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問題意識和風險感知及其影響

氣候變遷問題意識和風險感知及其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極端氣候、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影響包括全球暖化、森林大火、極圈融冰大增等,其對我們講造成的巨大影響眾所皆知。然而,人類似乎只意識到有「氣候變遷」這個名詞的存在,卻在許多的生活層面上缺少實際的作為與行動。殊不知,若是稍微一個不注意,「氣候變遷」在未來將對整個地球難以言喻的影響和災難。於是,當我們要探討一個區域的居民對於氣候變遷意識程度的大小時,氣候變遷問題意識和風險感知便是一個很好的度量方式。


氣候變遷問題意識
(Awar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VS
氣候變遷風險感知
(Of the ‘Aware′:climate is a serious threat)

氣候變遷問題意識是指民眾對於整個地球環境的氣候正在面臨改變有無感覺或意識;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則是指民眾對於整個氣候變遷有無緊急或危機意識。從全球氣候變遷意識分布及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分布可以得知,各國對於氣候變遷敏銳度不盡相同,且隨著區域分布的遠近也有所差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氣候變遷意識高的國家,其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卻不一定成正比。

▲ 全球氣候變遷意識及氣候風險感知
圖片來源: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因此,除了探討各國對於氣候變遷意識和風險感知背後的成因外,或許我們也應當思考什麼樣的因素造成這樣子的差異?是社會風氣嗎?還是政治環境?或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


影響氣候變遷問題意識和氣候變遷風險感知的原因

影響各國氣候變遷意識,進而導致民眾做出具體作為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包括教育程度、年齡、收入、政黨傾向及過往經驗等。舉美國為例,根據資料顯示:美國人願意付多少錢以使用較為環保的再生能源?

▲ 美國民眾對於氣候變遷的態度及過往的經驗容易影響其面臨氣候變遷上的具體作為圖片來源: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從下圖來看,可以發現年齡越輕的族群越願意在氣候變遷的改善上付諸行動,這是否代表者年紀稍長的族群認為氣候變遷是未來的事情,與他們毫不相干?又或者,年輕族群因為接收資訊快,對於氣候變遷問題意識較有概念?而在民眾收入方面,可以發現收入越多的族群越願意投入氣候變遷的改善。而這是不是又代表著即使民眾有再大的意願去改善整個環境,然而在面對生活上的現實壓力,不得不犧牲自然環境以成全自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族群方面黑色膚種的人較白色膚種的人更願意於再生能源上花錢。在這裡,國家內種族與氣候變遷問題意識似乎有所關聯性?

▲ 美國人願意付多少錢以使用較為環保的再生能源?
圖片來源: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全球環境已經不如以往,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然而,我們或許不該將重點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抑或是要求各個國家政府遵守氣候變遷的共同協議,而是去思考其內部的民眾意識與文化背景,因為追根究柢地,改善氣候還是要從人類本身去實踐、去著手。


參考資料:

  1. Predictors of public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and risk perception around the world
  2. Predicting hurricane evacuation behavior
  3. Who is willing to pay more for renewable energy?
  4. 【中心聲明】呼應公民氣候不服從:臺灣需跨越五大治理鴻溝


責任編輯:蔡耀瀧 核稿編輯:陳柏健

關注粉專 接受最新消息

avatar-img
LBB 嚕嗶啵的嗶嗶啵啵
447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年來,政治素人化的風潮在各國興起,是所謂的「政治素人」,他們沒有執政經驗,卻靠著自身的魅力或特殊論點贏得選民支持,讓政治跳脫傳統框架,注入了新的力量。
總統大選將近,而每到選舉前,總是看見各種選舉文章、資訊充斥版面。新聞總是告訴閱聽人候選人做了什麼、又說了什麼。在不論真實性的狀況下,這些選舉謀略的背後,所表達的意義為何?又將如何影響選民?
對於一出生就見識自由民主、經濟繁榮的我們來說,每隔兩年舉辦一次選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要成為候選人,卻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是必須符合相關資格的。而在歷史的演進下,參選的限制不盡相同,本文以候選人學歷限制及保證金為主軸,探討這兩個制度在歷史沿革中的影響與改革。
老丹,默契咖啡負責人,關注社會議題,並投身社會運動,關注議題面向廣範,除了今年的反送中以外,也規劃過多場反核遊行,對香港反送中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包含在市府前面所辦的集會,設立多面連儂牆等等。除了是一個社會公民,更是一個行動者。
在經歷了前面幾篇的鋪陳後,今天來到一場社會運動中,最關鍵的元素—參與者。在街頭上,遊行中,從來不乏學生的蹤影,年輕的臉龐雖被口罩蒙蔽,澄澈的眼神依舊熠熠發光。怕,他們當然怕,但為了自由、為了民主、為了香港的未來,他們把內在的憤恨不平轉化為理性具體行動的力量。
眾所關注的還有中國媒體對香港區選結果的解釋。官方媒體新華社在11月25日的報導中沒有提及選舉結果,但表示「持續數月的社會動盪,嚴重干擾選舉進程。止暴制亂、恢復秩序仍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近年來,政治素人化的風潮在各國興起,是所謂的「政治素人」,他們沒有執政經驗,卻靠著自身的魅力或特殊論點贏得選民支持,讓政治跳脫傳統框架,注入了新的力量。
總統大選將近,而每到選舉前,總是看見各種選舉文章、資訊充斥版面。新聞總是告訴閱聽人候選人做了什麼、又說了什麼。在不論真實性的狀況下,這些選舉謀略的背後,所表達的意義為何?又將如何影響選民?
對於一出生就見識自由民主、經濟繁榮的我們來說,每隔兩年舉辦一次選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要成為候選人,卻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是必須符合相關資格的。而在歷史的演進下,參選的限制不盡相同,本文以候選人學歷限制及保證金為主軸,探討這兩個制度在歷史沿革中的影響與改革。
老丹,默契咖啡負責人,關注社會議題,並投身社會運動,關注議題面向廣範,除了今年的反送中以外,也規劃過多場反核遊行,對香港反送中的支持更是不遺餘力,包含在市府前面所辦的集會,設立多面連儂牆等等。除了是一個社會公民,更是一個行動者。
在經歷了前面幾篇的鋪陳後,今天來到一場社會運動中,最關鍵的元素—參與者。在街頭上,遊行中,從來不乏學生的蹤影,年輕的臉龐雖被口罩蒙蔽,澄澈的眼神依舊熠熠發光。怕,他們當然怕,但為了自由、為了民主、為了香港的未來,他們把內在的憤恨不平轉化為理性具體行動的力量。
眾所關注的還有中國媒體對香港區選結果的解釋。官方媒體新華社在11月25日的報導中沒有提及選舉結果,但表示「持續數月的社會動盪,嚴重干擾選舉進程。止暴制亂、恢復秩序仍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