感。
  6. 這是一個有紀律的村子。
  7. 片中很多動物交配的畫面,或許是隱喻吧。
  8. 人交配的畫面大概跟動物差不多,應該算交配吧,很原始的那種。
  9. 自然的法則是個循環,人死後塵歸塵,土歸土。
  10. 日本的集體觀念真的影響深遠。


之前院線上映因為看到影評說有性愛畫面,讓筆者有點卻步,看完的感覺是畫面沒很多,加上那稱不上是性愛,充其量就是交配,原始的那種交配,沒什麼情色感,單純宣洩慾望,像在使用飛機杯的概念,所以如果是擔心這個的話,畫面很原始很一般,姿勢沒幾種,活像玩充氣娃娃,看完只覺得現在人花招真多(?)(連結:博恩深夜秀業配的杜蕾斯


「人口政策」,生男嬰丟掉,女嬰留下

故事背景是日本古代的深山的一個小村子,一個土地看起來沒有很肥沃,能吃飽就謝天謝地的小村子,所以他們有初步的「人口政策」,生男嬰丟掉,女嬰留下或是賣錢,老人無論健康與否古稀之年必須由家中健康男丁背上楢山給山神,每家每戶為了生存都有做到這些,有節育,有背老人上山,有丟男嬰,算挺遵守規矩的一個小村子。

故事的主角是婆婆,故事開始是69歲,隔年就得上山,但她兩個兒子其實沒很想讓她上山,一方面算是不捨吧,另外一方面她也還很健康,是個勞動力,不過她孫子可沒這麼想,覺得他奶奶在家又健康根本是個恥辱,對她不是很友善,甚至有點惡意。

村中有一戶不懂的節育,導致家中吃飯的嘴太多,田間生產又不夠供應,導致他們去各家的田地偷竊,當被村民知道後,村民搜刮他們家一次,後來又覺得擺著不是辦法,選擇抄了他們家,用繩子綁走,活埋,即便有孕婦也照樣辦理,因為如果這次不除根,之後可能全村都倒霉。

片中跟這個婆婆成反比的算是鄰居爺爺吧,同樣是年齡到了要上山,婆婆了然於心,知道這是必然發生的,若沒上山會是一整家的恥辱,而那位爺爺始終排斥,以致於最後再半山稜線被兒子直接丟下去,婆婆一家顯示的是溫馨與體面。

至於洗門風那一段,只覺得古代在沒有科學根據下,什麼都信,頗妙的,然後會遵守不合理的遺言,也挺妙的,先前看的影評多著重這點,導致筆者對這片有點恐懼跟卻步,再次謝謝愛看電影的小夥伴,再剩兩張票的時候問要不要去

衣食足而知榮辱


「衣食足而知榮辱」,他們顯然衣食都非常不足,婆婆才離開,其他人立馬撿婆婆的衣服穿,食物方面白米是奢侈品,其他農作物有但也不多,或許是緯度太高,一年只能一獲,全都只能賭在那一次的收成,好就好,不好就GG,所以唱的歌很直白,祭典也很簡單,修幹也很隨性,很基本的交配。


婆婆的長子背婆婆上山應該是全劇高潮,看了挺難過的,不過看到滿山的白骨著實嚇到廢宅,講直白一點就是為了節省棺材又怕傳染病,把老人集中放在深山等死,看起來人死後烏鴉就會來吃,也算自然循環的一種,不過為什麼要背這麼遠啊,很妙,棧道也沒有因為人常常走而比較好走,或許隨便放在山的一角落就好,或者這是維持老人尊嚴的另外一種方式?

片後有跟小夥伴討論,為什麼是丟棄男嬰,華人觀念男嬰才有生產力,廢宅猜想,因為村里每家每戶的田地都挺小的,耕種期也短,或許人力有就好,不需要多,多了還會浪費糧食,而女嬰又可以當勞動力,還可以延續生命,一舉兩得,又或者沒錢還能拿去賣,三得。


看完的感覺大概是文化衝擊吧,人家懂的自然地延續,要拋棄老的,選擇小的,而傳統華人觀點認為要養老的,小的就算了,古代不是易子而食就是拿去埋了,各個文化在面對糧食不足都有應對的人口對策。

硬要提的話,這部有些突然的配樂跟畫面很突兀,沒有那些應該會更好,但這部年代久遠,或許這是那個年代所流行的呈現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湘緗的沙龍
2會員
16內容數
湘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14
喜歡歌舞片+移民問題的人可以考慮《西城故事》。
Thumbnail
2022/04/14
喜歡歌舞片+移民問題的人可以考慮《西城故事》。
Thumbnail
2021/11/21
「青春」、「夢想」這類詞講出來就高大尚,反面想法就是「虛」,就像畢業成年後不會拿在學成績說嘴(特別聲明沒有影射時事),「青春」是個隨時有人來有,人離開的一段時期,再加上「青少年時期」,往往伴隨著衝動與不謹慎,憑著本心行事。 關心身邊所有人,否則下一個隨機殺人案,社會上的大家都有責任。
Thumbnail
2021/11/21
「青春」、「夢想」這類詞講出來就高大尚,反面想法就是「虛」,就像畢業成年後不會拿在學成績說嘴(特別聲明沒有影射時事),「青春」是個隨時有人來有,人離開的一段時期,再加上「青少年時期」,往往伴隨著衝動與不謹慎,憑著本心行事。 關心身邊所有人,否則下一個隨機殺人案,社會上的大家都有責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那個國家有個陋習:只要家有年邁的父母,就要把他們遺棄在山谷中。青年看著自己的母親,逐漸開始擔心起來,他心痛想:「如果媽媽也得被棄養在山裡該怎麼辦?」
Thumbnail
那個國家有個陋習:只要家有年邁的父母,就要把他們遺棄在山谷中。青年看著自己的母親,逐漸開始擔心起來,他心痛想:「如果媽媽也得被棄養在山裡該怎麼辦?」
Thumbnail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04 正因為是這麼的喜歡= 事發之前,總共有大約一百多億人口。 那是個非常熱鬧又友善的世界,處處高喊愛與和平,兩性平等,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之類之類。 噁心巴拉。 或許就
Thumbnail
提醒!本書為十八禁,內容充斥色情暴力,未成年人請離開,勿觀看本書 如果喜歡本書,敬請不吝於『按愛心』、『留言鼓勵』,感恩啊! =04 正因為是這麼的喜歡= 事發之前,總共有大約一百多億人口。 那是個非常熱鬧又友善的世界,處處高喊愛與和平,兩性平等,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之類之類。 噁心巴拉。 或許就
Thumbnail
作者前言: 這是一個『人文人本』的書。 這是一本把血腥冷酷拿掉的《自然律》。 首先,來首OP Adiemus(阿迪馬斯) 別被開頭五秒的靜止畫面騙到,後面的畫面都很壯闊漂亮 真的值得花五分鐘看完,絕對是享受 前情提要: 主角為了獲得博士學位,毅然決然的進入亞馬遜叢林。 尋找一個能夠接受他,讓他長時間
Thumbnail
作者前言: 這是一個『人文人本』的書。 這是一本把血腥冷酷拿掉的《自然律》。 首先,來首OP Adiemus(阿迪馬斯) 別被開頭五秒的靜止畫面騙到,後面的畫面都很壯闊漂亮 真的值得花五分鐘看完,絕對是享受 前情提要: 主角為了獲得博士學位,毅然決然的進入亞馬遜叢林。 尋找一個能夠接受他,讓他長時間
Thumbnail
推薦度:★★★☆讀劇會全長90分鐘,演員表現中規中矩。千絲萬縷的想法,全因劇本而生。
Thumbnail
推薦度:★★★☆讀劇會全長90分鐘,演員表現中規中矩。千絲萬縷的想法,全因劇本而生。
Thumbnail
偏僻窮困的部落村莊,規定必須由長子揹著老去的雙親上山。村民的氛圍呈現一種大家都是這麼幹的,你搞特殊就是損及大家利益造成負擔。電影過於還原原始人性,與其說醜惡或難看,不如說是在豐衣足食、禮教馴化的時代,不自覺地深入其中而恐懼。
Thumbnail
偏僻窮困的部落村莊,規定必須由長子揹著老去的雙親上山。村民的氛圍呈現一種大家都是這麼幹的,你搞特殊就是損及大家利益造成負擔。電影過於還原原始人性,與其說醜惡或難看,不如說是在豐衣足食、禮教馴化的時代,不自覺地深入其中而恐懼。
Thumbnail
一個純樸的村落,今晚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祭典。 全村的村民幾乎都聚集在山神社前的草地上,草地外圍兩側的小徑上有著各式的攤販,吃的、玩的應有盡有都有,而草地中間搭起了平台,上頭正燃著篝火。 雖然村民不算少,但是仔細一看的話會發現,村民年齡層偏高,人口構成幾乎快以耄耋之年的老人為主。 「喝啊!」 咻咻-
Thumbnail
一個純樸的村落,今晚正在舉辦一年一度的祭典。 全村的村民幾乎都聚集在山神社前的草地上,草地外圍兩側的小徑上有著各式的攤販,吃的、玩的應有盡有都有,而草地中間搭起了平台,上頭正燃著篝火。 雖然村民不算少,但是仔細一看的話會發現,村民年齡層偏高,人口構成幾乎快以耄耋之年的老人為主。 「喝啊!」 咻咻-
Thumbnail
前言 整部電影鮮少出現男性的畫面,卻讓人在觀影的過程中深感父權的壓迫,正是因為父權所帶來的壓抑並非男性本身,而是這個「體制」所形塑出「男性支配、認同男性、男性中心」的氛圍。 《落紅》講述一位少女嫁入豪門宅第的故事,她的任務是盡快產下一名男嬰。第一次碰面便是新婚之日,害怕、緊張、不知所措,卻也不言語
Thumbnail
前言 整部電影鮮少出現男性的畫面,卻讓人在觀影的過程中深感父權的壓迫,正是因為父權所帶來的壓抑並非男性本身,而是這個「體制」所形塑出「男性支配、認同男性、男性中心」的氛圍。 《落紅》講述一位少女嫁入豪門宅第的故事,她的任務是盡快產下一名男嬰。第一次碰面便是新婚之日,害怕、緊張、不知所措,卻也不言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