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工藝─黃媽慶「獎不完」的木雕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文/張新宸 攝影/岳翔雲

生長於孕育無數傳統工藝家的鹿港古鎮, 黃媽慶跳脫傳統廟宇雕刻創作, 以生活週遭動植物為素材,雕鑿出對大自然的關懷。

進「黃媽慶木雕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雕功細膩、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在散發著濃濃原木香氣的工作室中,觀賞著刻畫典型農漁村常見的瓜果、花鳥、魚蝦、昆蟲和小動物,宛如聆賞一部田園交響曲,細緻又寫實的作品雖然樸實無華,卻讓人彷彿置身海邊與田園中,聞到了魚腥味與花果香……
雖然享有盛名,卻沒有絲毫驕氣,敦厚樸實的黃媽慶宛如鄰家大叔般,親切地招呼訪客,大方地讓人自由拍攝他的作品,詳細解答訪客提出的問題。
討海風險大,拜師學木雕

1952年,黃媽慶出生於鹿港漁村,一個世代都是「討海人」的家庭,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因為長輩很辛苦,小孩長到一個歲數之後就去打魚工作,所以小學幾乎沒有去念,等到畢業了才去拿一張畢業證書回來。」因此,和多數漁村的孩子一樣,黃媽慶小學五、六年級就得到海邊幫忙。
小學畢業後,黃媽慶認命地準備當漁夫,因為父執輩深刻體會討海捕魚的辛苦與風險,鼓勵他去學一技之長,竟因而改變了他的人生。
黃媽慶回憶說:「當時鹿港木雕業很發達,因為村子裡有許多人學木雕,我就跟著大家去學。」於是他拜在泉州派耆老、廟宇雕刻師王錦宣門下,學習花鳥、神像、神轎雕刻,並參與廟宇興建、修護,過程中逐漸掌握木頭紋理、木質觸感與刀法技術,奠定了紮實的傳統木雕基礎,習得一身泉州派木雕的細膩風格。
1960至1980年代正值台灣經濟起飛,造就鹿港木雕業外銷的黃金時期,黃媽慶主要做和室橫樑的雕花外銷日本,收入豐厚、生活富足。然而好景不長,90年代開始,因受到中國廉價木雕製品傾銷的衝擊,台灣木雕業外銷榮景不再,許多人面臨生活危機。
為了維持生計,黃媽慶除了以雕製觀音中堂、公媽龕、神轎等寺廟祭拜用品維生,更積極思考如何開創未來,為延續自己的木雕專業,1992年開始嘗試從傳統工匠轉型木雕創作。
與自然對話,生活處處皆藝術
生長於淳樸的鹿港鄉間,黃媽慶深刻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而敏銳的觀察力,讓他發現生活中的田園與海洋處處見驚奇。因此,為了與當時以人物、佛像雕刻的創作者區隔,黃媽慶決定從自己的居住環境尋找創作題材,於是台灣典型漁村聚落裡的花鳥蟲魚成了他創作的對象,如:農村的瓜果、海邊的魚蝦、展現四季風貌的花鳥,甚至是一隻小蟲、一片枯葉都成為他創作的素材,同時記錄了傳統的、過往的漁村生活。
這些烙印在他記憶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繁榮的漁村生態,道盡他對大自然的關懷和喜愛,由於他的雕功純熟細膩,能夠將生活週遭不起眼的東西刻劃入微,作品獨樹一格,逐漸在木雕創作領域嶄露頭角。近年來因心疼海洋生態遭到嚴重污染,更致力於生態保育和溼地污染等議題的創作,希望提醒人們重視環境保護的重要。
與一般固守在自我領域裡埋首創作的工藝家不同,黃媽慶喜歡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交往,他說觀摩不同的藝術創作可以讓自己心胸更開闊,也可以學習一些觀念與作法,作為自己創作的參考。
激勵創作,積極參展獎不完
轉型木雕創作後,黃媽慶即積極參加台灣全省美展、木雕創作等各種比賽,他以展現個人獨特風格的作品,在各種美展中屢獲大獎,有1995年高雄市美展工藝類第一名及省美展的大會獎、1997年台灣木雕創作比賽第一名及裕隆木雕金質獎、1998年台灣木雕比賽第二名、1999年獲中興文藝獎章、2002年大韓民國「世界男根雕刻大會」國際邀請賽獎勵獎等,是一位「獎不完」的創作者,作品獲得公私立美術館典藏。並於2004年獲選台灣工藝研究所「工藝之家」,2005年獲第一屆「大墩工藝師」頭銜。
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創作,黃媽慶自1999年開始即不間斷地應邀到全國各地展出,他說:「我希望可以把藝術當成興趣,然後一直一直做下去,所以如果可以去展覽的話,就是給我一個創作的動力,而觀眾的讚賞更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同時,由於目前台灣流行現代藝術,他擔心傳統工藝逐漸消失,為了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木雕這項傳統工藝,對於全國各地的邀請,不管規模大小、地點遠近,黃媽慶總是欣然接受、積極參與,甚至應邀遠赴加拿大展出,因為:「我覺得在未來幾年中,傳統的東西會逐漸消失掉,但是如果有堅持的話,之後都還是會變好。」
他認為傳統工藝的創作者要主動尋找機會:「我們要懂得推銷自己,不是等政府去幫我們做,因為政府要照顧那麼多人,如果我們沒有主動,根本就不可能的。」他說創作者要先參加比賽,累積知名度,因為獲獎是參展的敲門磚,而透過展覽過程不斷曝光,才能夠讓傳統工藝延續甚至發揚光大。
命中註定,一輩子的藝術創作
由於市場需求,許多傳統藝術創作者為了生計轉型做現代藝術,黃媽慶不以為然:「很多人認為現代藝術比較流行,容易賺到錢,但那都只是暫時的。藝術是一輩子的事情,要慢慢去累積那個經歷。」他說要走創作的路,就不能把錢看得太重。
黃媽慶生活十分簡約、樸素,不追求物質享受,「錢夠用就可以了,人活著除了要知足,還要思考如何造福。」他說:「很多東西可能沒有市場,但我們還是去做,那是我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保存一些快要消失的東西,把它記錄而已。有的人會因為展覽賣不出東西就心灰意冷,然後就不做了,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
黃媽慶說從事傳統木雕需要紮實的基本功,可是「現在年輕人不願吃苦,如果沒有學校去培養,就很難傳承下去。」因此,這學期開始,他接受彰化大葉大學邀請,開了一門教授木雕基礎的課程,為這個領域扎根。
一路走來,黃媽慶覺得自己很幸運,受到很多人的照顧。他說:「藝術的路是很難走的,但我感覺自己走得很順,不像有些人大起大落。」他笑稱是因為:「父母給我取這個名字實在是很不錯,會讓人好奇,比較容易引人注意。」他覺得「會做這一行是命中註定的」,所以不管木雕創作的前景如何,這一輩子都會在這條路上堅持地走下去。

看雜誌2008年10月22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岳翔雲(花甲玩童)的沙龍
24會員
190內容數
說文解字:盼者─(1) 看─「左顧右盼」 (2) 希望─「希盼」 (3)美─「美目盼兮」。台灣有很多認真踏實的中小企業甚至世界矚目的隱形冠軍。也承傳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以及展現特有的在地文化,秉持「擁台灣開疆闢土、覽文化承先啟後」精神,讓我們換個角度,透過關懷、文字、鏡頭,一起看見台灣之美、看見希望!
2020/06/23
郭元益產品無論是結婚喜餅、彌月禮盒、節慶伴手禮、甚至婚紗會館服務等,不管是味覺、視覺還是服務,都是跟大家分享喜悅、共享幸福。「郭元益」不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深入家庭的幸福陪伴者…… 談到「郭元益」,消費者心中閃過的印象就是台灣老字號喜餅店以及濃厚的傳統風格。可是如果來到郭元益位於桃園楊梅新成立的「綠
Thumbnail
2020/06/23
郭元益產品無論是結婚喜餅、彌月禮盒、節慶伴手禮、甚至婚紗會館服務等,不管是味覺、視覺還是服務,都是跟大家分享喜悅、共享幸福。「郭元益」不再只是一個品牌,而是深入家庭的幸福陪伴者…… 談到「郭元益」,消費者心中閃過的印象就是台灣老字號喜餅店以及濃厚的傳統風格。可是如果來到郭元益位於桃園楊梅新成立的「綠
Thumbnail
2020/06/21
「手信坊」2008年起連續二年入選台北縣十大伴手禮,並於澳洲成立海外第一家門市;2011年榮獲台北鳳梨酥文化節達人賽金牌獎,桐花綠豆糕獲得四大超商、九大網購評比第一名,目前產品行銷全球三十餘國……曾經面臨倒閉危機的「三叔公食品公司」如何逆轉勝並成為麻糬大王? 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獲頒2012年優
Thumbnail
2020/06/21
「手信坊」2008年起連續二年入選台北縣十大伴手禮,並於澳洲成立海外第一家門市;2011年榮獲台北鳳梨酥文化節達人賽金牌獎,桐花綠豆糕獲得四大超商、九大網購評比第一名,目前產品行銷全球三十餘國……曾經面臨倒閉危機的「三叔公食品公司」如何逆轉勝並成為麻糬大王? 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獲頒2012年優
Thumbnail
2020/06/21
成立不到11年,白木屋就榮獲了國家磐石獎、台灣企業獎、國家品質獎等台灣三大頂級殊榮。不會做蛋糕卻成了蛋糕女王的董事長簡菱臻表示:「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白木屋就是不斷超越自己,讓自己發光發亮……」 董事長簡菱臻表示:白木屋精神就是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 白木屋品牌文化館以Q版公仔迎接遠道而來的訪客
Thumbnail
2020/06/21
成立不到11年,白木屋就榮獲了國家磐石獎、台灣企業獎、國家品質獎等台灣三大頂級殊榮。不會做蛋糕卻成了蛋糕女王的董事長簡菱臻表示:「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白木屋就是不斷超越自己,讓自己發光發亮……」 董事長簡菱臻表示:白木屋精神就是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 白木屋品牌文化館以Q版公仔迎接遠道而來的訪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年小變、五年大變,每每再度拜訪,嶄新的街道和另一種全新的風格; 前輩早年從工作時期,因公家單位和個人興趣使然,得以結合工作和興趣
Thumbnail
一年小變、五年大變,每每再度拜訪,嶄新的街道和另一種全新的風格; 前輩早年從工作時期,因公家單位和個人興趣使然,得以結合工作和興趣
Thumbnail
思古之幽情是這種鄉土愛的感情基礎。然而不幸這種情緒多少帶點貴族的意味。一個喜歡古物的建築系學生可以「擁有」古老的碉堡,一個鄉土的作家可以體會古老的詩意,但距離鄉民的感覺太遠了。(文章擷取自漢寶德1976/8/20登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書集結了漢寶德先生生前登載於報刊上的多篇文章,並分為四大章節
Thumbnail
思古之幽情是這種鄉土愛的感情基礎。然而不幸這種情緒多少帶點貴族的意味。一個喜歡古物的建築系學生可以「擁有」古老的碉堡,一個鄉土的作家可以體會古老的詩意,但距離鄉民的感覺太遠了。(文章擷取自漢寶德1976/8/20登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書集結了漢寶德先生生前登載於報刊上的多篇文章,並分為四大章節
Thumbnail
和許多為了討生活離鄉背井的竹山人一樣,黃建達在年輕時成了北漂族。七年前,某一次他回竹山參加社區營造的志工活動,一待就是一個多月,許是勾起年少的生活記憶,年過50的他,有了倦鳥回鄉的念頭。喜愛藝術的他,因為鄉下生活放慢了步調,回鄉第二年,開始慢慢拾起創作的樂趣,真正去認識竹藝,踏入了工藝創作的領域。
Thumbnail
和許多為了討生活離鄉背井的竹山人一樣,黃建達在年輕時成了北漂族。七年前,某一次他回竹山參加社區營造的志工活動,一待就是一個多月,許是勾起年少的生活記憶,年過50的他,有了倦鳥回鄉的念頭。喜愛藝術的他,因為鄉下生活放慢了步調,回鄉第二年,開始慢慢拾起創作的樂趣,真正去認識竹藝,踏入了工藝創作的領域。
Thumbnail
我們從這些職人們身上看見夢想與執著,做與怎麼做,締造了這些人生的旅途,都是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Thumbnail
我們從這些職人們身上看見夢想與執著,做與怎麼做,締造了這些人生的旅途,都是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Thumbnail
師匠泥藝承造 | 泥作匠師 | 吳佳憲, 傳承父輩的手藝從事土水技術已有十五年之久,視土水為一生的志業,將傳統技藝結合現代藝術,致力於傳承傳統技藝,渴望推動台灣泥藝文化,期許社會認同且尊重這份「藝」與「美」兼具的產業。 傳承自父輩的手藝,深陷傳統建築之魅力 打造知名泥作藝術品,促進社會正向發展
Thumbnail
師匠泥藝承造 | 泥作匠師 | 吳佳憲, 傳承父輩的手藝從事土水技術已有十五年之久,視土水為一生的志業,將傳統技藝結合現代藝術,致力於傳承傳統技藝,渴望推動台灣泥藝文化,期許社會認同且尊重這份「藝」與「美」兼具的產業。 傳承自父輩的手藝,深陷傳統建築之魅力 打造知名泥作藝術品,促進社會正向發展
Thumbnail
草地狀元的專業技藝 雅的爸爸是銅器鑄造師,非常特殊的行業,幫廟宇寺廟鑄造銅鐘、銅罄這些。雅爸爸從年輕時當學徒,後來白手起家出來創業,以前還曾有草地狀元的節目組來 採訪過。這種展現職人的專業工藝,在台灣已經不常見了。 如何傳承這份技藝需要更多年輕人一起投入這份產業,讓更多人看見,一起探索.....
Thumbnail
草地狀元的專業技藝 雅的爸爸是銅器鑄造師,非常特殊的行業,幫廟宇寺廟鑄造銅鐘、銅罄這些。雅爸爸從年輕時當學徒,後來白手起家出來創業,以前還曾有草地狀元的節目組來 採訪過。這種展現職人的專業工藝,在台灣已經不常見了。 如何傳承這份技藝需要更多年輕人一起投入這份產業,讓更多人看見,一起探索.....
Thumbnail
莊金水先生是三重埔著名莊屋耆老,也是碩果僅存的民具竹編人,在他身上可見到早年家家戶戶編製民生日用品的常民生活。和老人家仳鄰耕種,常有眼福欣賞莊金水先生神乎其技的竹編技藝。
Thumbnail
莊金水先生是三重埔著名莊屋耆老,也是碩果僅存的民具竹編人,在他身上可見到早年家家戶戶編製民生日用品的常民生活。和老人家仳鄰耕種,常有眼福欣賞莊金水先生神乎其技的竹編技藝。
Thumbnail
再訪黃福壽老師   文化部在11月底公告新科「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與工藝保存者),黃福壽老師以玉雕保存者名列其中。因此協會計畫在中華日報的「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登一篇黃福壽老師的專訪。   10日早上和負責專刊編輯工作的盧大哥、振漢一起到黃老師工作室採訪,上次來這裡是參加南藝大黃翠梅教授研究所課程
Thumbnail
再訪黃福壽老師   文化部在11月底公告新科「人間國寶」(重要傳統藝術與工藝保存者),黃福壽老師以玉雕保存者名列其中。因此協會計畫在中華日報的「古董藝術賞玩專刊」登一篇黃福壽老師的專訪。   10日早上和負責專刊編輯工作的盧大哥、振漢一起到黃老師工作室採訪,上次來這裡是參加南藝大黃翠梅教授研究所課程
Thumbnail
轉入水顏木房在四連棟的展場,映入眼簾,三五歲的孩子們有些在玩木馬、有些在玩傳統彈珠台,水顏木房這裏,時不時滿溢娃語笑聲。水顏木房的一切都跟木材有關,自2004年起,致力將舊木材改造成新傢俱,舊翻新的想法不僅環保,同時也加入了創作者獨特的創意。
Thumbnail
轉入水顏木房在四連棟的展場,映入眼簾,三五歲的孩子們有些在玩木馬、有些在玩傳統彈珠台,水顏木房這裏,時不時滿溢娃語笑聲。水顏木房的一切都跟木材有關,自2004年起,致力將舊木材改造成新傢俱,舊翻新的想法不僅環保,同時也加入了創作者獨特的創意。
Thumbnail
生長於孕育無數傳統工藝家的鹿港古鎮, 黃媽慶跳脫傳統廟宇雕刻創作, 以生活週遭動植物為素材,雕鑿出對大自然的關懷。 走進「黃媽慶木雕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雕功細膩、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在散發著濃濃原木香氣的工作室中,
Thumbnail
生長於孕育無數傳統工藝家的鹿港古鎮, 黃媽慶跳脫傳統廟宇雕刻創作, 以生活週遭動植物為素材,雕鑿出對大自然的關懷。 走進「黃媽慶木雕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件件雕功細膩、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在散發著濃濃原木香氣的工作室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