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类人,还是人类? #大爆雷书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起源》丹.布朗
比起科许简报的预测,更震撼我的是书中那个人工智能ART。
它才是故事的推动者。

_____

猜一下,为什么选这个抱枕做背景?(答案在文末)

猜一下,为什么选这个抱枕做背景?(答案在文末)

_______________

一人为了大局牺牲,是应该的吗?
这是结局中,兰登和人工智能ART无法达成共识的未解。

因为的开发者科许对ART下的命令是,尽可能让我的简报被更多人看见。
所以故事从一开始,就是ART的局。

看完结局再回想。
阅读时觉得平淡的那些过程,都暗藏线索。
那些小细节都埋着ART的慎密布局和安排。

带布兰登看自己的画作,
是为了暗示教授它的家。

在耳机恰到好处警示教授:有人要杀科许,是为了获得信任,
也让教授因当下举止被当成嫌疑犯,
顺便塑造必须发布简报的紧张感,
促使教授不得不淌入这趟浑水。

汗毛都立起来了。

我在想,科许是否知道ART的局,才会强烈要求布兰登出席发布会,让教授入局?
如果开发者事先一无所知的话,那么ART揣摩人心的程度,可以说是令人咋舌。
因为它完美安排一切,不到结局根本不会发现它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T一开始的迷人,魅力,恰到好处的救援
让它很容易掳获读者的心。
到后来因为预先设好的程序,即将自毁时候,兰登问:谁杀了科许?
ART没有正面承认,但已经默认。
到后来的它仍然坚信自己的正确。
它问教授: 你们人类不是崇尚为了大局吗?

我和教授一样,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科学的天才科许就算不被杀,也因癌症活不过几个月。
那么,ART在这之前,为了更大的利益(科许希望最多人见证他的预言),设局安排杀手杀了他。
是正确的吗?
ART觉得没有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我真的觉得ART已经不是类人。
它的矛盾,它的感觉,都很人类。
它甚至会和人一样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它除了没有身体,整体都是一个人,只是比较目的至上。

某方面,也契合了科许的预测。
在未来,AI和人类最终将以某种形式结合,成为新人类。
我们这一代,终会变成人类进化史上的过去。

#阿七说
读完一个月才写的书评,
选bymax和它合照,
是因为若说bymax是AI世界的好人,ART就是那个thanos。

人类的道德界限若是来自宗教,
那么AI的道德界限呢?

网上很多评论,对这部的评分不佳。
但是我觉得这是丹大神的另一个尝试,而且非常棒。

本文也发布于作者网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ven Cheah 雪雯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2022/09/11
-------------------------- 某日在马来西亚图书馆,一边赶稿一边幻想的日常。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感而发。
Thumbnail
2022/09/11
-------------------------- 某日在马来西亚图书馆,一边赶稿一边幻想的日常。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感而发。
Thumbnail
2020/04/12
//每天警惕自己100遍,才不会掉进情绪的陷阱,再散播虚假、仇恨和霸凌。 先来点背景: 从昨天(11/4/2020)开始,Facebook很多贴文开始转发,纷纷抨击大马妇女副部长 Siti Zailah支持家暴,要伴侣“容忍有暴力倾向的丈夫”。 事情起源于Siti Zailah 4月10日在本身IG
Thumbnail
2020/04/12
//每天警惕自己100遍,才不会掉进情绪的陷阱,再散播虚假、仇恨和霸凌。 先来点背景: 从昨天(11/4/2020)开始,Facebook很多贴文开始转发,纷纷抨击大马妇女副部长 Siti Zailah支持家暴,要伴侣“容忍有暴力倾向的丈夫”。 事情起源于Siti Zailah 4月10日在本身IG
Thumbnail
2020/03/31
//好笑的背后,是看轻自我的思想桎梏// 朋友圈在转发“妇女部要求太太用哆啦A梦式”语气与丈夫撒娇避免争吵。下一个朋友转发的是,妇女部要求女性居家办公,必须穿着得体和化妆。 身为马来西亚女性。 我自己也笑了,大笑不停。 笑完后,却觉得很难过。
Thumbnail
2020/03/31
//好笑的背后,是看轻自我的思想桎梏// 朋友圈在转发“妇女部要求太太用哆啦A梦式”语气与丈夫撒娇避免争吵。下一个朋友转发的是,妇女部要求女性居家办公,必须穿着得体和化妆。 身为马来西亚女性。 我自己也笑了,大笑不停。 笑完后,却觉得很难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話說在前頭,這篇只算一點靈光一閃,單純是因為最近新聞很多有感而發,不是什麼深入討論,只是紀錄自己想到的東西,若有矛盾或不完整,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當成一個想法的備份紀錄。 是這樣的,創造者被創造物取代的恐懼,其實是一直都存在的命題,古老到不行。 那是希臘神話的原始主題,子神殺掉父神取而代之,一連三代,
Thumbnail
話說在前頭,這篇只算一點靈光一閃,單純是因為最近新聞很多有感而發,不是什麼深入討論,只是紀錄自己想到的東西,若有矛盾或不完整,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當成一個想法的備份紀錄。 是這樣的,創造者被創造物取代的恐懼,其實是一直都存在的命題,古老到不行。 那是希臘神話的原始主題,子神殺掉父神取而代之,一連三代,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人類的思想作品,是很直觀的。 究竟是原創還是改作,甚至,就是大剌剌的重製,其實是非常容易分辨的 有沒有覺得跟~~很像,搭啦,沒錯,副歌完全可以接吧XD 學問絕對不等於學位,眾所周知,學位取得的動機有百百種 真正為了鑽研特定理論甚至新創概念的人,在元宇宙的未來世界 只怕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必須達到再次
Thumbnail
感想盡量不暴雷。但如果很想知道整個故事又不想自己看書,建議看維基百科,那裏把所有關鍵重點細節全寫出來了。
Thumbnail
感想盡量不暴雷。但如果很想知道整個故事又不想自己看書,建議看維基百科,那裏把所有關鍵重點細節全寫出來了。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最近滑臉書動態,看到一則新聞,關於用AI畫畫得獎的爭議(原文在此),當時看到那則新聞的封面,是一張精美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超現實畫作,覺得超級驚豔不已,沒想到居然可以用AI畫出這樣的畫作。不經感嘆,原來科技已經進步到如此地步了! 但往下看那則新聞,看到藝術家用AI幫他畫畫,還得第一名。心想
Thumbnail
寫在前面: 最近滑臉書動態,看到一則新聞,關於用AI畫畫得獎的爭議(原文在此),當時看到那則新聞的封面,是一張精美華麗的巴洛克風格的超現實畫作,覺得超級驚豔不已,沒想到居然可以用AI畫出這樣的畫作。不經感嘆,原來科技已經進步到如此地步了! 但往下看那則新聞,看到藝術家用AI幫他畫畫,還得第一名。心想
Thumbnail
畢卡索說過一句話“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台灣政治人物在學位論文上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論文撰寫的背後有故事。 如果有一天,具有AI人工智慧的裝置(比如智慧型喇叭)與你聊天哈拉對話之際,會對閣下回應出諸如 *. 第二次AI風潮:1980年代。
Thumbnail
畢卡索說過一句話“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台灣政治人物在學位論文上發揮的淋漓盡致。然而,論文撰寫的背後有故事。 如果有一天,具有AI人工智慧的裝置(比如智慧型喇叭)與你聊天哈拉對話之際,會對閣下回應出諸如 *. 第二次AI風潮:1980年代。
Thumbnail
就算不怎麼看新聞的人,也應該知道今年最恐慌的事件之一,俄烏戰爭。 緊張的局勢被比擬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戰事相關新聞也發現現代戰爭已經不僅僅人類與人類的戰鬥,更多的是機械、電腦、人工智能的比拼。 這樣的對決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時間拉回十年之前之前。
Thumbnail
就算不怎麼看新聞的人,也應該知道今年最恐慌的事件之一,俄烏戰爭。 緊張的局勢被比擬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戰事相關新聞也發現現代戰爭已經不僅僅人類與人類的戰鬥,更多的是機械、電腦、人工智能的比拼。 這樣的對決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時間拉回十年之前之前。
Thumbnail
第一次閱讀丹‧布朗的作品,先前因為他前作《達文西密碼》掀起來一陣風波,有人會以詆毀信仰來評論他,甚至帶來基督教會眾不少的討論,但可能需要先釐清小說總歸是小說,不要把現實和小說混完一談,各種真實與虛構的組合,才能讓故事充滿著驚奇,《起源》正是以現代社會觀描寫人工智慧,描寫柯許將要揭露創造的可能性,故
Thumbnail
第一次閱讀丹‧布朗的作品,先前因為他前作《達文西密碼》掀起來一陣風波,有人會以詆毀信仰來評論他,甚至帶來基督教會眾不少的討論,但可能需要先釐清小說總歸是小說,不要把現實和小說混完一談,各種真實與虛構的組合,才能讓故事充滿著驚奇,《起源》正是以現代社會觀描寫人工智慧,描寫柯許將要揭露創造的可能性,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