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系列報導】從政府、刑警、民眾及學生省思香港武力關係

【反送中系列報導】從政府、刑警、民眾及學生省思香港武力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示威遊行及抗議自今年三月,至今長達近九個月,犧牲者及自殺人數攀升至十多位,被逮捕及受傷之民眾和學生高達上千名,隨著警民衝突升溫,這起抗爭除了港警執法過度外,示威者的武力抗命是否合法,令人省思。

由於香港人陳同佳於台灣發生情殺棄屍案,因港台兩地缺乏移交嫌犯等機制,香港保安局藉此提出《逃犯條例》,中國政府可以將其認定的嫌犯移交至中國,此條例違背中國與香港訂定的「一國兩制」原則。香港回歸中國二十二年,,急速改變港人的生活型態並打破其自治司法及民主自由權,因而引發反送中事件。


從和理非到勇武抗爭

最初抗議民眾藉由「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進行抗爭,希望政府撤回反送中條例,但香港政府忽視民意,加上港警對示威抗議者發射催淚彈或開槍等行為加劇了衝突,使示威者轉為激進抗爭。七月反送中遊行(「獨立調查、捍衛法治、守護真相、重申五大訴求」遊行)當日爆發元朗事件,有多名白衣人毆打參與遊行的民眾,而刑警在事後約三十五分鐘才到場處理,讓眾人不禁懷疑刑警與黑幫勾結的內幕,抗議民眾的武器也從丟雞蛋、紅漆到丟擲汽油彈、於道路縱火等行為。九月香港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撤回《條犯條例》,此舉但抗爭並未緩和反而越來越激烈,原因在於抗議民眾的示威目標由原本的撤回條例改變為對刑警的執法不當及執法過度而感到不滿,而另一方面,支持香港警方的民眾則認為抗議民眾已經達成原本的「撤回條例」目標而應該要停止抗爭,而這些支持港警的民眾卻也受到抗議民眾的牽連及傷害,於十一月三日香港科大的一名學生周梓樂疑似要躲避催淚彈在停車場失足墜樓,而十一月中旬時,有民眾呼籲三罷(罷工、罷市、罷課),並嘗試癱瘓各區交通道路,而於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大學外有示威者圍堵,而刑警曾經潛入校園向學生發射催淚彈及其他不當執法行為,而有多名學生被捕及受傷,這也是警方首次大規模進入校園。


示威者的暴力是合法的嗎?

無論是誰,使用暴力就是不對的行為,那為何港警抵抗示威者的暴力會被眾人認為是不當執法? 原因在於身分的不同,在於大眾社會認知中,員警的身分無非就是保護人民、捉拿嫌犯,但如今港警對人民開槍、傷害示威者等影片和照片在網路上瘋傳,因此會被放大檢視,但我們沒有到現場參與示威活動,因此不能如此斷定員警是否真的有執法過當,警察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維持社會秩序,而示威者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捍衛自己的權利並保有應得的自由而選擇到街上抗爭,兩者相抵觸。

無論對與錯和好與壞,我們沒有歷經在當地情況及當下局勢都不能輕易做出偏頗的論點,因此希望藉由中立的文章來引發大家的獨立思考。

圖片來源:香港拒送「中」從100萬到200萬+1

參考資料:

  1. 【 七七追緝令 】
  2. 重返街頭:香港反送中大遊行|國際大風吹|EP59(上)
  3. 200萬+1的怒吼 香港市民為什麼上街頭?|國際大風吹|EP59(下)
  4. 香港拒送「中」從100萬到200萬+1
  5.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 維基百科
  6. 香港區選後的下一步:「正當性」的守護與挑戰(上)
  7. 香港區選後的下一步:「正當性」的守護與挑戰(下)
  8. 葉毓蘭疑惑:若港警暴力是錯的 為什麼示威者暴力是對的?


責任編輯:陳鈺婕 核稿編輯:管之岑

關注粉專,接收最新訊息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Claudia Goldin 鄭重推薦:「如果你只讀一本經濟學的書,就選這本吧!」《經濟學中的小故事與大觀念》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透過歷史中的小故事交代經濟學的發展脈絡,包含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人工智慧對人類的風險等議題,有趣又輕鬆的文字,幫助讀者輕鬆入門!
「哲學就是想太多?」哲學總是與我們若即若離,似乎藏著什麼難以親近的奧秘。《戴上哲學的眼鏡看世界》捨棄了晦澀難懂的⾔詞,並使⽤許多⽣活中常⾒的議題切入,提供哲學⼩⽩⼀個舒適的入⾨管道,也讓讀者驚覺:原來哲學離我這麼近!
如果我們回顧波蘭的歷史,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呢?美國經濟學家曼瑟爾.奧爾森在其名著《集體行動的邏輯》裡曾指出一種特殊困境,即基於特權組成的尋租聯合體壟斷並操縱政治發展的問題。當這個尋租聯合體尾大不掉,寄生在國家之上,肆無忌憚的吸食著民脂民膏並阻止任何改革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