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生活保存-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

更新於 2024/11/09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書籍示意圖
思古之幽情是這種鄉土愛的感情基礎。然而不幸這種情緒多少帶點貴族的意味。一個喜歡古物的建築系學生可以「擁有」古老的碉堡,一個鄉土的作家可以體會古老的詩意,但距離鄉民的感覺太遠了。(文章擷取自漢寶德1976/8/20登於《聯合報》聯合副刊)
本書集結了漢寶德先生生前登載於報刊上的多篇文章,並分為四大章節,收錄的刊載多關注於鄉土與藝術之間的聯繫,關懷鄉土藝術家的創作與發展,普及大眾有關傳統建築以及現代建築的教育與知識點等,漢寶德生前為臺灣建築教育做出了思潮上的貢獻,一生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的推廣,並且是引領臺灣現代建築教育的重要先驅者之一,以下將以「關懷鄉土人文藝術」「傳統技藝與工藝的式微」「鄉土建築與現代建築的衝突」以及「老街的保存爭議」進行感想分述。

關懷鄉土人文藝術

一、廟宇民藝之保存

開篇以漢寶德走訪臺灣南部著名廟宇並順路拜訪70年代素人藝術家洪通為序幕,並在其中娓娓道來廟宇中的民藝保存,如交趾陶剪黏以及石雕,也道出了臺灣廟宇在保存這些民藝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點。文章中提到:「臺灣民間保存的一點舊品都被貪婪而缺乏地方榮譽意識的朋友們順手牽羊取走。」而被盜的有許多皆為古廟裡的石雕、交趾陶等民俗藝品,是說廟裡的香油錢都無可避免地被竊取,盜竊民藝品也就不足為奇了,但光這一點就暴露臺灣許多古廟在保存與管理層面上的不足之處之外,也反映了國人孱弱的地方保存意識。
然而民藝品破壞不單單只有盜竊,臺灣廟宇是以開放式的管理歡迎各大信眾入內,遇到香火鼎盛的特定節日更是難以控管,文中提及參訪慈濟宮葉王的交趾陶大多被破壞,而新的剪黏則是用玻璃蓋保護。葉王的交趾陶的破壞不單單只是盜陶者,廟裡的煙火早已將作品燻的面目全非。從這一方面來看,廟方對於民藝保存確實外行了些,或者說就著喜愛得意的程度進行差別式保存,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了。引用一句文中的話:「我猜想清代的作品古舊而灰黯,看上去很不起眼,恐怕會令人產生不值得保護的感覺了。」

二、素人藝術家ー洪通

洪通,曾經紅極一時的素人畫家,他不是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學院派,也並沒有過高的學識,而是由生活環境充當天然的培養皿,造就了這渾然天成的藝術家。他的畫作透露了原始般的質樸,當然這一類的乾淨素樸的藝術家,雖難能可貴,卻也是商業利益下的犧牲品,那個時代底層人物的悲哀。漢寶德一行人在拜訪洪通時提到:「他很需要別人的關愛,很容易產生情感的交流。」
的確,他特別的畫作經由媒體的炫染,曾在臺北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舉辦個展,受過追捧,然而熱度過後一切皆回歸原點,他仍只是個市井小民,而晚年依然處於窮困潦倒的狀態持續創作著直到離世。文章中也透露「他是少有的、天生的藝術家。我們不去惹他也就罷了,一旦使他知名於大眾,受到熱烈的、言過其實的讚美,再把它丟一邊,就對他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這位素人畫家純樸善良,並未經歷過太多人心的險惡,然而在他因信任而交付自己所珍視的,唯一可以體現自我價值的才華,卻因利益過後而被狠狠踐踏於一邊,事後想探訪他的人們如同觀光客心態般虛無飄渺的關懷,實則是想藉他尚有餘溫的名氣趁機以低價收購他的畫作,亦或趁著熱度給他畫一個又圓又大的建設房屋的餅,在媒體面前賣一波好人人設,看透人性的他逐漸變得固執又孤僻,但辦展的風光仍鮮明清晰的留在他的記憶中,並且質樸的他也渴望著被關愛。漢寶德在文中感嘆:「他的個性本來不同於常人,事後就更加孤僻了。記得在開畫展的時候,每張畫十萬、八萬他都不肯脫手,聲言要留給國家。等熱度過去,他實在需要錢的時候,卻無人問津了。」
洪通畫作/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北門遊客中心(圖片出處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19&id=A12-00135)

三、其他鄉土藝術家

除了上述的洪通之外,書中提及另外兩外鄉土藝術家,一位是石雕藝術家林淵,他與洪通一樣為素人藝術家。林淵是一位退休老農,在退休生活中對藝術產生了興趣,而將天賦發揮於石雕作品,因此他的作品與洪通一樣帶有原始質樸及抽象的表現,而他的石雕皆為聽來的民間故事或是神話加以杜撰而融於石雕創作中。另一位則是木雕藝將吳榮賜,他的木雕多以神像創作為主,並在漢寶德先生的建議下嘗試跨出台灣傳統的雕刻,融入新的現代性創作元素。這裡舉出文中的其作品案例《肝膽相照》是傳統桃園三兄弟的造像,其突破了傳統將劉備擺在中央的位置,關、張兩位則是陪侍兩側,吳榮賜考慮到圓形木材的特性,將這三兄弟放棄兄弟輩份,改採戰鬥中並肩協力的姿態,凸顯出力求平等的現代精神。

傳統技藝與工藝的式微

文中還提到民藝與古董的區別,並且批判了民間藝術品流於國外而被高價拍賣,成為了一種收藏高級品的跟風行為,彷彿只有外國市場的認證,大家才能不約而同重視古董或是民藝。我們都知道手工藝品的價格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因為別具匠心的獨特工藝,另一方面就是其製作的時間成本的計算,然而漢寶德卻表示手工藝品古董化就宣告它的死亡。古董會被看作稀有的珍品,當作摩娑把玩之物,或作為一種投資。古董是屬於博物館的,不屬於生活的。過早把手工製品看為古董,即過早把他們自生活中脫離出來,成為古董商人間流通的貨品,並造成風氣,以便收一本萬利之效。
這其實也是加速手工藝品及傳統技藝的衰微,歸根究底是古董商人將它們的身價炒作的太高,以至於民藝更像是符合有錢人該有的高貴收藏,並且逐漸脫離了生活上的實際應用,也因此機械的,單一性大量的固定生產逐漸取代手工藝品,形成了「文化工業」,一方面在消費至上的時代它快速便捷,另一方面因價格低廉以便於流入尋常百姓家。但也因此使大眾逐漸失去對工藝品的鑑賞與鑑別能力,自然而然地對傳統技藝與工藝更加不重視。文中提及這些現象普遍是受到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從而更加深刻。
國內的手工藝的生存無疑來講是吃力的,然而如何引起國內人民的重視,而非一昧僅僅將其做為獻祭於文化交流的手段,是一條需要漫長努力開拓的道路。否則只會落入如同文中所述「他們不但使往日生活中剩下來的手工藝品成為古董,而且運用民間手藝的技術大量的製造新古董,以賺取外匯,這是靠祖先屍骨求生存的方式之一。」

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衝突

關於這一點漢寶德先生在文中舉例了大量的案例進行說明與分析,並表示「臺灣在經濟成長與政治趨向民主之後,精神上患了嚴重的懷鄉病。這種病很容易誤為比較理性的傳統文化資產的保存。」的確,臺灣歷經了殖民史,使我們的建築樣式無法有明確的定義出來,只能考究其建造的時代到底為清領時期的建築,亦或是日殖時代帶來的西化的建築樣式,因此使我們更加想要保存其懷舊感,然而在這一風氣的鼓吹下,卻使文化資產保存變了味。
以卷三本篇中鄉土建築,也就是農村住宅與現代工業化的並存議題來探討,農村住宅越來越與現代建築貼合,卻失去了原有的傳統建築價值,使得建設農村建築的價值觀越來越趨於尋求向都市住宅那樣的快捷、耐用及便利。因為農村予以人的印象是落後的,髒亂的,文中也提及:「大部分的鄉下人都以灰色水泥洋樓為財富及成功的象徵。」然而伴隨著農村住宅的轉型,必然會與工業式的住宅結合,但這樣便使傳統的農村住宅拋棄了原本與自然共存所建造出的樣貌,而失去了本真。
書中也有提到如今臺灣建造廟宇皆以採用現代化的鋼筋混泥土,原本的木造廟宇卻再也看不到了,這樣產生的後果是建造廟宇的傳統工藝家們難以生存並且廟宇藝術因為省成本而缺乏翻新,無法進而保存民藝並發揚它。要知道早期的廟宇皆由木材所建造,這一點與日本的神社是一樣的,但日本對於傳統文化的保存給予了足夠的愛護,舉神社的例子來說,日本的神社會將一部分或是全部進行翻修,這一儀式被稱之為式年造替(しきねんぞうたい),例如日本三重縣的伊勢神宮,或是奈良的春日大社,每20年進行一次翻修,不僅讓民藝得以永續保存,也使日本木工技術具有屹立不搖的傳承與造詣。
但臺灣許多日治時期而建設的廟宇,都因為世界的變革,時代的動亂而被燒毀,而隨著現代西化觀念的傳入,使得許多傳統建築的整修逐漸被鋼筋水泥取代,因此不得不陷入一種為難的境地。然而對於這一現象產生的只有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無力感,引用文中漢寶德先生的批判:「廟宇的不斷改建,不但可促進民間的宗教活動,如不改建,宗教奉獻如何使用?如何有宗教慶典的高潮?且可鼓舞民藝的創造力,如果本省的廟宇全用水泥改建,則完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必有新建行為,就很難想像民間活動會改變成什麼樣子,與宗教有關的創造性民藝就會失掉了用武之地。」

老街的保存爭議

文章中也提到了臺灣老街的歷史,以及關於老街改造的許多爭議,卷中舉例了大溪老街、三峽老街以及迪化街,皆曾陷入拆遷或修建的議題,這必然會引起廣大在地商家和居民的反彈,使得文化資產保存的爭議越演越烈,至今不僅僅是老街,我國其他文化資產也存在著諸多爭議。文中在探討台灣三峽老街中提到:「我國的古蹟保存始終沒有一套合情合理的法律,在生活水準迅速提高,地價不斷上漲的今天,不但是三峽,台灣任何具有古蹟價值的市街都不可能保存下來的。」
然而,這三條老街存在著問題如文中所提及的,大溪老街因希望接軌都市現代化,而進行道路拓寬,但這必然需拆除具有地方特色的史蹟,從而引起地方保存的意識;三峽老街及迪化街則是具有成為「指定古蹟」的淺力,卻引起地方老百姓的反彈。關於這一現象,文中有所提及早期《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規定「既不能拆除重建,又不能裝飾成現代人可以居住的建築,自己的家若被公布為古蹟,忽然變成古董,只能供外人參觀,自己就成為道具了。」
這些爭議至今是我國對於文資保存尚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文資法於2016年有了大幅度的修改,但實際上指定古蹟的問題,仍是一塊動了誰的蛋糕誰倒霉的結果,繼續重複古蹟所有人忙著上法院與某單位進行爭辯的無限循環。就如文中所述:「如果不用金錢賠償損失,也要以其他方法予以適當的補償,才能免除居民當街下跪的反抗心理。」
三峽老街(圖片出處:新北市觀光旅遊網https://newtaipei.travel/zh-tw/attractions/detail/109664)

結論

本書結合了漢寶德歷年撰寫關於鄉土藝術文化的探討以及時事實例的觀點解析,是一本了解台灣鄉土文藝的入門書籍,並可以從中體會到時代變遷為本土藝文發展所帶來的困境與突破,使讀者們得以更加關懷台灣鄉土藝文的發展,以及了解各界為其所做的保存與延續。
avatar-img
3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雨霖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一年一度為期四天藝博會於台北世貿一館盛大展開,集結了國內外共127家藝廊一同展出所藏的藝術作品,並推廣了極具淺力的新生代藝術家,活躍於藝文界的舞台之上。 運用不同媒材尋找藝術的可能性 當代藝術中,每個人對於藝術品的形成與所表達的意義不再拘泥於形式層面上的「看得懂」或是「看不懂」,而是一種與藝術產生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由村上理子撰寫的《女僕的祕密生活:黑衣、圍裙、白緞帶,揭開英國上流底層的隱藏真相》(図説英国メイドの日常),將視角轉向默默付出,卻經常被大眾遺忘的女僕,讓總是被迫隱身的配角,升格為幕前的主角,訴說她們的喜怒哀樂。更以另類角度,帶讀者認識英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1930s)的社會面貌。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這本大概是講,如何放手物品,斷捨離的書,我很喜歡的他用「留白」設計生活的方式,以極簡為主,符合生活最低需求,卻也是讓生活最輕鬆自在的方式。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說出的話合適嗎? Sunny最近讀完一本有關溝通的書籍。 這是由世紀奧美公關的創辦人「丁菱娟」所寫的書,書的全名《丁菱娟的成熟大人說話課:如何說,才能得體又不傷人?反擊時,如何堅定又有力量?任何情境都可用的38個溝通之道》。 會找這本書來看,主要是因為Sunny 近期發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多到不知道怎麼選擇、誘惑多到容易盲從的時代,認清自己的喜好其實不容易。我們對物品的需求很容易被不必要的慾望給吞沒。
一開始看到“多元思維”這個詞的時候,就想要借這本書來看,想知道如何啟動思考馬達! 作者提出利用提問→搜尋→結論→輸出四個步驟啟動思考馬達,讓我們能加深重要資訊的印象及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啟動思考馬達的步驟 •提問 提問是思考的起手式,一個好的問題能帶給人們良性的思
這本書的作者是George&Dewi,是一對夫妻,原本從事竹科科技業工程師,對於這樣長時間工作感到迷惘,於是開始經營自己的副業,也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
Thumbnail
有感於養育孩子生活階段,身為三明治族群要達到所謂「好好生活」都很困難,這本書的標題特別吸引人,尤其暑假和開學階段更能感受到疲憊感。 這本書一開始談到為人父母 先照顧自己,以及一些測驗能夠有方向檢視目前的心理狀況,而這個覺察除了熟悉的從情緒外,也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切入,令人好奇的是如何從生活中去調整?
我平時不是一個看書的人, 最近會開始拿起書來看,是我清晰的認知道我的神經質已經不是能依靠簡單地透過親友的打氣、取暖能緩解的。 我內心的糾結不可名狀,在內耗了幾個月後,哭也哭過了,也沒有勇氣逃跑,我決定透過看書來直面我的內心。 我自己不了解的事,世界上那麼多本書,總有一個作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
Thumbnail
本書是從FB上作者以及其他創作者的推薦文中看到,對於作者吳家德,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很有熱情的人,並且和其他我熟悉的作家關係良好。 「生活是一場熱情的遊戲」和我對於人生就像一場遊戲這樣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我便想要一探究竟,究竟作者在想些什麼。
Thumbnail
講到建立習慣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在各大書局與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已經蟬聯前幾名許久,我自己也是在好多年前看到朋友限時動態分享這本書說非常好看而購入這本書,原以為我會認認真真的趁新鮮趕快看完,但果不其然的像我這樣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幾頁以後,它就被我默默的收藏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由村上理子撰寫的《女僕的祕密生活:黑衣、圍裙、白緞帶,揭開英國上流底層的隱藏真相》(図説英国メイドの日常),將視角轉向默默付出,卻經常被大眾遺忘的女僕,讓總是被迫隱身的配角,升格為幕前的主角,訴說她們的喜怒哀樂。更以另類角度,帶讀者認識英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1930s)的社會面貌。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從加法開始的極簡生活」,這本大概是講,如何放手物品,斷捨離的書,我很喜歡的他用「留白」設計生活的方式,以極簡為主,符合生活最低需求,卻也是讓生活最輕鬆自在的方式。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說話,但說出的話合適嗎? Sunny最近讀完一本有關溝通的書籍。 這是由世紀奧美公關的創辦人「丁菱娟」所寫的書,書的全名《丁菱娟的成熟大人說話課:如何說,才能得體又不傷人?反擊時,如何堅定又有力量?任何情境都可用的38個溝通之道》。 會找這本書來看,主要是因為Sunny 近期發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多到不知道怎麼選擇、誘惑多到容易盲從的時代,認清自己的喜好其實不容易。我們對物品的需求很容易被不必要的慾望給吞沒。
一開始看到“多元思維”這個詞的時候,就想要借這本書來看,想知道如何啟動思考馬達! 作者提出利用提問→搜尋→結論→輸出四個步驟啟動思考馬達,讓我們能加深重要資訊的印象及做出高品質的決策。 以下是我的閱讀心得: A.啟動思考馬達的步驟 •提問 提問是思考的起手式,一個好的問題能帶給人們良性的思
這本書的作者是George&Dewi,是一對夫妻,原本從事竹科科技業工程師,對於這樣長時間工作感到迷惘,於是開始經營自己的副業,也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
Thumbnail
有感於養育孩子生活階段,身為三明治族群要達到所謂「好好生活」都很困難,這本書的標題特別吸引人,尤其暑假和開學階段更能感受到疲憊感。 這本書一開始談到為人父母 先照顧自己,以及一些測驗能夠有方向檢視目前的心理狀況,而這個覺察除了熟悉的從情緒外,也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切入,令人好奇的是如何從生活中去調整?
我平時不是一個看書的人, 最近會開始拿起書來看,是我清晰的認知道我的神經質已經不是能依靠簡單地透過親友的打氣、取暖能緩解的。 我內心的糾結不可名狀,在內耗了幾個月後,哭也哭過了,也沒有勇氣逃跑,我決定透過看書來直面我的內心。 我自己不了解的事,世界上那麼多本書,總有一個作者,可以以文字的形式,
Thumbnail
本書是從FB上作者以及其他創作者的推薦文中看到,對於作者吳家德,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位很有熱情的人,並且和其他我熟悉的作家關係良好。 「生活是一場熱情的遊戲」和我對於人生就像一場遊戲這樣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我便想要一探究竟,究竟作者在想些什麼。
Thumbnail
講到建立習慣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一定會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在各大書局與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中已經蟬聯前幾名許久,我自己也是在好多年前看到朋友限時動態分享這本書說非常好看而購入這本書,原以為我會認認真真的趁新鮮趕快看完,但果不其然的像我這樣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讀了幾頁以後,它就被我默默的收藏