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程過山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踏上一級級樓梯,每多走一步,心情越複雜,思緒越混亂,腳步越沉重,幾經辛苦,終於爬上頂層。多走幾步,踏上石級,登上世界之顛,細味欣賞和自己同等高度的事物。平日在地上生活,障礙物處處,界限分明,即使仰望清空,天際無奈使視野變得狹窄。今登上頂峰,以神的角度俯瞰這個不堪的時代,視野一望無際,而且旁觀者清。庸庸碌碌的蟻民,為了幾塊磚頭,行屍走肉地過活,可悲;迂腐的教蓄灌輸填鴨教育,販賣知識,可恥;尖尖學子曲學阿世,硬套理論生吞書本,可憐。人生求快,若然不快,何必苦戀。合起雙眼,靜心聆聽身邊的喧鬧,然後,下定決心,豁然地,以不屑的姿態向前踏進一小步。放鬆肌肉,鬆開握實拳頭的雙手,好好享受人生最後一程過山車,就讓離心力的快感刺激着心臟,任由每一個細胞在肌膚上狂奔亂舞。靈光一現,至親至愛腦中閃過。剎那,頭顱破裂,腦汁四濺,血染一地,四肢瓦解,情況慘烈猶如五馬分屍。死不暝目,後悔太遲,可惜。
靈魂頓時出竅,蹲在自己屍體旁。不消一會,親朋好友趕到現場,撲向遺體緊抱入懷,五體投地跪地號哭。孤魂雙眼通紅,欲哭無淚無聲飲泣,後悔不已。可惜時辰已到,牛頭馬面已準備把魂魄押走。到達陰曹地府,亡魂依依不捨,眷戀人間,不甘一走了了,便苦苦哀求閻羅王格外開恩,施捨四個時辰多見親人一面。閻羅王列嘴一笑。未幾,靈魂被趕去奈河橋,幾番掙扎後,含淚飲下孟婆茶。記憶糾纏於實和虛之間,一切的甜酸苦辣都被忘川水沖淡,最後,記憶變得無色無味仿似白開水。孤魂走過最後一道橋,離開地府,輪迴轉世,接受新生降臨。
今生的禍源於前生的孽,一死了了不能化孽,不能解脫,禍根延伸至後世。與其逃避今生的禍,倒不如腳踏實地,欣然面對,為後生作福。共勉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荷蘭有個公益組織Ambulance Wens致力於實現病人最後的願望。 這個組織從2007年開始,每年實現接近2,000個臨終病人願望,至今已經協助超過22,000個病人。 如果病人還有想去的地方,病人或家屬可以透過這個公益組織協助,可以是單日出遊或是長達四天的旅行,這些費用,全部由公益組織支付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林先生,他坐在病床邊,前兩天心肌梗塞,緊急做了處理後,今天轉到普通病房。 林先生是退休的大學教授,在這次心肌梗塞之前,還有長年的糖尿病在控制,問診他的病史、三高控制的狀況,總是溫文儒雅娓娓道來,女兒說她的飲食控制特別自律,餐點都自備之外,幾乎不吃零食。但在我問到運動的習慣,他笑了笑,靦腆
Thumbnail
這幾天有幾個人都分別問我靈魂的生命藍圖,以及生命怎麼這麼苦,還有業力因果等。 他們因為生活經歷了很多辛苦,所以即使受困在無限循環的痛苦之中卻不願意接納一個能跳脫出來的方法。寧可相信限制住他們的,是安全的,卻認為順應內在聲音順應高我是危險的,驅使我寫了這篇。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磨難與挑戰。這些磨難有時讓我們感到痛苦,但也可能成為我們成長和享受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我們是富貴還是貧窮,生命最後的終點站都是相同的——那一小格的安息之地。我們在世上所經歷的,只是短短的數十年,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將各奔東西。
Thumbnail
感謝 Niseema Tsai / 文章 九宮的流浪的情懷,在步入人生最後十哩路,突然憶起喝夢婆湯前那個靈覺意識,為何選擇中文體系華夏文明作為此生的流浪驛站,那個靈覺說:這個文明,特點非常多,如果非要挑幾個出來說,可以是下面這幾個:
Thumbnail
長達十年左右處於精神內粍的狀態。壓死駱駝的那一根稻草是最後那三年工作上遇到的低谷。 當處於低谷時應該感到開心,因為很快便能迎來觸底反彈的時機。 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但幸運的是自己撐過去了,確實迎來了生命的轉機。 相信有很多人遲遲未迎來這樣的時機,從此墜落谷底選擇了自我放逐
捨不得死去,拚了命的想要活下去,可是過去用了錯誤的方法,最後讓自己走到末路,同時也連累了身邊的親人,掙扎,痛苦。 生命的盡頭真是只有掙扎,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呼吸著可能是最後一口氣,那是什麼心情,依依不捨?還是對自己之前所做的決定感到後悔? 我不知道。
Thumbnail
這篇故事講述了作者回娘家陪伴媽媽,發現媽媽準備人生最後一趟旅行的行李箱,裡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雖然日常生活中不願談論往生的事情,但作者感謝媽媽充滿智慧,未來也要學習為自己的人生最後一趟旅程好好準備人生行李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荷蘭有個公益組織Ambulance Wens致力於實現病人最後的願望。 這個組織從2007年開始,每年實現接近2,000個臨終病人願望,至今已經協助超過22,000個病人。 如果病人還有想去的地方,病人或家屬可以透過這個公益組織協助,可以是單日出遊或是長達四天的旅行,這些費用,全部由公益組織支付
Thumbnail
安樂死一直引發關注,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生命結束方式的權利。本文從美國婦人在瑞士使用安樂死膠囊事件作為切入點,解釋安樂死的定義、分類及其法律問題。隨後討論臺灣安樂死的議題,可以確定的是台灣離安樂死的合法化還很遙遠,需要有關當局更深入的討論才可執行。
Thumbnail
第一次看到林先生,他坐在病床邊,前兩天心肌梗塞,緊急做了處理後,今天轉到普通病房。 林先生是退休的大學教授,在這次心肌梗塞之前,還有長年的糖尿病在控制,問診他的病史、三高控制的狀況,總是溫文儒雅娓娓道來,女兒說她的飲食控制特別自律,餐點都自備之外,幾乎不吃零食。但在我問到運動的習慣,他笑了笑,靦腆
Thumbnail
這幾天有幾個人都分別問我靈魂的生命藍圖,以及生命怎麼這麼苦,還有業力因果等。 他們因為生活經歷了很多辛苦,所以即使受困在無限循環的痛苦之中卻不願意接納一個能跳脫出來的方法。寧可相信限制住他們的,是安全的,卻認為順應內在聲音順應高我是危險的,驅使我寫了這篇。
Thumbnail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磨難與挑戰。這些磨難有時讓我們感到痛苦,但也可能成為我們成長和享受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我們是富貴還是貧窮,生命最後的終點站都是相同的——那一小格的安息之地。我們在世上所經歷的,只是短短的數十年,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將各奔東西。
Thumbnail
感謝 Niseema Tsai / 文章 九宮的流浪的情懷,在步入人生最後十哩路,突然憶起喝夢婆湯前那個靈覺意識,為何選擇中文體系華夏文明作為此生的流浪驛站,那個靈覺說:這個文明,特點非常多,如果非要挑幾個出來說,可以是下面這幾個:
Thumbnail
長達十年左右處於精神內粍的狀態。壓死駱駝的那一根稻草是最後那三年工作上遇到的低谷。 當處於低谷時應該感到開心,因為很快便能迎來觸底反彈的時機。 現在回想起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但幸運的是自己撐過去了,確實迎來了生命的轉機。 相信有很多人遲遲未迎來這樣的時機,從此墜落谷底選擇了自我放逐
捨不得死去,拚了命的想要活下去,可是過去用了錯誤的方法,最後讓自己走到末路,同時也連累了身邊的親人,掙扎,痛苦。 生命的盡頭真是只有掙扎,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呼吸著可能是最後一口氣,那是什麼心情,依依不捨?還是對自己之前所做的決定感到後悔? 我不知道。
Thumbnail
這篇故事講述了作者回娘家陪伴媽媽,發現媽媽準備人生最後一趟旅行的行李箱,裡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東西。雖然日常生活中不願談論往生的事情,但作者感謝媽媽充滿智慧,未來也要學習為自己的人生最後一趟旅程好好準備人生行李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