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長安朝廷在其開元年間(公元 713~741 年)開始進一步對嶺南採取積極進攻的政策,瀧州陳氏的對唐戰爭正是這一政策的直接後果之一。其後,唐帝國對嶺南的滲透更逐漸向西深入,終於致使嶺南西線的粵唐戰爭爆發。
在唐帝國畫置的版圖裏,將嶺南欽江、柳江以西的地區北接湖湘、西接南詔“綿地數千裏”的地域劃為“羈縻州”。唐帝國將這片地區稱為“西原”地區,並將這裏的粵人稱作“西原蠻”。如在“東京灣甯氏”一章中所述,一部分西原地區的粵人的勢力曾與甯氏邦國曾整合在一起。到了公元 756 年,黃氏豪酋的領袖黃乾耀打響了對唐戰爭,是為嶺南西線持久的粵唐戰爭的開始。這一系列的戰爭持續達百餘年之久,撼動了唐帝國統治的根基,埋下了唐帝國覆亡的禍根,這正是《新唐書》裏關於唐帝國覆亡原因的著名論斷“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的啟釁。這一期間的粵唐戰爭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西原粵軍的主要戰場向東拓展到雲開大山、向北跨過南嶺拓展到永州(今湖南零陵地)等地,並與廣州的梁崇牽率領的粵軍合流共拒唐軍。公元 756 年二月,黃乾耀、真崇鬱二大豪酋聯合陸州(今欽州地)、武陽(今羅城地)、朱蘭(今東蘭地)等地一百餘峒、號稱共二十萬人,以嶺南的西北地帶為根據地,建立了一個粵人的國家,他們推舉武承裴、韋敬簡為帥,號稱中越王,廖殿為桂南王,莫淳為拓南王,相支為南越王,梁奉為鎮南王,羅城為戎城王,莫潯為南海王,並設立了政權機構。其後,他們對唐帝國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攻勢,所到之處旌旗蔽野、鼓角沸天,屢屢挫敗帝國軍隊,因聲勢浩大而號稱“方圓數千裏,控帶十八州”。面對粵軍的攻勢,在公元 760 年代初,唐帝國一方面重新調集兵馬圍剿粵軍,廣州都督楊譚調遣梧州、柳州、象州、賀州等地號稱 20 餘萬軍隊,進圍粵軍;另一方面使用利誘分化的手段,引誘瞭如西原州(今崇左地)、環州(今河池地)、古州(今貴州黎平地)的少數粵軍首領倒戈。在經過兩百多日浴血苦戰之後,粵軍首領黃乾耀、真崇鬱、廖殿、莫潯、梁奉、羅淳等先後戰死在祖國的土地上。而武承裴、韋敬簡則變節投降。粵軍的行動一度陷入低潮。其後,黃乾耀部將張侯、夏永重新糾集粵軍餘部繼續展開對唐戰爭。另一方面在東邊,廣州的南粵豪酋梁崇牽在公元 756 年開始率領粵人反唐,並自號“平南十道大都統”。他與西原的粵軍合流北上跨過南嶺,攻克道州(今湖南道縣)、永州、邵州(今湖南邵陽)。到了公元 771 年,揮師南下,據有容州(今容縣地),迫使容州刺史王羽寄治藤州。隨後,王羽率軍反擊,雙方經過百餘次交手,粵軍失利,然後轉入地下作戰。這就是這一系列戰爭的第一階段,粵軍與唐軍對抗了將近 20 年。
右江出土的龍頭內青銅戟,工藝十分精美(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二階段的戰爭開始於公元 777 年,是西原粵軍對唐作戰大規模開展的高潮階段。公元 777 年西原豪酋潘長安自稱“安南王”,開啟了西原粵軍對唐作戰第二階段的序幕。他率領粵軍大規模地攻城略地,兵鋒“南距雕題交趾、西控昆明夜郎、北泊黔巫衡湘“,所及的地方彌亙萬里,一時令唐帝國朝廷大為震動。唐代宗急令李昌夔率領軍隊進擊,在這場戰役中,潘長安不幸被捕,粵軍遂告失敗。然而西原粵人的對唐作戰並未止歇,公元 794 年,西原粵人又在豪酋黃少卿的發動了規模更大的對唐戰爭,圍攻唐帝國佔據的嶺南西線的重鎮邕州(今南寧),令邕管經略使孫公器力不能支而乞請唐帝國朝廷出兵援助。唐懿宗再次企圖使用利誘分化的方式瓦解粵軍,派遣李輔光前去遊説黃少卿,而黃少卿斷然拒絕。黃少卿的粵軍相繼攻陷欽(今欽州)、橫(今橫州)、潯(今桂平)、貴(今貴港),並圍攻容管經略使駐地容州,而黃少卿之子黃昌沔率領的粵軍更是攻陷十三州地,收復了粵人世居的古老土地。唐帝國派遣陽旻為將領率領唐軍迎擊粵軍。粵軍作戰英勇,屢屢得勝,但唐軍憑藉強大的後方優勢,不斷徵召士兵增援,令這輪戰爭持續了足足有十二年之久。到了公元 806 年,粵軍的重要將領黃承慶在邕州被俘。為了保存粵軍的有生力量,黃少卿在翌年詐降,被唐帝國冊封為歸順州(今靖西縣)刺史。黃少卿利用這一次喘息的機會重新集結力量,不久之後,黃少卿重新領導西原粵人,聯合邕州附近黃少度、黃少驩的兩支豪酋勢力,再次討伐唐帝國。這一次粵軍再一次取得節節勝利,先後收復賓州(今賓陽)、巒州(今橫縣)、嚴州(今來賓縣),並擊斃官軍主帥陽旻、裴行立。唐帝國從後方如湘、贛等地調來援軍,卻尚未交戰就因為染上疫病死亡,史稱“百無一還”。粵軍勢力則進一步壯大。公元 822 年,唐帝國的邕州刺史李元宗被西原粵軍成功統戰,將原先帝國侵佔的羅陽縣交還給粵軍,並攜刺史大印率百餘人投靠黃洞。公元 823 年,黃少卿攻陷邕州、欽州等地的市鎮,令欽州刺史楊嶼慌忙出逃。翌年,黃少卿率粵軍進攻安南,佔領陸州(今防城港市地),殺死陸州刺史葛維。這就是這一系列戰爭的第二階段,粵軍在豪酋黃少卿的領導下奮戰了足足有四十六年,收復了嶺南十八個州的土地,令無數帝國殖民軍士拋屍在粵人的土地上。而唐帝國在遭受西原粵軍的這次打擊之後也偃息兵戈。
面對西原粵軍的浩大聲威,儘管唐帝國不甘心於在嶺南進取失敗,它的國力卻也已衰退,難以再全面軍事打擊西原粵軍。在上一階段戰爭的十年之後的公元 832 年,唐帝國再一次意圖進剿西原粵軍,一方面重施利誘的故伎,企圖分化粵軍諸首領;另一方面在軍事上也採取積極態勢,由唐帝國的經略使董昌齡派遣其子董蘭大舉進攻粵軍。黃少卿在唐帝國的進逼之下,尋求鄰邦南詔國的支援,堅持對唐作戰四十餘年直到公元 870 年代。然後,唐帝國勾連南詔國成功,瓦解了南詔國與西原粵軍的結盟。同時,唐帝國還大肆賄賂粵軍各首領,挑撥黃洞、儂洞首領之間的關係,令二首領彼此動兵廝殺。最後,無力再戰的唐帝國伺機招安粵軍,粵軍也選擇了接受。至此這一系列戰爭的第三個階段結束,百餘年的西原粵人對唐帝國的戰爭也終告落幕。
在此之後,一方面在公元 868 年,負責參與對嶺南作戰的唐帝國駐桂林的軍隊譁變,迫使唐帝國疲於奔命;另一方面,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從北方給予了唐帝國重大打擊。這最終令唐帝國走到了國祚的盡頭。由這場西原粵人的抗唐戰爭中可見,粵人始終未屈服於唐帝國的淫威,他們堅持打擊唐帝國在嶺南的統治,最後撼動了唐帝國統治的根基。而在嶺南另一端的西江中下游處,另一股粵人的勢力已經崛起,他們將給唐帝國在嶺南的統治正式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