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暑假,我因為拿到學校的獎學金,得以到美國大學黎巴嫩分校(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 AUB)參加為期七週的阿拉伯語密集課程。這段求學經歷,徹底顛覆了我對黎巴嫩的印象。
老實說,在去之前,我腦海裡的黎巴嫩就是「戰亂不斷」和「真主黨的大本營」。但當我真的生活在那裡時,卻發現現實完全不同。黎巴嫩其實是中東世界中最自由、最民主的國家之一,還有著令人讚嘆的自然景觀:冬天可以在雪山上滑雪,夏天能在地中海海岸游泳。宗教也多元共存——54% 伊斯蘭教、40.4% 基督宗教、8% 希臘東正教。走在街上,清真寺的尖塔與教堂的鐘樓竟能肩並肩,場景非常奇特又和諧。
最讓我驚訝的,是「真主黨」。在亞洲多數新聞裡,真主黨常常被描繪成恐怖組織,但在黎巴嫩,它卻是堂而皇之的合法政黨,在國會裡有席位,還經營醫院、學校,甚至提供社會福利。當地人提起真主黨時,語氣裡不是恐懼,而是一種「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的無奈與現實感。
這樣一個美麗、自由的國家,為什麼卻總是陷入動盪與叛亂呢?
1. 宗教與政治錯綜交織
黎巴嫩的政治體制是世界少見的「宗派配額制」:總統必須是馬龍派基督徒,總理必須是遜尼派穆斯林,國會議長則必須是什葉派穆斯林。聽起來很公平,但實際上卻變成宗派勢力的「分贓遊戲」。各派都想分更多資源,結果就是內部長期拉扯,難以形成共識。
2. 外部勢力的「角力場」
黎巴嫩雖小,卻地處要衝。敘利亞、以色列、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法國,幾乎所有強權都在這裡有盤算。黎巴嫩就像是一個舞台,被大國當成代理人戰爭的棋盤。很多時候,黎巴嫩的混亂並不是因為人民想打仗,而是因為別人不讓他們安寧。
3. 經濟困境與貧富不均
黎巴嫩曾被稱為「中東的瑞士」,首都貝魯特甚至有「中東的巴黎」之名。但內戰和腐敗摧毀了經濟,貨幣狂貶、失業率飆升。年輕人要嘛出國,要嘛依靠宗派勢力提供的資源(像真主黨辦的醫院、學校、補助)。經濟無法支撐自由民主,社會自然容易陷入不穩定。
矛盾的黎巴嫩
黎巴嫩是一個極度矛盾的國家:它既充滿活力,也滿是掙扎;既享有多元與自由,也承受宗派與外力的重壓。我常想,如果黎巴嫩能擺脫外部干涉、專心處理內部經濟與政治問題,它或許真的能成為中東的一顆明珠。但現實裡,它就像貝魯特這座城市——既美麗又殘破,讓人著迷,卻又讓人心疼。
黎巴嫩人的韌性
在 AUB 求學的那段時間,我深深感受到黎巴嫩人的韌性。某種程度上,他們讓我想起台灣人:島國、小國,卻必須在大國夾縫中生存;同時,他們也是典型的「中東商人」。黎巴嫩人往往會三語甚至四語(阿拉伯文、英文、法文,還有不少人會義大利文或西班牙文),你走在歐洲街頭,常能遇見黎巴嫩商人,能言善道、靈活生存。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Carlos Ghosn——前 Nissan 總裁。他把瀕臨破產的 Nissan 拉回正軌,卻因為權力鬥爭與文化衝突在日本被控告。知道日本司法定罪率高達 99% 後,他設計了一場堪稱「世紀大脫逃」的計劃,從日本輾轉逃回黎巴嫩。這故事真的是驚險刺激,大家可以上網查查,絕對比電影還精彩。
黎巴嫩,就像是一部混合悲劇與喜劇的戲劇:你會被它的美麗吸引,卻也會為它的命運嘆息。或許,這正是它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